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93篇 |
免费 | 47篇 |
国内免费 | 104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326篇 |
农学 | 192篇 |
基础科学 | 63篇 |
64篇 | |
综合类 | 1175篇 |
农作物 | 119篇 |
水产渔业 | 102篇 |
畜牧兽医 | 373篇 |
园艺 | 288篇 |
植物保护 | 4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篇 |
2023年 | 54篇 |
2022年 | 77篇 |
2021年 | 72篇 |
2020年 | 66篇 |
2019年 | 66篇 |
2018年 | 35篇 |
2017年 | 67篇 |
2016年 | 71篇 |
2015年 | 104篇 |
2014年 | 151篇 |
2013年 | 119篇 |
2012年 | 142篇 |
2011年 | 155篇 |
2010年 | 169篇 |
2009年 | 152篇 |
2008年 | 191篇 |
2007年 | 128篇 |
2006年 | 119篇 |
2005年 | 132篇 |
2004年 | 88篇 |
2003年 | 91篇 |
2002年 | 80篇 |
2001年 | 64篇 |
2000年 | 62篇 |
1999年 | 27篇 |
1998年 | 30篇 |
1997年 | 36篇 |
1996年 | 30篇 |
1995年 | 26篇 |
1994年 | 30篇 |
1993年 | 21篇 |
1992年 | 17篇 |
1991年 | 20篇 |
1990年 | 17篇 |
1989年 | 11篇 |
1988年 | 1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1955年 | 1篇 |
1953年 | 1篇 |
195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7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葡萄转色病,又名葡萄水罐病、水红粒病,与葡萄病毒侵染引起的无味果病相似。现将此病症状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一、症状及发病原因 此病主要发生在果穗上,特别是出现在果穗的尖端和副穗上。有色品种表现着色不正常,果皮暗淡失去光泽;果肉水分增多,逐渐变软,皮肉极易分离,成为一包酸水,用手轻压,水滴成串外溢;果柄与果粒处易产生离层,病果极易脱落。 相似文献
2.
3.
硫酸铜又名蓝矾、石胆,为透明的深蓝色结晶或粉末,溶于水,其溶液呈弱酸性.它是鱼病防治中常用的药品,可治疗鱼的原生寄生虫病,如体外寄生的鞭毛虫、纤毛虫、吸管虫、中华鱼蚤等.由于硫酸铜属重金属盐类,在其使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4.
以三色竹芋的侧芽为外植体,研究了三色竹芋不定芽诱导、增殖和生根的组织培养过程,并研究了6-BA浓度和继代次数对叶片颜色的影响。结果表明:以三色竹芋的侧芽为外植体,经过芽的分化、增殖和生根可获得批量组培苗;降低6-BA的浓度,减少继代次数,有利于保持叶片的颜色。 相似文献
5.
颜色是红葡萄酒重要的感官特征和质量评价指标,花色苷是红葡萄酒呈色、稳定和营养功能的重要物质基础。既往研究极少探讨外源添加天然色素对红葡萄酒颜色质量和花色苷的影响。选取赤霞珠干红葡萄酒为研究对象,于酒精发酵前和发酵后分别添加天然色素Ⅰ和天然色素Ⅱ2种色素,并以添加黄岑苷、绿原酸和没食子酸3种多酚为对照,探究对葡萄酒颜色特征、花色苷种类与含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发酵前添加天然色素Ⅰ和Ⅱ使得酒体颜色加深、红色色调加强、花色苷含量增加。在发酵后添加以上多酚对葡萄酒颜色和花色苷的影响弱于发酵前添加,但添加天然色素Ⅰ仍然有利于花色苷含量的保持,只是效果弱于发酵前添加。其余多酚物质处理对供试酒样颜色品质影响较小。研究结果表明发酵前添加多酚物质更有利于红葡萄酒颜色品质的提升和稳定、花色苷含量的保持和稳定,天然色素Ⅰ是相对最优质的辅色剂。 相似文献
6.
8.
9.
“明丰x春玉”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育成的中丝量四元杂交家蚕新品种,正交“明丰x春玉”为素蚕;反交“春玉x明丰”为限性斑纹,花白各半,雌为普斑,雄为素蚕。该品种各龄眠起齐一,蚕体粗壮,体质强健好养,食桑旺盛,全龄经过与“秋丰x白玉”相仿;熟蚕齐涌,营茧快,茧色白,茧形大,茧层厚,茧丝长,产茧量高,解舒良好。是近年来全省家蚕主推品种之一。海宁市于2010年晚秋开始批量饲养该品种,当年晚秋蚕喜获丰收,全市4个镇(街道)饲养的4302张蚕种,平均张产达50.1kg。 相似文献
10.
选用荷斯坦雌犊牛64头。研究含有大豆蛋白的代用乳与发生下痢的关系以及色甘酸钠(SC)防治下痢的效果。摄取代用乳10分钟血液中氨(BA)值上升组,下痢发生率58.3%;BA值低下组为12.5%,有显著性差异。选用2BA值上各项的犊牛36头。试验组径口SC,每日2次,每次50mg,连续6日,下痢发生率为8.7%,对照组为61.5%,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