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08篇
  免费   435篇
  国内免费   215篇
林业   2842篇
农学   167篇
基础科学   78篇
  222篇
综合类   1801篇
农作物   234篇
水产渔业   11篇
畜牧兽医   145篇
园艺   125篇
植物保护   1033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122篇
  2022年   207篇
  2021年   198篇
  2020年   240篇
  2019年   274篇
  2018年   187篇
  2017年   197篇
  2016年   218篇
  2015年   198篇
  2014年   313篇
  2013年   310篇
  2012年   431篇
  2011年   398篇
  2010年   313篇
  2009年   284篇
  2008年   302篇
  2007年   273篇
  2006年   277篇
  2005年   283篇
  2004年   229篇
  2003年   238篇
  2002年   151篇
  2001年   148篇
  2000年   134篇
  1999年   84篇
  1998年   78篇
  1997年   95篇
  1996年   59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59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61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1.
茭白新品种"金茭2号"的选育及其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金茭2号的选育背景、选育过程、产量表现及其特征特性和主要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
湖北省咸宁市素有“鄂南竹乡”美誉,竹产业是基地面积最大的林业特色产业,推动竹产业转型升级已纳入咸宁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十五件大事”之一。文中系统分析了咸宁市竹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围绕“优化一产、深化二产、强化三产”的思路提出了咸宁市竹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和重点发展领域,提出了基金推动、科技驱动、服务促动、示范带动和消费拉动等加快推进咸宁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梁继农 《长江蔬菜》2002,(12):33-34
菌丝融合型测定结果表明,32个茭白纹枯病菌菌株隶属于两个菌丝融合群:30个属AG1群,占测定菌株的93.95%,其中AG1-IA、AG1-IC两亚群菌株依次为24与6,有两菌株为AG4,占6.25%。显然,AG1-IA为优势融合群,占测定菌株的75%。融合群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AG1-IA致病性强,AG1-IC弱,AG4基本不致病。茭白与水稻两种纹枯病菌交互接种,其发病基本一致。由此,作者认为这两种纹枯病菌为同一病原物,或者说茭白、水稻是同一病原物的两个寄主植物。  相似文献   
4.
5.
中国水稻害虫治理对策的演变及其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简要回顾了中国水稻害虫的变迁、相应的对策演变,从中了解、总结害虫发生与人类治虫对策之间的因果渊源,指出只有师法自然、通过生态工程实施生态治理技术才能持续双赢。  相似文献   
6.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定量评估模型及其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志红  秦誉嘉 《植物保护》2018,44(5):134-145
全球化的进程使有害生物入侵问题日益严重,植物检疫工作备受重视。有害生物风险分析(pest risk analysis,PRA)是植物检疫的支撑技术之一,风险评估是其核心内容,定量评估模型的研究与应用成为近30年来该领域的热点。本文在收集、整理国内外PRA文献和相关信息的基础上,针对有害生物入侵风险半定量评估模型、定量评估模型及软件的发展进行了系统性的回顾和分析。同时,我们比较了主要模型和软件的特点、优势和局限性,归纳总结出了适用于不同起点的有害生物定量风险评估集成技术体系,并展望了我国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技术的未来发展。本综述能够为我国生物入侵防控管理机构、推广部门、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提供重要的工作参考,对植物检疫工作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发展水稻害虫的绿色防控技术,本研究采用浸渍法比较了5种微生物杀虫剂(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短稳杆菌Empedobacter brevis、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 CQMa421和甘蓝夜蛾Mamestra brassicae核型多角体病毒)对3种水稻主要害虫(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和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的室内毒力及致死表型。结果表明,在田间推荐中剂量处理条件下,5种药剂对稻纵卷叶螟幼虫均具有较好的速效性,处理后第2天幼虫的校正死亡率(46.7%~86.7%)就显著高于对照组(0%),第5天稻纵卷叶螟幼虫校正死亡率可达到85.7%~100%,均极显著高于二化螟的校正死亡率(4.76%~23.81%),二化螟第6天时的校正死亡率为25.0%~55.0%。对褐飞虱若虫,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的速效性和毒力均优于球孢白僵菌,经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处理后2 d的存活...  相似文献   
8.
甜菜夜蛾性信息素组分的鉴定及其田间试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气相色谱仪(GC)及气质联用仪(GC-MS)等技术对我国甜菜夜蛾性信息素组分的鉴定结果表明,雌蛾性信息素腺体中含有4种组分,分别为Z9,E12-14:Ac(A)、Z9-14:OH(B)、Z9-14:Ac(C)和Z9,E12-14:OH(D);田间和室内种群各组分的比例(A:B:C:D)分别为47:18:18:17和43:18:23:16,比例及滴度在两种群间未有显著差异;雄蛾田间引诱测定表明,组分A、B显示性信息素活性。几种不同配比的硅橡胶塞诱芯在田间均显示极高的诱蛾活性,以9:1的AB二元诱芯(剂量100μg)最高,其诱蛾量与黑光灯相当,两者呈显著的正相关性,表明该诱芯可替代黑光灯用于甜菜夜蛾的种群测报。利用性诱捕器进行田间种群监测显示,1999年浙江省慈溪市的甜菜夜蛾共发生6代,以第4、5代发生量最高。  相似文献   
9.
荔枝害虫群落结构及其动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依据软件工程学的原理,采用结构化分析与结构化设计和面向对象设计的方法研制出的植检害虫图文信息及鉴定辅助系统PQ-INFORMIS,是一个融我国对外检疫性害虫的图文信息与种类鉴定专门知识于一体的实用性较强的微机应用系统。其中,检疫害虫图文信息系统PQ-INFORM包括昆虫计57种1属,乃用WDBase为主要工具开发;  相似文献   
10.
Several strains of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possess mutant alleles in 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 (nAChR) subunits, Dα1 and Dβ2 that confer resistance to neonicotinoids such as imidacloprid and nitenpyram, and Dα6, that confers resistance to spinosyns. These mutant strains were bioassayed with a selected set of nAChR active insecticides including neonicotinoids, spinosad, and sulfoxaflor, a new sulfoximine insecticide. All of the neonicotinoids examined, except dinotefuran showed reduced insecticidal efficacy on larvae of the Dα1 mutant, suggesting that this subunit may be important in the action of these insecticides. All of the neonicotinoids, including dinotefuran, showed reduced insecticidal efficacy on larvae possessing the Dβ2 mutation. A similar pattern of broad neonicotinoid resistance to that of Dβ2 alone was also observed for larvae with both the mutations (Dα1 + Dβ2). The Dβ2 mutation exhibited a lower level of cross-resistance to sulfoxaflor (<3-fold) than to any of the neonicotinoids (>13-fold). In contrast, there was no cross-resistance for any of the neonicotinoids or sulfoxaflor in adult flies with the Dα6 mutation, which confers high levels of resistance to spinosad. Thus in the D. melanogaster strains studied, target site resistance observed for the neonicotinoids and the spinosyns does not translate directly to resistance towards sulfoxaflo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