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32篇
  免费   237篇
  国内免费   383篇
林业   752篇
农学   362篇
基础科学   29篇
  226篇
综合类   2265篇
农作物   268篇
水产渔业   375篇
畜牧兽医   893篇
园艺   395篇
植物保护   87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90篇
  2021年   113篇
  2020年   139篇
  2019年   162篇
  2018年   82篇
  2017年   188篇
  2016年   215篇
  2015年   178篇
  2014年   238篇
  2013年   263篇
  2012年   417篇
  2011年   399篇
  2010年   371篇
  2009年   277篇
  2008年   301篇
  2007年   307篇
  2006年   306篇
  2005年   234篇
  2004年   203篇
  2003年   162篇
  2002年   115篇
  2001年   119篇
  2000年   76篇
  1999年   68篇
  1998年   63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54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56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2篇
  195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69 毫秒
941.
红掌组织培养过程中外植体褐变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红掌组织培养过程中,外植体易发生褐变,严重阻碍了红掌组织培养的正常进行。现以红掌‘红粉佳人’(Anthuriumandraeanum cv.Sonate)品种为试材,取健康植株幼嫩叶片为外植体,对其愈伤组织培养过程中褐变现象进行研究。研究不同抗氧化剂、吸附剂(柠檬酸、抗坏血酸VC、叶酸、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活性碳AC)以及不同培养基硬度的防褐化效果。结果表明:使用硬度为5 g/L琼脂的MS培养基,并添加6-BA1.0 mg/L+2,4-D0.2 mg/L+聚乙烯吡咯烷酮(PVP)0.2%可有效控制褐变并获得较高的愈伤诱导率。  相似文献   
942.
以毛白杨×响叶杨,毛白杨×84K杨2个新杂种的无菌苗嫩茎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研究其植株再生能力,筛选出较为理想的芽增殖和生根培养基,建立起有效的茎段增殖快繁途径。结果表明,毛白杨×响叶杨的最佳增殖培养基是MS+6-BA 0.5 mg/L+NAA 0.01 mg/L,茎芽诱导率为93.3%,平均分裂芽数为6.38个。毛白杨×84K杨的最佳增殖培养基是MS+6-BA 1.00 mg/L+NAA 0.01 mg/L,茎芽诱导率为90.0%,平均分裂芽数6.00个。毛白杨×响叶杨的最佳生根培养基是MS+NAA 0.15 mg/L,生根率达到86.7%,毛白杨×84K的最佳生根培养基是MS+NAA 0.15 mg/L,生根率96.7%。  相似文献   
943.
铁皮石斛原球茎诱导与增殖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以铁皮石斛嫩茎为外植体,采用幼嫩茎段→原球茎诱导→原球茎增殖途径,通过单因子、双因子以及正交试验诱导原球茎。研究结果表明,外植体灭菌条件为:70%酒精浸泡3s后,0.1%升汞溶液中浸泡8min,诱导铁皮石斛原球茎最佳培养基为MS+6-BA0.5mg/L+NAA0.5mg/L+ 2,4-D1.0 mg/L,原球茎增殖最佳培养基为MS+6-BA3.0mg/L+NAA0.3mg/L。  相似文献   
944.
以东方百合和麝香百合为试材,以MS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附加不同种类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物质(6-BA,NAA,IAA,IBA)诱导丛生芽及再生植株,从8个方面对百合的组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佳灭菌时间为8~10 min;最佳取材部位是百合鳞茎的基部鳞片;由于基因型以及内源激素不同,试验的5个品种中‘雪皇后’的诱导分化率最高100%,在东方百合中‘西伯利亚’的诱导分化率最高,达73.3%。MS+6-BA2.0 mg/L+NAA0.5 mg/L为最佳继代增殖培养基;1/2MS+IAA0.1 mg/L+IBA0.01 mg/L为最佳生根培养基;试管苗移栽的最适基质为珍珠岩∶草炭土∶河沙=1∶1∶1,成活率可达97.5%;最佳试管内结球培养基为:1/2MS+IAA0.1 mg/L+IBA0.01 mg/L+蔗糖10%+多效唑10 mg/L。  相似文献   
945.
无籽西瓜茎段组织培养与嫁接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无籽西瓜(Citrullus lantus)墨童无菌苗的茎段为外植体,对组织培养与嫁接育苗技术研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消毒剂对种胚萌发有一定影响,其中消毒剂二氧化氯250mg/L 处理有利于种胚萌芽,萌发率达82.5%;子叶芽诱导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1/2MS +IAA0.2 mg/L+蔗糖30g/L+琼脂7g/L;不同激素浓度对芽丛增殖和单芽生根也有一定影响,其中MS +6-BA0.4 mg/L +IAA0.2 mg/L +蔗糖30g/L+琼脂7g/L继代培养增殖率最高;MS+NAA0.5mg/L生根率最高(96.2%)。  相似文献   
946.
