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870篇
  免费   4731篇
  国内免费   5583篇
林业   8485篇
农学   5829篇
基础科学   4631篇
  11420篇
综合类   36682篇
农作物   4025篇
水产渔业   2364篇
畜牧兽医   9181篇
园艺   2609篇
植物保护   3958篇
  2024年   547篇
  2023年   1632篇
  2022年   2560篇
  2021年   2915篇
  2020年   2785篇
  2019年   3213篇
  2018年   1708篇
  2017年   2958篇
  2016年   3671篇
  2015年   3145篇
  2014年   4462篇
  2013年   4334篇
  2012年   6262篇
  2011年   6197篇
  2010年   4896篇
  2009年   4821篇
  2008年   4220篇
  2007年   4900篇
  2006年   4078篇
  2005年   3275篇
  2004年   2661篇
  2003年   2236篇
  2002年   1682篇
  2001年   1535篇
  2000年   1392篇
  1999年   1084篇
  1998年   862篇
  1997年   771篇
  1996年   711篇
  1995年   716篇
  1994年   631篇
  1993年   468篇
  1992年   410篇
  1991年   334篇
  1990年   285篇
  1989年   239篇
  1988年   185篇
  1987年   118篇
  1986年   64篇
  1985年   40篇
  1984年   33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27篇
  1981年   20篇
  1980年   14篇
  1979年   12篇
  1978年   11篇
  1962年   8篇
  1956年   12篇
  1955年   1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李适应性广,耐瘠薄干旱,是四川、重庆等西南山区的特色经济树种。李果实外观亮丽,脆甜爽口、营养丰富,是深受人们喜爱的特色水果之一。近年来四川、贵州、重庆地区青脆李、空心李、蜂糖李等地方品种有了迅速发展,促进了贫困山区脱贫致富和产业结构调整。但由于管理粗放和防治措施不当,致使李子生产区域病虫害发生严重,影响了果实的品质和经济效益。为了促进李子产业化发展,结合主要产区生产实际,总结出西南地区常见的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为李子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92.
金刺梨黑斑病主要于开花期危害幼嫩的果梗,果梗受害后产生黑色干腐病斑,导致整个花序从果梗处脱落。对黑斑病病原菌进行了分离和鉴定,通过形态学特性、致病性测定、rDNA-ITS序列分析,初步确定该病主要由拟茎点霉属(Phomopsis Sacc.)的Phomopsis.capsici真菌引起。  相似文献   
993.
除草剂防除杂草的同时会给非靶标作物带来药害,频繁使用除草剂的海南槟榔园叶片黄化症状更加明显,我们推测除草剂可能导致槟榔根系退化,从而引起叶片黄化。本试验以幼龄期槟榔与成龄期槟榔为研究对象,测定草甘膦和草铵膦使用后槟榔根系生长发育形态与相关生理指标。结果表明:(1)在幼龄期槟榔根系中,主要以直径为0~1.5mm的根为主要根系结构,数量上占到总根的88%以上,表面积占到了总根的68%以上。草甘膦和草铵膦喷施显著降低了槟榔幼苗根系鲜重、干物质积累量,白色吸收根的比例、吸收根活力。(2)在成龄期槟榔气生根中,喷施草甘膦和草铵膦均引起气生根药剂残留,且农残随施用浓度增加而变高;喷施草甘膦和草铵膦,阻碍了槟榔气生根发育。草甘膦处理第14天后气生根死亡数达到最大,而草铵膦处理第28天后达到最大。(3)草铵膦损害了气生根组织结构,使新根内皮层排列稀疏,表皮组织厚度增加,木栓化程度加深,导致根表皮细胞大量死亡,抑制了气生根伸长与增粗。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草甘膦和草铵膦通过木栓化加速根系死亡调控槟榔根系生长与发育。  相似文献   
994.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N、P、K、Ca肥不同用量对花生光合性能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N、P、K、Ca肥可提高花生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对叶片光合性能的改善作用,N肥主要在前期、P肥在中后期、K肥和Ca肥前后期比较一致。施肥可明显提高花生荚果产量,且施N肥处理随施肥量的增加产量显著提高,施P、K、Ca肥处理以中等施肥量(P150、K300、Ca300)产量最高。施肥可不同程度地提高花生籽仁脂肪、粗蛋白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改善花生籽仁品质。对花生籽仁品质的改善作用,P肥最大,其次是N和Ca肥,K肥的作用不明显,施K肥过多(K450)还会明显降低脂肪含量。施用Ca肥能提高花生籽仁中油酸亚油酸比值(O/L),K肥可提高花生籽仁可溶性糖含量。  相似文献   
995.
万峰山自然保护区地处地貌发育典型的喀斯特地区,是我国滇东喀斯特山地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滇东地区重要的物种基因库。本文在对保护区内现有野生动植物资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典型性、稀有性、脆弱性、多样性、感染力、面积适宜性、潜在价值、科研价值等方面对保护区的保护价值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认为保护区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喀斯特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区内的森林生态系统对保护喀斯特地区极其脆弱的生态环境及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6.
