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407篇 |
免费 | 1143篇 |
国内免费 | 632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1272篇 |
农学 | 199篇 |
基础科学 | 176篇 |
2169篇 | |
综合类 | 5503篇 |
农作物 | 93篇 |
水产渔业 | 40篇 |
畜牧兽医 | 153篇 |
园艺 | 274篇 |
植物保护 | 30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4篇 |
2023年 | 229篇 |
2022年 | 320篇 |
2021年 | 401篇 |
2020年 | 421篇 |
2019年 | 634篇 |
2018年 | 291篇 |
2017年 | 438篇 |
2016年 | 583篇 |
2015年 | 563篇 |
2014年 | 999篇 |
2013年 | 944篇 |
2012年 | 1453篇 |
2011年 | 1332篇 |
2010年 | 1125篇 |
2009年 | 1180篇 |
2008年 | 1121篇 |
2007年 | 1226篇 |
2006年 | 1072篇 |
2005年 | 983篇 |
2004年 | 785篇 |
2003年 | 617篇 |
2002年 | 503篇 |
2001年 | 525篇 |
2000年 | 382篇 |
1999年 | 286篇 |
1998年 | 268篇 |
1997年 | 212篇 |
1996年 | 213篇 |
1995年 | 200篇 |
1994年 | 168篇 |
1993年 | 132篇 |
1992年 | 119篇 |
1991年 | 113篇 |
1990年 | 78篇 |
1989年 | 100篇 |
1988年 | 62篇 |
1987年 | 23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71.
缙云山不同林地类型土壤特性及其水源涵养功能 总被引:60,自引:17,他引:60
通过分析不同林地类型土壤特性及林地枯落物水文特性,对缙云山4种类型(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楠竹林和灌木林)林地涵养水源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灌木林表土层有机质含量为楠竹林的3.75倍,针阔混交林有机质含量为楠竹林的2.22倍,常绿阔叶林有机质含量为楠竹林的1.53倍。枯落物蓄积量为16.21~32.42t/hm2,枯落物最大持水率次序为针阔混交林>灌木林>常绿阔叶林>楠竹林,最大持水量为灌木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楠竹林。土壤非毛管持水量由大到小依次是灌木林(66.2 mm)>针阔混交林(57.52 mm)>常绿阔叶林(47.99 mm)>楠竹林(46.98 mm)。灌木林土壤饱和蓄水量最好,为266.48 mm;针阔混交林较好,为190.4 mm;常绿阔叶林次之,为186.8 mm;楠竹林最差,为1 74.8 mm。灌木林和针阔混交林较楠竹林有更好的涵养水源功能。在今后的森林经营中,应考虑营造灌木林和混交林。 相似文献
72.
长白山森林土壤有机碳库大小及周转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要分析不同森林植被下有机碳的分解动态和土壤碳库各组分大小、周转时间。结果表明:土壤样品培养90天,CO2累计释放量表层大致为1723~5065mg/kg、下层大致为178~642mg/kg。分解速率总的趋势是前期快,后期慢,表层明显大于下层。大小顺序为:冷杉林〉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针叶林。在不同植被下的表层和下层土壤中,活性碳占总有机碳的0.54%~1.67%,0.45%~5.48%.平均驻留时间为11~56天、60~88天;缓效性碳占总有机碳的23.0%~63.3%,33.2%~72.2%,平均驻留时间为4~70年、24~161年;惰效性碳占总有机碳的35.5%~75.5%.26.0%~65.%。表层土壤的总有机碳、活性碳、缓效性碳和惰效性碳含量都明显大于下层。凋落物的化学组成主要决定活性碳库、缓效性碳库含量,土壤的粘粒含量等性质主要决定惰效性碳库含量。 相似文献
73.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森林资源价值核算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概述了目前常用的森林资源价值核算方法,较系统、全面地核算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森林资源环境价值(包括涵养水源价值、保育土壤价值、固碳制氧价值、景观游憩价值和净化环境污染价值)和实物价值(包括林地价值、林木和果品价值)的现值,并且分析了不同贴现率时森林资源价值的差异,指出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应取低贴现率进行森林资源价值核算。同时计算结果表明,森林资源环境价值是森林资源价值的主要部分,充分说明了森林环境价值的重要性,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4.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与建设的理论和技术问题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黄土高原地区植被恢复与建设是我国重大的生态工程,有巨大的战略意义。主要论述了植被恢复与建设中存在的科学理论和技术问题,以期在植被恢复与建设实践中,能用理论做科学指导,使技术得以充分持续地推广和应用,使植被恢复与建设产生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75.
林地开垦后坡面侵蚀过程与土壤养分流失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8,他引:14
林地被人为开垦破坏后 ,加速侵蚀是导致坡面土壤养分流失的根本原因。坡面土壤养分流失的空间分布与坡面侵蚀方式和侵蚀强度的空间分布相一致 ,浅沟沟槽是坡面土壤养分流失最严重的部位。土壤养分流失在开垦初期非常迅速 ,开垦耕种 5 a后 ,土壤养分含量可减少 5 0 %。土壤剖面中 A层的流失是土壤养分流失的标志。 相似文献
76.
黄土高原刺槐林对土壤养分时空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不同树龄刺槐纯林林地和撂荒地作对比,研究了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对土壤养分时空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刺槐林地土壤有机质、pH值、全氮、有效氮、有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和交换性盐基总量随刺槐树龄增加无明确变化规律,土壤全磷和交换性镁含量则呈现波动性变化;刺槐林地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氮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按幂函数衰减,有效磷含量有递减趋势,土壤全磷、速效钾、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和交换性盐基总量随土壤深度增加无明显变化规律,而土壤pH随深度呈波动性变化;与撂荒地相比,刺槐林地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氮、有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含量及交换性盐基总量分别增加21.6%~96.8%,34.3%~160.1%,191.5%~238.4%,2.1%~24.1%,19.82%~92.71%,64.2%~80.0%,25.0%~46.5%和67.2%~89.5%,表明刺槐林对改善土壤养分状况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7.
杉木林历来采用下层抚育间伐作业。杉木林上层,下层抚育间伐对比试验说明,上层抚育间伐能比下层抚育间伐显著地提高林分生长量。本文论述了上层抚育间伐显著提高林分生长量的机理,并提出上层抚育可应用于杉木林的首次间伐。 相似文献
78.
79.
周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4(6):13-17
可持续发展原则和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国自然保护区不能长期实行完全封闭式的保护管理制度.为了协调自然保护区中森林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矛盾,宜引入保护区共同管理体制模式,即在林业与环境部门的指导下,设置由代表不同利益的群体包括所组成的林业自然保护区共同管理委员会,并在遵循生态完整性、公平性与科学性三大原则基础上建立和实施权力制约、民主协商和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80.
帽儿山地区是东北东部山区较典型的天然次生林区。本文利用ARC/INFO软件,对帽儿山林场景观类型最小距离指数和景观连接度指数进行分析,进而对帽儿山林场各景观类型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有林地与无林地的景观连接度有明显差异,无林地的景观连接度普遍大于有林地;天然林的景观连接度都接近于O,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人工林的最小距离指数低于天然林和非林地;人工林中,人工针叶混交林的距离指数最小,格局接近于团聚分布;天然林的景观格局近于随机分布;非林地中,采伐迹地的距离指数最小,接近于团聚分布。图2参15。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