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93篇 |
免费 | 63篇 |
国内免费 | 49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14篇 |
农学 | 23篇 |
基础科学 | 7篇 |
100篇 | |
综合类 | 254篇 |
农作物 | 18篇 |
水产渔业 | 99篇 |
畜牧兽医 | 96篇 |
园艺 | 8篇 |
植物保护 | 8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34篇 |
2022年 | 24篇 |
2021年 | 31篇 |
2020年 | 36篇 |
2019年 | 27篇 |
2018年 | 25篇 |
2017年 | 28篇 |
2016年 | 32篇 |
2015年 | 33篇 |
2014年 | 23篇 |
2013年 | 54篇 |
2012年 | 45篇 |
2011年 | 42篇 |
2010年 | 41篇 |
2009年 | 63篇 |
2008年 | 34篇 |
2007年 | 50篇 |
2006年 | 49篇 |
2005年 | 27篇 |
2004年 | 13篇 |
2003年 | 16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12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农村电力短期负荷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负荷预测精度,提出了一种新的模糊神经网络短期负荷预测模型。该模型将模糊系统和神经网络的优点融合在一起,并利用小生境遗传算法优化模糊神经网络参数,提升网络运算性能。某农村地区电力短期负荷预测的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32.
为明确晚稻生长前期田间主要杂草群落组成及其生态位,预测除草剂作用下农田杂草群落的演变。采用对角线五点取样法对宁波晚稻田杂草群落开展调查。结果表明本地区晚稻田主要杂草种类有稗(Echinochloa crusgalli)、千金子(Leptochloa chinensis)、耳叶水苋(Ammannia arenaria)、异型莎草(Cyperus difformis)、矮慈姑(Sagittaria pygmaea)、李氏禾(Leersia hexandra Swartz)。计算这些杂草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值,结果表明稗和千金子的时间、水平生态位宽度均在0.90以上,且二者时间和水平生态位重叠值最大(0.9088、0.8261),说明稗和千金子为晚稻生长前期杂草群落中的优势种群。耳叶水苋时间生态位宽度最低(0.4955),但与稗和千金子水平生态位重叠值较高,分别为0.7201和0.6990。说明耳叶水苋出草较迟,但有着较强竞争优势,忽视对耳叶水苋的防治,将使其成为水稻生长后期杂草群落的优势种群。 相似文献
33.
烟草病毒病(tobacco mosaic virus、cucumber mosaic virus、potato virus Y等)作为世界上一种普遍发生的烟草病害,常在烟草生产上引起巨大的损失。为了解烟草烟草病毒病在大田的空间分布情况,本研究通过田间系统调查,分析烟草病毒病的生态位特征。调查结果表明,龙岩地区烟草病毒病的寄主生态位宽度较大,随着烟草的生长,烟草病毒病的生态位宽度逐渐增大,后期数值接近0.9,表明烟草病毒病可以侵染该地区大多数烟草。同时黄瓜花叶病毒病发病率的生态位宽度为0.94,普通花叶病毒病发病率的生态位宽度为0.8256,表明黄瓜花叶病的扩展速度比普通花叶病更快。对侵染性病害的生态位进行研究可为病害进行有效的生态调控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34.
为探究花岗岩红壤细沟形态特殊变化的原因,解释土体构型影响细沟形态发育的机理。设计单一红土层(H)、单一砂土层(S)、上红下砂层状土层(HS)3种土体构型、不同径流量(低径流量3 L/min、高径流量6 L/min)和不同坡度(中坡20°、陡坡40°)的室内模拟细沟冲刷试验。结果表明:H处理下,细沟形态更多向“V”形和“U”形发育;S处理下,细沟沟道发育过程中短暂形成上窄下宽的深宽梯形断面后,完全崩塌;HS处理下,细沟形态能发育为梯形断面,且能继续扩大发育。与H和S相比,HS陡坡(40°)处理下沟岸崩塌更加频繁且单次大质量崩塌更多。HS陡坡(40°)处理下沟岸崩塌发生21次,其中,单次崩塌量>1 kg的占比为63%。HS与H和S相比,雷诺数(Re)和弗罗德数(Fr)的波动更剧烈,更有利于梯形断面形成。与H、S相比,HS沟壁崩塌发生时,上层红土层含水量最低为0.31 cm3/cm3,抗剪强度最高为178 kPa;而下层砂土层含水量较高(0.33 cm3/cm3),抗剪强度最小为54 kPa。上红下... 相似文献
35.
生态位理论及其测度研究进展 总被引:71,自引:3,他引:71
许多学者都试图给生态位下定义 ,但最具代表性的当推Grinnell、Elton和Hutchinson分别给出的“空间生态位”、“功能生态位”和“多维超体积生态位”定义 ;生态位测度包括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生态位体积及生态位维数等 ,其中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是描述一个物种的生态位以及物种生态位间关系的重要指标 .该文列举并分析了每一个测度公式的优缺点 ,进而优选出适合森林群落的生态位计测公式 .指出利用性竞争的一个必要条件是生态位重叠 ,但重叠并不一定导致竞争 ,竞争是在资源供应不足且生态位重叠条件下形成的 . 相似文献
36.
