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59篇
  免费   151篇
  国内免费   240篇
林业   374篇
农学   156篇
基础科学   187篇
  597篇
综合类   821篇
农作物   108篇
水产渔业   103篇
畜牧兽医   347篇
园艺   24篇
植物保护   133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79篇
  2021年   77篇
  2020年   107篇
  2019年   92篇
  2018年   67篇
  2017年   112篇
  2016年   104篇
  2015年   106篇
  2014年   125篇
  2013年   183篇
  2012年   216篇
  2011年   167篇
  2010年   139篇
  2009年   140篇
  2008年   125篇
  2007年   121篇
  2006年   88篇
  2005年   103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的改进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Miami模型和Thornthwaite模型的基础上,采用直接搜索法改进了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该模型优于Miami模型和Thornthwaite模型,便于估算自然植被的净第一性生产力,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充分发挥气候生产潜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植物的产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2.
农业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构建了农业生产率的典型相关模型,定量判别各影响因素的变动对农业生产率的作用程度,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经济分析。  相似文献   
103.
杨树混交林地土壤微生物与酶活性的变异研究   总被引:39,自引:2,他引:39  
孙翠玲  佟超然 《林业科学》1997,33(6):488-497
对北京大兴县林场和河南省民权国营林场2块试验林,面积分别为1.86hm ̄2和3.2hm ̄2,连续四年(1992-1995)进行土壤微生物与酶活性定位观测和定量分析,研究杨树不同混交模式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的变异及其对土壤营养元素含量和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杨树混交可以提高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5种处理间存在差异(P=79%)。(2)不同混交处理,土壤酶活性存在差异(P=87%),其中转化酶、磷酸酶在A、C处理中增长较明显;5种酶活性之间差异极显著(P>99%)。(3)杨树混交林的土壤营养元素、土壤微生物、酶活性与林地生产力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4.
大亚湾红树林群落结构及初级生产力数量参数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样地和样带的调查方法,在对大亚湾沿岸的深圳市宝安县、惠州市惠阳县、惠东县的8个镇的普查基础上,以惠阳县澳头镇虾冲境内黄鱼涌白寿湾红树林为典型区域,在典型选定的三块样带中选伐标准木作树干解析,测定年龄和各年的树高、胸径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并对其群落的结构及其数量特征和各组成植物物种的生长量、消耗量、蓄积量及初级生产力等定量参数进行了研究,为研究红树林这一潮间带中的特殊植物群落及海陆界面系统的生态边缘优、劣势打下重要的数量生态经济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5.
对间伐后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产量的动态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间伐后生态系统生物量由对照的180.05t/hm2减少至156.58t/hm2,减少13.04%.系统生物量的减少主要是因为乔木层林木株数、生物量减少所致,乔木层生物量由对照的173.87t/hm2减少至142.74t/hm2,减少17.90%;但单株木的生物量增加了64.07%,尤以枝、叶和根增长迅速;林下植被生物量、死地被物生物量也大大超过对照林分,分别是对照的3.25倍和1.93倍  相似文献   
106.
G. Singh 《林业研究》2009,20(2):144-150
Tree-crop interactions were monitored by measuring tree growth characters of Prosopis cineraria L. and Tecomella undulata L. and yields of Vigna radiata (L) in agroforestry systems in degraded lands of Indian Desert. Potential competition for resource between the trees and associated crop was analyzed by measuring soil water contents, soil organic matters and NH4-N at different depths of soil layers i.e., 0–25 cm, 25–50 cm and 50–75 cm in the experimental plots. The plots size were 16 m × 18 m (D1), 20 m × 18 m (D2) and 32 m × 18 m (D3) with tree densities of 208, 138 and 104 trees·ha−1 after June 2002, respectively. Results showed that tree height increased by 3% to 7% during June 2002 to June 2004. Collar diameter increased by 30% and 11% in D1, 23% and 19% in D2 and 18% and 36% in D3 plots, respectively, in P. cineraria and T. undulata in two years period. The increase in crown diameter was 9% to 18% in P. cineraria and 11% to 16% in T. undulata. Tree growth was relatively greater in 2002 than in 2003. Yield of V. radiata increased linearly from D1 to D3 plots. Lowest soil water content at 1 m distance from tree base indicated greater utilization of soil water within the tree rooting zone. Concentrations of soil organic matters and NH4-N were the highest (p<0.05) in 0–25 cm soil layer. P. cineraria was more beneficial than T. undulata in improving soil conditions and increasing crop yield by 11.1% and thus more suitable for its integration in agricultural land. The yield of agricultural crop increased when density of tree species was appropriate (i.e., optimum tree density), though it varied with tree size and depended upon resource availability. The result indicated bio-economic benefits of optimum density of P. cineraria and T. undulata over traditional practices of maintaining random trees in farming system in arid zones. Biography: G. Singh (1961– ), male, Scientist E and Head, Division of Forest Ecology, Arid Forest Research Institute, New Pali Road, Jodhpur-342005, India.  相似文献   
107.
1987年大兴安岭林火碳释放及火后NPP恢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大兴安岭地区1985年一类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资料和1987年林火资料为数据基础,结合GIS技术,进行大兴安岭1987年林火碳释放及火后净初级生产力(NPP,net primary productivity)恢复的研究.通过对1987年火烧迹地林火发生前各树种的生物量的估算,得出在1987年林火中大兴安岭林区森林释放的碳量约为1.97×10~6~2.47×10~6 t;同时分别比较火烧中各树种的碳释放量和不同火烧等级下的碳释放量.结果表明:落叶松在1987年林火中释放碳量约0.96×10~6~1.19×10~6 t,占碳释放总量的49%左右;重度火灾中碳释放量占总碳释放量的99.4%.火后乔木层的NPP恢复在21年间成逐渐增加的趋势,并且恢复趋势表明在火后23~24年的时候中度火灾后的乔木层NPP可达到未过火林地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8.
在中国森林第一性生产力地理分布规律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生产力与气候环境变量间的相关关系,筛选有代表性的生产力数据和与其相应的气象资料,构建了中国森林生产力气候模型,模拟出中国森林第一性生产力的分布格局,借助气候环境信息制图软件,绘制了中国森林生产力图。  相似文献   
109.
对海南岛尖峰岭35年生鸡毛松人工林生物量的结构与分布特点、净初级生产力和林分生长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鸡毛松人工林乔木层生物量达285 53t·hm-2,其中树干为190 82t·hm-2,树皮为19 19t·hm-2,树枝为35 93t·hm-2,树叶为7 96t·hm-2,根为31 63t·hm-2,鸡毛松不同器官生物量的比例为树干∶树枝∶根∶树皮∶树叶=24 0∶4 5∶4 0∶2 4∶1 0。12~22cm径级的立木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70 9%,而8m以下的树干生物量占其总生物量的80%以上。1~25a内生物量增长迅速,年平均净生产量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大,25a后生物量增长相对较慢,进入生长的平稳期。35a鸡毛松人工林乔木层年平均净生产力可达10 34t·hm-2·a-1,最大可达13 99t·hm-2·a-1,表现出较高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110.
浅议生物多样性与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是目前生态学界的热点问题。文中结合森林生态系统自身的特点, 针对生物多样性和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2个不同概念, 阐述了现有的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关系的若干观点, 分析了现有观点中的争议点, 并在前人实验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森林生态系统中其他因素对两者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