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16篇
  免费   215篇
  国内免费   398篇
林业   754篇
农学   362篇
基础科学   29篇
  226篇
综合类   2312篇
农作物   274篇
水产渔业   391篇
畜牧兽医   898篇
园艺   395篇
植物保护   88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103篇
  2021年   119篇
  2020年   145篇
  2019年   171篇
  2018年   87篇
  2017年   192篇
  2016年   223篇
  2015年   178篇
  2014年   240篇
  2013年   267篇
  2012年   417篇
  2011年   399篇
  2010年   371篇
  2009年   277篇
  2008年   301篇
  2007年   307篇
  2006年   307篇
  2005年   235篇
  2004年   203篇
  2003年   164篇
  2002年   115篇
  2001年   119篇
  2000年   76篇
  1999年   68篇
  1998年   63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54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56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2篇
  195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01.
水稻叶脉发育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脉能够运输营养物质和水分,同时还为植物叶片提供机械支撑力,以维持正常的形态结构,从而有利于其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水稻侧脉的数量直接与叶片宽度成正比,叶片的合适宽度、长度以及直立度都影响其光合效率。因此,对水稻叶脉微管束系统的形态发育以及分子机理研究就显得相当重要。综述了近年有关水稻叶脉发育的细胞以及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研究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02.
为研究河池报春苣苔的组培快繁技术,以河池报春苣苔的果实为外植体,通过比较不同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浓度配比、生根培养基类型以及生根苗的移栽基质,建立河池报春苣苔织培养快速繁殖体系。结果表明,外植体表面消毒以75%酒精预处理1 min ,再用0.1% HgCl2浸泡15 min。培养基1/2MS+ NAA 0.1 mg·L-1+6-BA 0.15 mg·L-1利于种子萌发,形成不定芽,形成丛生芽,增殖与继代培养基 MS+6-BA 0.5 mg·L-1+IBA 0.1 mg·L-1或MS用于继代增殖,30 d的增殖倍数为3~4倍;1/2MS+ IBA 0.1 mg·L-1适宜诱导生根获得再生植株,生根率100%;生根苗适宜移栽于混合基质(碎木屑∶园土∶沙=7∶2∶1)中,一个月后成活率为90%。  相似文献   
903.
[目的]探讨不同灭菌剂对外植体的灭菌效果及不同激素组合对马槟榔芽诱导和增殖的影响,建立马槟榔的组培快繁体系.[方法]用马槟榔一年生的幼嫩茎段及幼苗作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附加不同的激素组合对外植体进行芽诱导和增殖培养.[结果]相对于10%次氯酸钠,0.1%升汞对马槟榔外植体灭菌效果更理想,灭菌率达到90%,且外植体的生长状况良好.在芽诱导培养中,随着6-BA的增加,马槟榔芽的诱导数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当6-BA为1.0 mg/L时,诱导率最高;当NAA为0.5 mg/L时,诱导率相对较高.在增殖培养中,当6-BA用量大于NAA时,增殖系数较低;当6-BA用量小于NAA时,增殖系数较高,最高可达3.8,且丛芽长势好,芽苗粗壮,叶片颜色正常.[结论]升汞对马槟榔外植体的灭菌效果优于次氯酸钠;芽的最佳诱导培养基为MS+6-BA 1.0 mg/L+NAA 0.5 mg/L,芽增殖最佳培养基为MS+6-BA 0.5 mg/L+NAA 1.0 mg/L.  相似文献   
904.
为了建立酸枣成熟胚离体培养再生体系,以酸枣成熟胚为试验材料,研究启动培养基和增殖培养基对不同贮藏处理酸枣成熟胚萌芽率及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常温保存1a的成熟胚萌芽率较高(57.78%),最佳启动培养基为不添加任何植物激素的M S培养基,而最适增殖培养基为1/2MS+1.0 mg/L 6 BA+0.3 mg/L NAA+1.5 g/L PVP。  相似文献   
905.
