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70篇 |
免费 | 65篇 |
国内免费 | 123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242篇 |
农学 | 152篇 |
基础科学 | 46篇 |
259篇 | |
综合类 | 617篇 |
农作物 | 135篇 |
水产渔业 | 56篇 |
畜牧兽医 | 62篇 |
园艺 | 141篇 |
植物保护 | 4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篇 |
2023年 | 12篇 |
2022年 | 36篇 |
2021年 | 40篇 |
2020年 | 48篇 |
2019年 | 36篇 |
2018年 | 27篇 |
2017年 | 53篇 |
2016年 | 68篇 |
2015年 | 79篇 |
2014年 | 86篇 |
2013年 | 82篇 |
2012年 | 120篇 |
2011年 | 110篇 |
2010年 | 99篇 |
2009年 | 124篇 |
2008年 | 105篇 |
2007年 | 106篇 |
2006年 | 80篇 |
2005年 | 72篇 |
2004年 | 37篇 |
2003年 | 34篇 |
2002年 | 23篇 |
2001年 | 27篇 |
2000年 | 31篇 |
1999年 | 22篇 |
1998年 | 22篇 |
1997年 | 33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14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19篇 |
1992年 | 15篇 |
1991年 | 17篇 |
1990年 | 14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3篇 |
196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为深入了解桉树生态水文过程,正确认识桉树水文功能,本文通过野外实测法,对不同林龄尾巨桉林下穿透雨进行连续观测,并结合林外降雨量分析尾巨桉人工林林下穿透雨特征及其与降雨的关系.结果发现:尾巨桉各林龄林下穿透雨量与降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线性模型(P<0.01);林下穿透雨率与降雨强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截留率与降雨强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变异系数随降雨强度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且两者均与降雨量无显著相关性;干湿季林下穿透雨率差异显著,湿季显著大于干季(P<0.05),最大穿透雨率及最小穿透雨率分别是干季的1.17倍和3.2倍. 相似文献
3.
4.
5.
6.
为探究不同光照和水分条件对不同品种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生长特性的影响,本研究以TKPR和TNSP 2个白三叶品种为试验对象,通过温室控制设定了3个光照梯度和3个水分梯度共9个组合处理,分析了不同处理下白三叶形态、生物量积累、生物量分配比及其可塑性指标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品种TKPR各指标受光照强度影响较大,品种TNSP受水分强度、光照与水分交互作用的影响较大;品种TNSP的相对生长速率大于TKPR;在适宜的环境下品种TNSP的生物量积累高于品种TKPR;光照与水分的交互作用对品种TKPR的开花繁殖策略影响较大;在不利的环境下品种TKPR适应可塑性较强,TNSP较弱。本研究结果为培育白三叶的新品种和高效生产栽培管理等方面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光照和温度影响昆虫昼夜节律生物钟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昼夜节律是生物界最普遍的生物钟节律。模式昆虫果蝇(Drosophila)的昼夜生物钟即是一种"转录-翻译-抑转录"调节机制。其中,光照是一种调控生物钟的重要授时因子,能引起时间相位的延迟和提前;环境温度也是一个重要的授时因子,只需1~2℃的改变就可影响生物钟的时间相位。温度诱导生物钟的机制与光照相似,都需要隐花色素(CRY)蛋白的参与,周期蛋白(PER)-永恒蛋白(TIM)-CRY蛋白复合体在光线和温度的诱导路径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温度与光照可以协同发挥作用,共同调节生物钟,但光照与温度在诱导生物钟基因per和tim表达方面也存在着差异:光照条件下per与tim基因的表达节律变化为平行关系;而温度条件下per的表达峰比tim的表达峰早出现。家蚕(Bombyxmori)滞育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对环境温度和光照进行主动适应的机制,因而家蚕有可能成为研究这2种授时因子协同作用的模式生物。 相似文献
8.