苏淮猪VRTN基因克隆、组织表达特征与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获得苏淮猪VRTN基因编码区序列,了解其序列特征和组织表达特征,分析苏淮猪VRTN基因ins291位点的多态性。【方法】以苏淮猪卵巢组织cDNA为模板,采用克隆测序技术分离获得苏淮猪VRTN基因编码区序列。利用BioEdit 7.0软件分析其序列特征和蛋白理化性质。利用Clustal W软件进行核苷酸和蛋白质序列比对分析。利用UCSC基因组浏览器与NCBI基因组数据库进行猪VRTN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和基因组结构分析。利用SMART软件预测蛋白质功能域,CPHmodels软件预测蛋白质三级结构。随机选取3头成年苏淮猪母猪,屠宰后立即采集心、肝、脾、肺、肾、下丘脑、肌肉和卵巢等组织,提取组织总RNA,采用RT-PCR技术分析苏淮猪VRTN基因的组织表达谱。采集106头成年苏淮猪繁殖母猪耳组织样,提取基因组DNA,采用 PCR-凝胶电泳分析苏淮猪VRTN基因ins291位点的多态性。【结果】苏淮猪VRTN基因编码区序列全长为2 097bp,与其它哺乳动物如人、小鼠、牛和羊的一致性分别为84.98%、74.53%、85.84%和86.45%,而与鸡的一致性只有54.42%。基因组结构分析发现猪VRTN基因由2个外显子和1个内含子构成,定位在猪7号染色体上。苏淮猪VRTN基因编码蛋白含有698个氨基酸残基,与人、小鼠、牛和羊等的一致性分别为85.55%、70.07%、86.20%和86.06%,但与鸡的一致性只有51.17%,可见哺乳动物VRTN基因在进化过程中比较保守。氨基酸组分分析显示苏淮猪VRTN蛋白氨基酸序列存在全部20种氨基酸,其中Leu(亮氨酸)含量最高,达到10.44%,而Asp天冬氨酸含量最低,只有1.43%。蛋白结构分析发现苏淮猪VRTN蛋白含有 HTH结构域等典型结构域,由6个α螺旋、5个β折叠以及若干无规则卷曲组成。RT-PCR分析表明VRTN基因在苏淮猪心、肝、脾、肺、肾、下丘脑、卵巢和肌肉组织等组织中均有表达,说明VRTN基因是一个广泛表达的基因。在苏淮猪群体中检测到VRTN基因ins291位点的3种基因型,其中仅有93bp条带的为野生纯合型(wt/wt),仅有384bp条带的为突变纯合型(Q/Q),含有384和93bp条带的为杂合型(wt/Q)。在苏淮猪群体中wt/wt型为优势基因型,基因型频率为0.717;wt为优势等位基因,基因频率是0.816;高脊椎数等位基因Q的频率为0.184。遗传多态性分析发现苏淮猪VRTN基因ins291位点的多态信息含量为0.331,为中度多态位点,杂合度为0.40,变异程度相对较低。【结论】 获得了苏淮猪VRTN基因序列,其表达无组织特异性;苏淮猪群体中存在高脊椎数等位基因Q。  相似文献   
947.
‘凤丹’牡丹组织培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凤丹’牡丹芽为材料,对其外植体消毒、褐化防治、组培苗扩繁和生根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用75% 酒精消毒30 s,0.1% 升汞消毒8 min消毒效果最佳,外植体的污染率和成活率分别为32.31%和64.32%;其最适初代诱导和继代增殖培养基为MS+6-BA 1.0 mg·L-1+NAA 0.2 mg·L-1和MS+6-BA 1.0 mg·L-1+NAA 0.2 mg·L-1+PIC (毒莠定,Picloram) 1.0 mg·L-1,增殖系数为4.84;生根培养基为1/2MS+CaCl2 220 mg·L-1+IBA 3.0 mg·L-1+NAA 0.5 mg·L-1,生根率为74.30%;低温结合3 mg·L-1硝酸银培养可使褐化率降至29.15%。  相似文献   
948.
我国芦笋育种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芦笋种植面积、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首位,但种子主要依赖进口。近年来,我国在芦笋育种方法和技术上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本文对我国在芦笋无性系杂交育种、全雄育种、多倍体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育种关键技术,及芦笋杂交技术、组织培养技术、种子生产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同时对今后的芦笋育种技术及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49.
基于植物叶脉自然选择的结构优越性,构建叶脉的数字化模型,研究其组织结构的力学性能。选取具有典型耐候性和清晰叶脉结构的荷花玉兰叶脉进行叶脉组织结构三维多孔模型的构建,通过图像阈值分割方法对组织结构扫描电镜图进行处理,采用基于狄洛尼三角剖分的面积权重方法对阈值分割后的二值图片进行网格化,形成组织结构的数字化模型;采用有限元法对叶脉横截面多孔组织进行拉伸模拟和冲击仿真。结果表明,叶脉最外缘的区域对叶脉组织力学性能的贡献最大,而具有细胞壁厚度呈梯度变化的叶脉模型在小位移情况下对能量吸收表现出良好的优越性,其冲击破坏过程是依层进行的。  相似文献   
950.
Cultured pearls produced with Pinctada margaritifera, using the surgreffe method (implantation of a second nucleus following pearl harvest) were studied for the first time to: (1) examine family effect on nacre thickness, nacre weight and nacre deposition speed and (2) compare variation in these three traits with that obtained from the cultured pearls previously harvested after the corresponding initial grafts. A surgreffe experiment using 783 recipient oysters was realized in Rangiroa atoll (French Polynesia). After 24 months of culture, 389 cultured pearls were harvested. Significant donor family effect was found for the harvested pearl rate from surgreffe (= 0.046). Highly significant donor family effect was recorded for nacre thickness (= 0.004). Very highly significant donor family effects were recorded for nacre weight and nacre deposition speed (< 0.0001). Comparison between surgreffe and initial graft showed: (1) no significant effect for the average cultured pearl rate harvested (= 0.052) and average cultured pearl nacre deposition speed (= 0.622) and (2) very high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 0.0001) for the average cultured pearl nacre thickness and nacre weight. This study highlighted three major implications for pearl industry management: (1) donor family effect was maintained from initial graft to surgreffe, for nacre thickness, weight and deposition speed, (2) the persistence of the pearl sac metabolic activity over three years of culture and (3) the relation between harvested pearl rate and the size of the nucleus inserted in the pearl sa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