以铁皮石斛原球茎及试管苗为试材,采用冷阴极荧光灯(CCFL)光源的白光(W)、红光(100%R)、蓝光(100%B)、60%R+40%B、70%R+30%B、80%R+20%B 6种不同光质配比,以普通荧光灯(PGFL)作为对照,探讨不同光源及不同光质比处理对铁皮石斛原球茎增殖及试管苗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铁皮石斛原球茎在光质比为70%R+30%B处理下增殖效果最好,增殖率为89.01%,比对照提高40.0个百分点。株高随红光比例的增加呈升高趋势,100%R处理达到最大值(53.25mm),比对照提高21.05%。叶数、最大叶宽和根数均在60%R+40%B处理下达到最大值,分别为7.6片、9.95mm、6.9条,比对照提高38.18%、60.48%、27.78%。最大叶长和根长均在80%R+20%B处理下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5.52mm和43.91mm,比对照提高2.33%、104.14%。总鲜质量、总干质量均以70%R+30%B处理时最大,分别为1.203 9g和0.104 8g,比对照提高189.05%、113.44%。60%R+40%B处理下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叶绿素a/b、根系活力和可溶性糖含量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0.80mg/g、0.34mg/g、2.35、297.66μg/(g.h)、43.35%,比对照提高33.33%、30.77%、1.73%、150%和12.36个百分点。CCFL红蓝光比例为6∶4时,更有利于铁皮石斛试管苗光合作用以及干物质和糖的积累。  相似文献   
906.
研究了臭马比木(Nothapodytes nimmonian)组织培养过程中的防污染和防褐化问题。结果表明:在3~4月份取1 年生嫩茎进行诱导,外植体的污染率最低、为17.5%,褐化枯死率为39.2%,诱导率为43.3%,诱导效果最佳;在4个茎段部位中,半木质化茎段的诱导效果最好,诱导率为51.7%;低温预处理外植体对污染的控制效果不明显;0.1% HgCl2 8 min+50 mg/L 噻孢霉素30min 的消毒效果最好;在培养基中添加活性炭1.2 g/L+聚乙烯吡咯烷酮(PVP)2.0 g/L对外植体的防褐化效果最好,褐化率由对照的48.3%下降到25.0%。  相似文献   
907.
以健康饱满成熟的三七种子为外植体,接种到不同处理的培养基上,诱导实生苗。结果表明,剥除三七种皮,用70%的乙醇浸泡1min,再用0.1%升汞消毒灭菌10min,无菌水冲洗4~5次,接种到MS+2,4-D(1.0mg/L)+KT(0.5mg/L)+GA3(40mg/L)+蔗糖(30g/L)+琼脂粉(7g/L)的培养基(pH5.8)中,根、茎、叶生长表现良好,从而初步建立了三七实生苗组培体系。  相似文献   
908.
以露地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品种‘神韵’无菌苗叶片为外植体材料,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配比对其愈伤组织诱导再生芽的影响,以建立离体再生体系.研究结果表明,露地菊‘神韵’在含NAA 1.0 mg·L-1+BA 1.0 mg· L-1的MS培养基上获得了最高的再生芽分化率.利用已经克隆的‘津田’芜菁BrDFR基因构建非抗生素筛选的表达载体.以露地菊‘神韵’的无菌苗叶片为受体,通过农杆菌介导进行BrDFR基因的遗传转化.以载体的PMI基因为筛选标记,通过甘露糖筛选获得了‘神韵’的遗传转化再生植株.经过PCR验证和Southern杂交检测证实BrDFR基因已经整合到‘神韵’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909.
为了利用香菇废菌糠的良好保水保肥力,应用于铁皮石斛的人工栽培中,通过4个不同废菌糠含量的基质配方的栽培试验,与常规配方的对比。结果表明,以配方基质中废菌糠与树皮比例为7∶3和5∶5的配方适宜铁皮石斛栽培,其中以7∶3配方的综合表现最佳。  相似文献   
910.
Abstract

Poorly managed kaolinitic soils are often too low in P and K for optimum agronomic crop production. Even though many of these soils have relatively high phosphate fixing capacities, P applied at sufficient rates to increase soil P to acceptable levels may induce micronutrient deficiencie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applied and residual P on Mn, Zn, and Cu uptake by field grown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Treatments were a one‐time application of P (0, 64, 128, 256, and 384 kg/ha P) and K (0, 110, 220, 440, and 660 kg/ha K) rates arranged in a 5×5 complete factorial. The treatments were applied in October, 1977 and the study was continued through June, 1979. Potassium and P × K interactions did not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Mn, Zn, or Cu uptake. Phosphorus did not affect Mn concentration in the wheat tissue but Zn and Cu concentrations generally decreased as applied and residual soil P levels increased. The tissue Zn concentration at the various plant growth stages did not decrease below defined critical levels. The Cu concentration decreased linearly with applied P and curvilinearly with residual P. The tissue Cu levels often decreased below suggested critical levels. Total Cu in the wheat tissue indicated that the decrease in Cu concentration as P levels increased was not a simple dilution effect resulting from increased plant growth as applied and residual soil P increa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