粗狭肋鳃金龟(Holotrichia scrobiculata Brenske)是蓝莓主要害虫,以幼虫在地下啃食根系为害。为掌握该虫在麻江的发生特点,探讨有效的综合防控措施,采用定期定点调查及室内饲养相结合的方法,对该虫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粗狭肋鳃金龟在贵州省黔东南州麻江县1年发生1代,以蛹越冬;翌年3月下旬至6月下旬成虫羽化出土,5月上旬开始产卵,5月下旬幼虫孵化,12月上旬老熟幼虫开始作蛹室化蛹并在土中越冬。成虫于每晚6点至10点集中出土并转移至壳斗科植物上进行取食或生殖活动,出土高峰期为4月下旬至6月上旬,寿命22.50-24.40 d;晚上20:00-21:00为成虫交配高峰期,交配后4-7天开始产卵,卵期10-20 d,产卵高峰期为6月,单雌产卵量30-50粒,散产;7月为幼虫孵化盛期,幼虫共3龄,历期219-252 d。此外,提出了黑光灯诱杀、人工采虫、冬季深耕翻土等有效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997.
卡里佐枳橙是重要的柑橘砧木,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20世纪90年代作为一种新砧木被引进我国并在部分地区用于柑橘生产。为了全面了解卡里佐枳橙在我国的生产表现,本研究采用田间观察和问询相结合的方法在全国6个柑橘主产省16个区(县)30多个果园开展了嫁接亲和性、早结丰产性、抗逆性等方面的调查。在重庆和广西两个不同的生态类型共三个试验点、分别对嫁接在卡里佐枳橙和枳砧上的梁平柚和纽荷尔脐橙等两个不同接穗品种开展了连续三年在树体、产量、结果效率和果实品质等园艺学性状方面的系统比较。结果显示,总体上讲卡里佐枳橙的嫁接亲和性较好,但与红江橙和无籽柠檬嫁接后表现出明显的不亲和;早结丰产性好,树势旺,结果效率不如枳砧高;果实品质优良,与枳砧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在抗逆性方面,卡里佐枳橙对裂皮病、天牛比较敏感,对碱性土壤比较敏感,容易导致叶片缺铁黄化。本研究将对我国柑橘砧木的选择以及以卡里佐枳橙砧果园的田间管理提供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明确2018年起在重庆万州柑橘种植区新发生病害的病原菌,筛选有效防控药剂,为田间防治该病害和后续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通过组织分离法从患病样品中获得菌株,进行病原菌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和致病性鉴定,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不同药剂对目标菌株的毒力。【结果】此病害的病原菌为柑橘轮斑病菌Pseudofabraea citricarpa。病原菌对万州地区主栽的8个品种柑橘的叶、枝、果和昭通苹果及砀山酥梨果实具有致病性。苯醚甲环唑、咪酰胺、甲基硫菌灵等17种杀菌剂的EC50值小于3 mg/kg,代森锰锌与啶酰菌胺1:64比列复配、克菌丹与苯醚甲环唑1:1比例复配、代森锰锌和矿物油1:50比例复配对菌株生长抑制效果良好。【结论】重庆万州柑橘种植园区发生柑橘轮斑病,病原菌对柑橘枝、叶、果和其它果树果实都具有致病性。17种药剂单用或复配对病原菌生长有抑制作用,可进一步用于田间实验。  相似文献   
999.
猕猴桃果实风味独特,富含维生素C,享有“水果之王”的美称,近年来发展迅速。江苏省气候适合猕猴桃的生长,栽培面积逐年增加,本文对四个猕猴桃优良品种‘青皮红香’、‘早鲜’、‘翠香’和‘晚红’在南京地区的引种栽培表现进行了观测。四个猕猴桃品种果实各具特点,且与其他地区的表现有所差异,‘青皮红香’果皮无毛,红肉,但在南京果肉为绿色,其他果皮品质也不佳;‘早鲜’成熟早,在南京8月中旬即可成熟,耐贮藏,果实重量达到91.03 g,且维生素C含量较高,为82.13 mg/100g,但口味偏酸;‘翠香’果皮易剥落,果肉翠绿,可溶性糖含量(9.56%)和糖酸比(8.25)较高,口味佳;‘晚红’果肉绿,果心周围具红色,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达19.11,但果实较小,为62.92 g。  相似文献   
1000.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1种杀菌剂对杨梅褐斑病菌的离体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嘧菌酯的抑制活性最强,EC50值为0.96 mg/L;百菌清的活性最弱,EC50值为69.24 mg/L;其余药剂的抑制活性依次为吡唑醚菌酯>氟硅唑>腈菌唑>抑霉唑>戊唑醇>咪鲜胺>喹啉铜>代森锰锌>多菌灵,EC50值在3.25~68.73 mg/L之间。林间试验结果表明,嘧菌酯对杨梅褐斑病具有很好的控制效果,其防效显著优于喹啉铜和多菌灵。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供试100株杨梅褐斑病菌对嘧菌酯的EC50值在0.15~2.17 mg/L之间,呈近似正态的连续分布,其平均EC50值为0.97?.22 mg/L,可作为该病菌对嘧菌酯的敏感性基线,用于田间抗药性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