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40篇
  免费   453篇
  国内免费   245篇
林业   2907篇
农学   96篇
基础科学   44篇
  544篇
综合类   1836篇
农作物   182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40篇
园艺   38篇
植物保护   148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62篇
  2021年   88篇
  2020年   114篇
  2019年   144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162篇
  2016年   198篇
  2015年   180篇
  2014年   260篇
  2013年   276篇
  2012年   419篇
  2011年   345篇
  2010年   269篇
  2009年   317篇
  2008年   300篇
  2007年   267篇
  2006年   277篇
  2005年   214篇
  2004年   184篇
  2003年   148篇
  2002年   135篇
  2001年   189篇
  2000年   152篇
  1999年   132篇
  1998年   117篇
  1997年   113篇
  1996年   121篇
  1995年   121篇
  1994年   69篇
  1993年   77篇
  1992年   52篇
  1991年   62篇
  1990年   52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人工林的虫害问题将是长期的客观存在,促进人工林生态丰度的提高与经济可行是建立有效的防治技术体系必须遵守的2个基本前提。文中提出了人工林害虫“精确防治”的概念,阐述了实施“精确防治”的林业科学基础,建立了从造林(林分改造)设计到化学农药精确闪击初步完整的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52.
通过对长白落叶松不同立地等级和经营密度的林分进行经营模拟研究发现:在即时间伐的情况下,木材径级与初始造林密度没有相关关系,与立地等级关系极为显著,低密度经营措施不能有效增加木材径级;问伐和主伐收获总量随着密度的增加,增幅差异不明显;如果考虑营林投资的时间成本价值。长白落叶松人工用材林的培育周期不应超过60年。  相似文献   
153.
采用时空互代法,以不同林龄(8、13、18 a)的沙棘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沙棘人工林在不同生长发育进程中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及土壤养分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沙棘人工林磷脂脂肪酸总量、细菌特征脂肪酸总量、真菌特征脂肪酸总量均随着林龄的增长而增加。磷脂脂肪酸总量、细菌总量在成熟林时达到最大值。真菌总量在中龄林时出现最大值,在进入成熟林后略有下降;2)不同林龄的沙棘人工林地土壤养分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碱解氮及速效磷含量随着林龄增加呈显著上升趋势,并于成熟林时达到最大值;3)土壤微生物总PLFA量、土壤细菌PLFA量与土壤有机碳、全氮、碳氮比、全磷、碱解氮、速效磷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真菌PLFA量与土壤全氮、碱解氮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速效钾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由此可见,林龄对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和养分特性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4.
[目的]分析陇东地区人工林碳密度及其影响因素,为黄土丘陵区生态环境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样地调查与生物量实测方法,对陇东地区油松人工林碳密度进行了估算,并分析生态因素对油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密度的影响。[结果]油松林各器官碳含量变化范围为48.58%~53.54%,各器官碳密度按从高到低的大小顺序依次为:树干树枝树根树叶树皮果实;灌木层叶、茎、根的碳含量分别为43.93%,45.62%,42.38%;草本层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碳含量为43.04%,39.77%;枯落物层未分解和半分解层碳含量为43.79%,38.83%;植被层碳密度按从高到底的大小顺序为:乔木层草本层灌木层。土壤层(0—100cm)碳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且不同土壤层碳密度存在显著差异,以50—100cm碳密度最高。油松林生态系统平均碳密度为52.86t/hm2,其空间分布排序为土壤层(75.15%)植被层(24.14%)枯落物层(0.71%)。[结论]油松人工林生态因子中,林分平均树高、平均胸径、郁闭度均与各层碳密度呈现极显著正相关性,林分枯落物未分解干质量与各层碳密度呈现显著正相关性。平均树高、平均胸径、郁闭度、枯落物未分解干质量是油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密度的主要生态因子。  相似文献   
155.
南亚热带杉木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碳素积累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碳是一切有机物的基本成分,也是构成生物体的主要元素,约占生物体干质量的一半左右,碳环及其空间分布与生态系统的维持、发展和稳定性机制有着密切的联系(悲志永等,2003).  相似文献   
156.
