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093篇
  免费   1340篇
  国内免费   2217篇
林业   3634篇
农学   2181篇
基础科学   3846篇
  3948篇
综合类   13839篇
农作物   772篇
水产渔业   867篇
畜牧兽医   1919篇
园艺   646篇
植物保护   998篇
  2024年   148篇
  2023年   395篇
  2022年   613篇
  2021年   728篇
  2020年   756篇
  2019年   867篇
  2018年   548篇
  2017年   879篇
  2016年   1151篇
  2015年   1046篇
  2014年   1538篇
  2013年   1513篇
  2012年   2379篇
  2011年   2475篇
  2010年   1907篇
  2009年   1944篇
  2008年   1890篇
  2007年   2184篇
  2006年   1817篇
  2005年   1522篇
  2004年   1095篇
  2003年   929篇
  2002年   700篇
  2001年   599篇
  2000年   474篇
  1999年   392篇
  1998年   357篇
  1997年   297篇
  1996年   266篇
  1995年   239篇
  1994年   202篇
  1993年   188篇
  1992年   148篇
  1991年   90篇
  1990年   128篇
  1989年   82篇
  1988年   94篇
  1987年   37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1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构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董秀金  王小骊  叶雪珠  胡桂仙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2):10477-10477,10480
从食品安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大作用出发,分析了现阶段我国食品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同时借鉴国外对食品安全监管的原则和方法,从监管体系方面提出了几点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992.
通过设计的割草施肥试验,研究了施用磷酸二胺对割草地产量、群落组成及草场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用磷酸二胺对1年割1次草地的增产效果显著,施肥当年,P2(40kg·hm-2)、P3(60kg·hm-2)、P4(80kg·hm-2)分别较不施肥对照增产28.98%、22.28%和24.37%(P<0.05),翌年P4残效仍较对照增产17.59%(P<0.05);对1年割2次和不割草对照都没有显著增产,前者表现出肥料施用量不足,后者是由于多年围封系统自身养分亏缺量较少且厚实的凋落物阻碍养分的有效利用。(2)1年割1次的物种多样性最高,1年割2次的最低。3种割草制度下,随着磷酸二胺施用量增加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呈波动性地增长趋势,而均匀性指数却呈波动下降,但变幅不大。(3)在P4条件下,大针茅和羊草在1年割1次和不割草对照中能实现等补偿,而在1年割2次中均为不足补偿,而糙隐子草恰恰相反,在P3、P4水平下表现出超补偿的现象,最高C值均出现在1年割2次中;施用磷酸二胺后,羊草与大针茅的氮含量均随施肥梯度的增加而增加,且提高的幅度在不割草对照中较1年割1次要高;糙隐子草的氮含量几乎未见增长。3种植物的全磷含量均随着施肥梯度的增加而增加,但羊草与大针茅在不割草处理中的增长幅度要高于1年割1次,而糙隐子草却正好相反。(4)施用磷酸二胺在1年割1次中对草地质量指数的提高明显优于其他两种轮割制度,且施肥量为80kg·hm-2的处理下草地质量维持的最好。  相似文献   
993.
在大量试验数据的基础上,剖析了水平流-垂直流复合人工湿地的最佳工艺参数,探讨了在不同季节、不同停留时间及不同回流比条件下此复合系统对污水氮的净化效率。结果表明,进水的氨氮浓度在24~143mg·L-1之间,氨氮的去除率为24.83%~98.41%;进水的平均总氮浓度在28~187mg·L~(-1)之间变化,系统对总氮的去除率为10.63%~62.33%,氨氮的去除效果明显好于总氮的去除效果。在同一季节内,复合系统对总氮和氨氮的去除效率随着停留时间的延长及回流比的增加都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994.
以哈尔滨市常见的26种主要绿化树种为研究对象,利用LCA-4型红外气体分析系统,观测了绿化树种7月的降温增湿效应.结果表明:不同树种的降温增湿效应存在差异.乔木树种中,白桦日释水总量最大(1 963.44 g/m2),樟子松最低(252.72 g/m2);小乔木树种中,文冠果的日释水总量最大(2 877.12 g/m2),野梨和稠李较低;灌木树种的日蒸腾释水总量和日蒸腾吸热总量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995.
