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樟木虱生物学特性观察及防治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樟木虱(Trioza camphorae Sasaki)1998年在上海市环城绿带浦东三林区域的部分地段香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上首次发现,2001年已扩展至整个绿带约50hm^2范围香樟,株发生率90%以上,单叶寄生最多虫口可达500头。据2001~2002年定点和采样观察,该虫在上海地区以1年发生3代为主,少部分1年发生2代,极少数1年发生1代,均以2龄若虫在樟树叶背越冬。越冬若虫2月中、下旬开始发育,3月上旬少量羽化,4月底成虫全部羽化。4月上旬始见卵和若虫,4月下旬第一代若虫孵化率可达90%,5月上旬卵全部孵化,此时为防治适期。在第1代若虫1~2龄时选择农药进行防效试验,10%吡虫啉(Imidacloprid)WP 3000倍、25%阿克泰(Thiamethoxam)WC20000倍校正防效分别达97.89%和97.61%。 相似文献
2.
3.
4.
5.
6.
以樟木木屑为原料,采用真空热解系统进行了制取生物油的中心组合实验研究,以生物油产率为实验指标,利用响应面法(RSM)对热解液化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并对在最高产率条件下制取的生物油进行了理化特性、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气质联用(GC-MS)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热解终温、体系压力和升温速率对生物油产率的影响显著,但3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并不显著。最佳热解工艺条件为:热解终温474.0℃、体系压力7.5 k Pa、升温速率20.0℃/min,在此条件下,生物油产率可达50.25%。与预测值(50.41%)较为接近。樟木木屑真空热解所得生物油的含水量较低(21.35%),热值较高(26.82 MJ/kg),常温下的运动黏度为3.85 mm2/s,密度1.08 g/cm3、p H值3.24和残炭量5.54%;生物油成分较为复杂,其中多种有机物可被进一步提取用作工业原料;生物油中羧酸(8.45%)、醛(26.17%)、酮(14.24%)类等腐蚀性和不稳定组分含量较高,需对其进一步精制,以优化真空热解生物油品质,提高其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8.
9.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6,(3):312-316
【目的】通过对樟木与楠木中挥发油成分的分析比较,为樟木与楠木的化学辅助鉴别提供参考与依据。【方法】采用超声辅助正己烷/乙醇双液相萃取技术提取樟木与楠木中的挥发油,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的方法对其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从樟木和楠木木材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37和21个成分,各占挥发油总量的62.214%和33.365%。樟木中的主要成分为α-松油醇(7.311%)、桉油醇(6.850%)、2,4-二叔丁基苯酚(5.367%)、樟脑(4.674%)等;楠木中的主要成分为沉香螺萜醇(7.989%)、2,4-二叔丁基苯酚(3.016%)、马鞭草烯酮(2.999%)、β-桉叶醇(2.331%)等。【结论】樟木与楠木木材中挥发油成分共有11个,其主成分存在明显差异,可以作为樟木与楠木木材的辅助鉴别手段。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