对海南岛尖峰岭35年生鸡毛松人工林生物量的结构与分布特点、净初级生产力和林分生长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鸡毛松人工林乔木层生物量达285 53t·hm-2,其中树干为190 82t·hm-2,树皮为19 19t·hm-2,树枝为35 93t·hm-2,树叶为7 96t·hm-2,根为31 63t·hm-2,鸡毛松不同器官生物量的比例为树干∶树枝∶根∶树皮∶树叶=24 0∶4 5∶4 0∶2 4∶1 0。12~22cm径级的立木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70 9%,而8m以下的树干生物量占其总生物量的80%以上。1~25a内生物量增长迅速,年平均净生产量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大,25a后生物量增长相对较慢,进入生长的平稳期。35a鸡毛松人工林乔木层年平均净生产力可达10 34t·hm-2·a-1,最大可达13 99t·hm-2·a-1,表现出较高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157.
莫梅英  冷扬  张志 《湛江医学院学报》2007,25(3):250-251,260
目的利用微核试验了解松木刨花和枫木刨花的遗传毒性。方法80只NIH种小白鼠随机分为8组,每组10只。其中3组分别以100、50、12.5g/kg剂量的松木刨花水提取物染毒,另3组分别以100、50、12.5g/kg剂量的枫木刨花水提取物染毒,1组(阳性对照组)以环磷酰胺50mg/kg染毒,1组((阴性对照组)以生理盐水染毒。染毒方法均是先经口染毒,24h后以同样剂量再次灌胃。6h后颈椎脱臼处死动物,制片,观察并计数嗜多染红细胞的微核率。结果以松木刨花及枫木刨花水提取物染毒的各组小白鼠的微核率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松木刨花和枫木刨花的水提取物对小鼠的骨髓细胞未见有何致突变性。  相似文献   
158.
桉树人工林昆虫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2010年连续3年对广西桉树人工林的昆虫多样性调查,获取的昆虫标本隶属18目82科134种。昆虫群落多样性在桉树造林后1年内下降,2—3年后恢复甚至超过造林前的水平;桉树人工林内不同功能昆虫亚群落的结构比较合理,天敌昆虫种类比较丰富,对植食性昆虫的种群增长发挥重要的自然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9.
李清顺    王得军    孙景梅    刘勇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1,36(4):159-166
利用重庆市南川区马尾松解析木数据,选择合适的导向曲线方程,建立基于导向曲线的立地指数和立地形模型,并对立地形的适用性进行说明。根据散点图和三倍标准差对解析木数据进行了选择,排除了不符合要求的圆盘记录对。采用5种常用的经验生长方程对年龄-树高、胸径-树高进行拟合,根据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ES、 AIC、方程的参数变动系数以及拟合曲线对方程进行选择;根据选定的方程,求出其连续生长量方程和平均生长量方程,并采用matlab绘制出其曲线方程,根据连续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次相交后的下一个龄(径)阶,选择出基准年龄(胸径);利用标准差调整法进行编表,编表后采用成对T检验方法对立地指数表和立地形表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立地指数和立地形的表达精度在95%水平下显著,平均总相对误差和相对总误差都<5%,而预估精度分别达到了99.18%和99.22%,说明所编立地指数表和立地形表精度较高,能够满足编表需要。根据导向曲线绘制生长量曲线方程的方法确定基准年龄和基准胸径的方法准确可行;由于龄阶和径阶的选择差异,导致立地指数级不同,同时影响了立地形与立地指数的编表质量;由于树木的生长特性,立地形在表示立地质量时,在林木的早期将会低于立地指数,在树木生长的中后期将会高于立地指数;立地形的适用性取决于胸径与树高的相关性,相关性越强,立地形就越准确,在选择合适的优势木的情况下,立地形可以取代立地指数来表示林地质量。  相似文献   
160.
根据野外调查,探讨了广西桉树人工林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组成、生长型、危害程度和生活史对策。结果表明院桉树人工林内现有外来入侵植物12科26属30种,种数最多为菊科植物,有13种,占总种数43.3%,生活型组成以草本植物为主,共有23种,占总物种数76.7%;危害状况严重的有7种。改变林地清理方式、适当人工清理和加强监控管理是控制入侵植物危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