本研究定量分析了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牦牛粪斑与对照处植被构成、牧草养分、植物种重要值、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值的变化,为高寒草甸植被演替和异质性形成机制的揭示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牦牛粪沉积增加植物总生物量和活体质量,使草层高度、盖度和牧草K含量增加,而对死物质质量和物种数无影响。粪沉积降低优势植物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艹洽草(Koeleria cristata)和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的重要值,增加其生态位宽度,并提高线叶嵩草(Kobresia capillifolia)和扁穗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的重要值,使优势种植物更倾向于泛化种。粪沉积使伴生种异针茅(S.aliena)的重要值降低,西北针茅(S.krylovii)的重要值增加,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的重要值和生态位宽度均降低,使少量种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球花蒿(Artemsia pratensis)、茵陈蒿(A.capillaries)、冷蒿(A.frigida)、高山韭(Allium sikkimense)和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的生态位宽度增加。粪沉积使草地植物的整体生态位重叠值增大,使生态位重叠值0.85的种对增加13.8%,生态位重叠值0.45的种对降低42.9%。总之,粪沉积使草地禾草比例增加,促进高寒草甸草地由莎草+禾草群落向禾草群落或禾草+莎草群落转化。 相似文献
37.
以黄土塬区农林复合系统为对象,通过调查研究林带(杨树为主)与农作物界面附近土壤中树木和小麦根系的空间分布,利用树木吸收根和小麦根系生物量计算生态位宽度、生态重叠指数和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并据此分析林木和农作物种群在水分和养分资源轴的生态位特征。小麦在40cm以上具有较大的生态位宽度,而林木在距林带1H处20cm以上土层到0.5H处60cm以上土层至林下100cm以上土层内具有较大的生态宽度,但林木在1H以内100cm土层其他空间土壤中也具有一定的生态位宽度。树木具有较大的生态位宽度,虽可利用深层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农林间作对水分和养分资源的利用性竞争,但树木居于竞争的优势者地位,形成对农作物的胁地负效应,距林带1H内林木对农作物生态位重叠,且在0.5H以内重叠较大,竞争剧烈,在此集流补水增肥有利于缓解林木胁地。 相似文献
38.
为了解半干旱区湿地植物生态位格局,采用样线法对宁夏自治区盐池县四儿滩湿地湿生带、交错带和旱生带的植被生长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各物种的重要值,并运用Levins生态宽度指数及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对植物生态位宽度及生态位重叠进行了计量。结果表明,湿生带以耐盐碱的盐爪爪(Ka-lidium foliatum)为绝对优势种,其重要值、生态位宽度远大于其它物种。说明湿生带盐碱度太高,只有极少数物种可以生存。在交错带和旱生带,重要值和生态位宽度均是赖草(Aneurolepidium dasystachys)最大。旱生带与交错带相比,大部分物种的生态位宽度有所提高,说明旱生带更适宜植物生长。同时,分析3带的生态位重叠度结果表明,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度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39.
明晰高标准生态农田建设选址及提升方向是发挥高标准农田投资效益,提升高标准农田抗灾减灾能力的技术关键。该研究基于多维超体积生态位的理论方法,从土壤条件、立地条件、空间稳定性、景观格局、生态约束等5个维度构建了高标准生态农田建设适宜性评价体系,通过比较各因素的现实生态位与理想生态位,建立障碍度与生态位耦合的障碍因子诊断模型,结合适宜性-障碍度-改造难度的组合结果,按照“由优到劣,先易后难”的顺序进行高标准生态农田建设优先度分区,并对河北省保定市326 460万个耕地斑块进行了定量化评估。结果表明:1)保定市高标准生态农田建设适宜性整体中等偏低,中等适宜的耕地面积最多,勉强适宜的耕地面积最少。2)保定市耕地的土壤条件与生态约束对其建设发展的障碍度较高。土壤条件维度下的主要障碍因子为有机质含量、土壤pH值及土层厚度;地下水埋深与地下水补给量是生态约束维度的主要障碍因子。3)将保定市高标准生态农田建设划分为生产优先建设区、生产次优先建设区、“生产-生态”协同建设区、后备建设区及生态保育区。其中生产优先建设区所占比例最大,面积约为20.99万hm2,建设适宜性高,主要障碍因子改造难度小,提升潜力大,稍加改造即可达到区域最优水平。上述方法能够有效用于区域高标准生态农田建设适宜性评价,研究结果可为国家实施的高标准生态农田建设选址工作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0.
Population declines are now evident across many taxa, but within each assemblage there is often considerable variation in constituent population trends. We used bird population trends produced from the BTO/JNCC Common Birds Census (CBC) and the RSPB/BTO/JNCC Breeding Bird Survey (BBS), to test five main hypotheses to explain population changes of 59 breeding species in England (1967-2006): (1) breeding habitat, (2) predation risk to nest sites, (3) species climatic niche, (4) migration strategy, and (5) over-wintering bioclimatic zones of migrants, accounting for additional demographic and ecological traits. In absence of phylogenetic inter-relatedness, farmland species declined more than woodland species, most pronounced prior to 1986, probably reflecting agricultural intensification (1). We found limited support that ground nesters have declined more than above-ground or cavity nesters (2), and there was some indication that species with more northerly European distributions showed larger declines than more southerly-distributed species (3). Larger population declines were recorded for Afro-tropical migrants than species wintering in Europe or in the UK, most notable prior to 1986 (4). However, declines were not uniform across all migrants (5) - species over-wintering in the arid savannah bioclimatic zone of Africa decreased in population between 1967 and 1976, whereas species wintering in humid West African forest and savannah declined more after 1987. These results suggest both breeding and over-wintering factors influenced population trends. European countries signed to the Convention on the Conservation of Migratory Species of Wild Animals are required to protect and conserve populations of migrants. Understanding connectivity between breeding and over-wintering populations, and similar environmental pressures experienced within over-wintering areas may be a useful step towards mitigating against further declines in migrant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