Tamzen K. Stringham Keirith A. Snyder Devon K. Snyder Samuel S. Lossing Craig A. Carr Bennett J. Stringham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Journal》2018,71(3):327-335
The expansion of piñon and juniper trees into sagebrush steppe and the infilling of historic woodlands has caused a reduction in the cover and density of the understory vegetation. Water is the limiting factor in these systems; therefore, quantifying redistribution of water resources by tree species is critical to understanding the dynamics of these formerly sagebrush-dominated rangelands. Tree canopy interception may have a significant role in reducing the amount of rainfall that reaches the ground beneath the tree, thereby reducing the amount of available soil moisture. We measured canopy interception of rainfall by singleleaf piñon (Pinus monophylla Torr. & Frém.) and Utah juniper (Juniperus osteosperma [Torr.] Little) across a gradient of storm sizes. Simulated rainfall was used to quantify interception and effective precipitation during 130 rainfall events ranging in size from 2.2 to 25.9 mm hr? 1 on 19 trees of each species. Effective precipitation was defined as the sum of throughfall and stemflow beneath tree canopies. Canopy interception averaged 44.6% (± 27.0%) wit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species. Tree allometrics including height,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stump diameter, canopy area, live crown height, and width were measured and used as predictor variables. The best fit predictive model of effective precipitation under canopy was described by stump diameter and gross precipitation (R2 = 0.744, P < 0.0001). An alternative management model based on canopy area and gross precipitation predicted effective precipitation with similar accuracy (R2 = 0.741, P < 0.0001). Canopy area can be derived from various remote sensing techniques, allowing these results to be extrapolated to larger spatial scales to quantify the effect of increasing tree canopy cover on rainfall interception loss and potential implications for the water budget. 相似文献
9.
探究间作带幅设计对玉米/苜蓿间作群体光环境特征、产量及光能利用效率(LUE)的影响,提出黄土高原旱作条件下玉米/苜蓿间作群体最佳带幅比例。研究设置了玉米单作(SM)、紫花苜蓿单作(SA)以及玉米/紫花苜蓿1∶2(I_(12))、2∶2(I_(22))和2∶4(I_(24))间作5种种植模式,并采用田间试验和数学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别测定了玉米和苜蓿的干物质产量及作物冠层光合有效辐射(PAR)等指标;建立了考虑光线入射角度和群体冠层结构几何关系的玉米/苜蓿间作群体辐射传输模型,并用实测值对其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在2018年,单作处理的苜蓿干物质产量显著高于间作处理(P<0.05),而在2019年各间作处理苜蓿的干物质分别比单作高197.8、180.3和197.0 g·m^(-2);处理I_(12)、I_(22)和I_(24)两年总的玉米生物量比SM处理高12.1%、0.9%和23.9%。所有间作处理的土地当量比在2019年均大于1.0,表现出间作优势。辐射传输模型可准确模拟玉米/苜蓿间作群体冠层底部的光合有效辐射,间作群体光合有效辐射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平均绝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59.0和66.6μmol·m^(-2)·s^(-1)。除玉米和苜蓿生育前期及玉米收获后,不同间作处理苜蓿群体冠层上方的PAR均低于单作苜蓿。2018和2019年I_(12)、I_(22)和I_(24)间作处理玉米的光能利用效率分别比单作处理高52.5%、9.3%、51.7%和28.5%、9.6%、21.0%,而间作苜蓿的LUE仅在2019年显著高于单作19.2%、32.4%和20.9%(P<0.05)。因此,合理的玉米/苜蓿间作带幅搭配可改善苜蓿的光照环境,提高其光能利用效率,尤其是玉米/紫花苜蓿2∶4间作群体光能利用效率和产量优势显著,建议在具有类似气候的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0.
《中国畜牧杂志》2019,(3)
为研究不同光照周期对公鸡睾酮合成的影响,试验选择120只20周龄体重相近的AA(爱拔益加)公鸡,随机分配到3个不同光照处理组,SD、CTR、LD组分别采用8L:16D、12.5L:11.5D、16L:8D光照周期,4周后采集血清和睾丸;用ELISA技术检测睾酮含量,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blot技术检测睾酮合成的3个关键酶(StAR、Cyp11a1、3β-HSD)表达量,HE染色观察睾丸中曲细精管横截面积。结果表明:睾酮含量随光照周期延长极显著增加(P<0.01),并伴随睾酮分泌关键酶StAR、Cyp11a1、和3β-HSD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曲细精管横截面积极显著增大(P<0.01)。综上,不同光照周期可通过影响睾酮合成3个关键酶表达而影响睾酮合成,随着光照时间延长,睾酮合成增加,睾丸生精功能增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