两系杂交水稻糙米率的配合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8个籼型光温敏不育系作母本,30个恢复系品种作父本,共配制两系杂交水稻组合74个,进行两系杂交水稻糙米率配合力遗传研究.结果表明:1)两系法杂交水稻杂种F1谷粒的糙米率与父本(恢复系)和双亲平均的谷粒糙米率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123和0.3068;与母本(不育系)谷粒糙米率相关不显著,相关系数为0.1031.2)6×6不完全双列杂交法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两系杂交水稻糙米率性状的表现在组合间差异极显著;父、母本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和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差异显著;父、母本的一般配合力作用大于组合的特殊配合力作用,一般配合力方差占总个基因型方差的65.02%,特殊配合力方差占34.98%;一般配合力作用,父本的作用(基因型方差为63.70)大于母本的作用(基因型方差为55.34).  相似文献   
996.
黑龙江水系主要江河浮游植物种群结构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3年5~11月对黑龙江水系具有代表性的黑龙江、乌苏里江、绥芬河、图们江的浮游植物种群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水系主要江河浮游植物共计83属215种,种群结构主要是以绿藻、硅藻为主,分别占40.5%和35.3%;硅藻类在各江河中的生态优势度均超过0.5,物种丰富度均超过1.0;各水域之间相似系数均在0.2以上;浮游植物密度与生物量变动为146.48×104~668.79×104个/L和2.522~7.663 mg/L;硅藻生物量与密度都是最高的,分别占62.3%和76.6%;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指数平均为1.281,均匀度指数为0.282;同时探讨了水质污染状况。  相似文献   
997.
水稻核心种质育种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回顾中国超高产水稻育种概况,将中国的超级稻育种分为超高产水稻育种和超级稻育种两个阶段。构建水稻核心种质育种体系,从理论体系和育种材料体系两个方面进行论证。水稻核心种质育种体系是水稻育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产物,水稻核心种质是指具有某些优良性状的育种材料中,控制某些优良性状的特殊基因群体或基因系统,在品种改良过程中,它能够沿着育种目标置换和扩充基因群体,直至全面符合育种目标。建设水稻核心种质育种平台(产量性状育种研究部分),从水稻核心种质的遗传演变和理想遗传模型研究、影响产量基因的分子育种、栽培稻和野生稻高产基因的发掘、根系生物学育种研究4个方面展开遗传育种探索。  相似文献   
998.
主要说明随机的广义Kuramoto-Sivashinsky方程的唯一解生成一个随机动力系统,这个系统在L^2(I)中有一个紧的随机吸引子.  相似文献   
999.
在对比分析国内外报废汽车回收利用的基础上,指出当前我国报废汽车回收中存在的不足;阐述了绿色回收的定义,进一步分析汽车的生命周期及其各阶段产生的回收源和流向,并构建了汽车全生命周期绿色回收体系结构模型;最后,提出我国今后促进报废汽车绿色回收发展应采取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00.
This paper discussed effects of lowland-associated influences on upland ecology, food security and biocultural diversity in the Sarangani farming communities of the Philippines. In the uplands of Sarangani Province, the conservation of traditional rice varieties, the centrality of rice in tribal life, and the continued observance of planting rituals attest to its cultural significance and convey a common desire for cultural preservation and community solidarity. Economic and socio-political pressures had transformed tribal communities, although vestiges of traditional farming systems are still being practiced in remote sitios(villages). Changing land use patterns had also resulted in shrinking farm sizes and consequently in food insecurity in the Sarangani uplands. Extractive industries(i.e. logging, mining and charcoal making) and swidden farming were observed to cause widespread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while modern agriculture had undermined the capacity of indigenous peoples to survive because of their complete dependence on lands and resources. With the reality that cultural and biological diversities are inextricably linked, trans-disciplinary strategies coupling indigenous knowledge systems with scientific knowledge should, therefore, be instituted to save the Sarangani upland ecosystem, the indigenous peoples and their tribal resour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