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94篇 |
免费 | 25篇 |
国内免费 | 16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32篇 |
农学 | 3篇 |
5篇 | |
综合类 | 175篇 |
农作物 | 8篇 |
水产渔业 | 4篇 |
畜牧兽医 | 176篇 |
园艺 | 7篇 |
植物保护 | 12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11篇 |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12篇 |
2020年 | 10篇 |
2019年 | 9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14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10篇 |
2014年 | 20篇 |
2013年 | 13篇 |
2012年 | 26篇 |
2011年 | 19篇 |
2010年 | 27篇 |
2009年 | 35篇 |
2008年 | 23篇 |
2007年 | 10篇 |
2006年 | 19篇 |
2005年 | 20篇 |
2004年 | 16篇 |
2003年 | 14篇 |
2002年 | 16篇 |
2001年 | 13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18篇 |
1998年 | 23篇 |
1997年 | 12篇 |
1996年 | 19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15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13篇 |
1988年 | 5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滞育卵洗落保护的胚胎发育调查汤雅春,张秀梅,张林,蔡志伟湖州市蚕桑学会,东衡蚕种场滞育卵夏期洗落保护,自1992年12月份通过市级鉴定以来,1993年该成果列入市科委重点推广项目,1993—1994年全市推广应用的蚕种达48.8万张和21.5万张,两... 相似文献
2.
河南柞蚕在秋制种过程中,采用40w的荧光灯,光照距离为75cm,蛹茧茧柄朝上用蚕匾排放,集中照射蛹脑部分,每昼夜连续感光17 h,羽化率可达40%以上,基本解决了河南"一化二放"秋蚕放养蚕种生产问题。 相似文献
3.
4.
<正>4蚕种人工孵化技术要点为打破春制越年种进入滞育状态,以解决当年夏秋用种需要,在产卵后适当时间给予蚕种物理或化学刺激,并结合冷藏低温处理打破卵的滞育状态,恢复发育机能,直至正常孵化,这就是人工孵化。人工孵化法种类很多,目前生产上推广使用的是盐酸孵化,依处理时期不同可分为即时浸酸、冷藏浸酸、随时冷藏浸酸孵化等,前两种用得较多。4.1即时浸酸4.1.1加温即时浸酸 相似文献
5.
盐酸处理蚕卵酯酶A4的活性变化及其与滞育性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从家蚕C108品种蚕卵精制酯酶A4,首次测定了产卵后24~96h浸酸蚕卵酯酶A4的ATPase活性。蚕卵经盐酸处理后在体外5℃1~2d或体外25℃1~3h出现酶活性峰。与低温活化蚕卵比较,产卵后24~96h的浸酸蚕卵,在体外5℃酶活性峰出现时间提早了8.5~22d,在体外25℃提早了3~9h。浸酸后蚕卵迅速解除滞育,滞育发育时间显著缩短。将不同卵龄未浸酸蚕卵与盐酸处理蚕卵酯酶A4的ATPase活性峰出现时间差制成曲线,在体外5℃或25℃的结果几乎都完全与5℃冷藏时蚕卵的滞育发育时间曲线重叠。盐酸处理蚕卵酯酶A4的活性变化与蚕卵活化有高度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提出了树冠最大重叠深度和冠底角的概念,并讨论了最大重叠深度对确定最大重叠系数和林分饱和密度的决定性作用。根据对所收集资料的计算,确定杉木的冠底角平均为74.42℃;树冠最大重叠深度为1.86m;指出最大重叠系数不是常数,而是随平均树冠半径变化的函数。依据冠底角和树冠最大重叠深度分别计算出杉木按正方形和三角形配置时,不同树冠半径的最大重叠系序列;给出了确定林分饱和密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生产上通常将当年所生产的蚕种5℃温度冷藏,且冷藏期在30~40天内出库浸酸的蚕种,为短期冷藏浸酸种。经短期冷藏的蚕种因未完全解除滞育,在正常的加温冷藏浸酸标准下实行浸酸,往往是孵化率偏低,甚至达不到实用孵化率的要求。常温浸酸法不需要加温,盐酸浓度和浸渍时间的有效范围大,且操作简单较安全,用于冷藏浸酸种方面,在国内外已有报道。 相似文献
8.
滞育激素(DH)是导致家蚕滞育生理现象出现的关键因素。研究卵期不同温度和光照节律引起家蚕滞育激素基因Dh表达的变化,探讨温度和光照对家蚕滞育调控的机制。催青期25℃持续光照(25LL)条件下,蚕卵中Dh基因mRNA高水平稳定转录;而在15℃持续黑暗(15DD)条件下,蚕卵中只有痕迹量Dh基因mRNA存在;25LL或者20℃、光照与黑暗12h交替(20LD)条件下,胚胎发育至单眼着色后(有效积温2160℃.h以后)Dh基因mRNA转录水平显著上调,与此时期胚胎对诱导滞育的温度和光照节律更加敏感一致。从催青期开始整个世代的保护温度和光照节律,呈现高温25℃显著上调整个胚后时期Dh基因mRNA转录水平,光照上调蛹期与蛾期Dh基因mRNA转录水平,且高温的作用强于光照。5龄第3天幼虫的基因芯片表达谱显示,Dh基因mRNA转录水平存在显著的性别与组织差异,雌蚕多个组织中的Dh基因mRNA转录水平都显著低于雄蚕,卵巢中的Dh基因mRNA只有痕迹量。亲代卵的催青温度与光照节律决定子代卵的滞育性,也影响到Dh基因mRNA的转录水平;但子代卵内Dh基因mRNA转录水平高低不是蚕卵滞育与否的关键。推测家蚕Dh基因表达的性别差异及在早期蚕卵中表达特征与滞育性不一致的现象,可能与Dh基因的前体多肽翻译产物剪切有关。 相似文献
9.
10.
家蚕滞育卵浸酸后易溶性蛋白的表达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明浸酸解除家蚕卵滞育的关联蛋白,可为改进和提高蚕种的人工孵化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以经2.5℃冷藏45 d的家蚕品种"7.湘×9.芙"滞育卵为材料,采用双向凝胶电泳和图像分析技术,比较浸酸与未浸酸蚕卵易溶性蛋白的差异变化。在未浸酸蚕卵的双向电泳图谱中共检测到523个蛋白质斑点,其中特异性蛋白质斑点41个;浸酸卵共检测到526个蛋白质斑点,其中特异性蛋白质斑点44个。浸酸与未浸酸蚕卵能相互匹配的蛋白质斑点有482对,匹配率91.897%。经对比分析,浸酸活化后的蚕卵蛋白出现了一些特异性的蛋白质斑点,或某些蛋白质斑点在含量上出现了差异变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