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4篇 |
免费 | 19篇 |
国内免费 | 44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7篇 |
农学 | 55篇 |
基础科学 | 48篇 |
36篇 | |
综合类 | 155篇 |
农作物 | 4篇 |
水产渔业 | 4篇 |
畜牧兽医 | 5篇 |
园艺 | 6篇 |
植物保护 | 2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21篇 |
2022年 | 16篇 |
2021年 | 18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9篇 |
2017年 | 12篇 |
2016年 | 7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19篇 |
2011年 | 25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17篇 |
2008年 | 10篇 |
2007年 | 28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14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15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51.
马益聪 《厦门水产学院学报》2009,(1):84-89
经典Turan型问题的变形:确定最小的正偶数σ(H,n),使得对于每一个n项可图序列π=(d1,d2,…,dn),当σ(π)=d1+d2+…+dn≥σ(H,n)时,π是蕴含N可图的.确定了当n≥6时的σ(K1,2,3,n)。 相似文献
52.
53.
农电企业10kV配电网络GIS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我国农电企业配电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在开发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简要分析了组件式GIS软件开发工具相对于传统GIS软件开发工具的优势,结合所完成的抚顺县农电局配电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工作,较详细地介绍了10kV配电网络GIS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空间数据库建立方法以及地图操作、属性查询、专题图制作等典型模块的功能实现。 相似文献
54.
为了解黑水虻研究应用概况与发展态势,运用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与佰腾专利检索系统对该领域科技文献与专利成果进行了检索分析。结果发现,国内相关文献在2010年后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14年后文献数量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东南地区在文献数量上占据明显优势。现有文献中,研究工作主要围绕黑水虻养殖及其对餐厨垃圾、猪粪等环境污染物的生物降解及资源化进行,侧重技术应用的文章及专利占比较高。涉及该领域的研究生培养工作已持续10年时间,但人才培养与技术应用之间尚存在一定距离。该领域的研究经费投入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55.
56.
烟粉虱B型和Q型竞争能力的室内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烟粉虱(Bemisia tabaci)B型和Q型均为外来入侵种类。近年田间调查表明,Q型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取代B型成为优势种,有必要研究烟粉虱生物型之间的取代机制及其影响因素。论文在实验室条件下比较这两种生物型的取食能力及竞争能力,以期为烟粉虱有效治理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刺吸电位(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EPG)技术测定烟粉虱B型和Q型雌、雄成虫在黄瓜叶片上的取食行为,并在室内黄瓜上混合饲养两种烟粉虱生物型,多代监测其种群动态和雌雄比例,以比较其在室内无农药压力条件下的竞争力。【结果】 EPG结果显示,(i)总体上,烟粉虱B型的总刺探次数(P=0.020)和刺探的总持续时间(P=0.048)显著高于Q型;在第2阶段B型E波时间百分比显著低于Q型(P=0.001),刺探时间百分比差异不显著;B型Pd波总次数(P=0.012)和Pd波总持续时间(P=0.016)均显著高于Q型;(ii)烟粉虱B型雌性非刺探波Np的时间百分比显著低于雄性(P=0.035);而第2阶段刺探时间的百分比显著大于雄性(P=0.011),与唾液分泌相关的第2阶段E波百分比却显著短于雄性(P<0.001);但B型雌、雄性成虫在第3阶段吸食韧皮部汁液的时间则差异不显著(P>0.05)。Q型雌性不仅在第2阶段刺探的百分比显著高于雄性(P=0.031),而且在整个记录时间内的总持续时间也显著高于雄性(P=0.039),而雌性的非刺探时间Np波却显著短于雄性(P=0.038);(iii)对于雌性,烟粉虱B型被动吸食植物汁液的E2>10 min的个数显著多于Q型(P=0.036);但是,烟粉虱Q型雌性第2阶段E波百分比显著高于B型雌性(P<0.001)。两种生物型混合饲养结果显示,随烟粉虱世代增加,B型和Q型所占比例逐步出现分化。第1代时,B型种群数量在混合种群中所占比例已接近80%;而第5代和第6代时,B型所占比例已达到98%,Q型近乎完全被B型取代。同种生物型烟粉虱两性间的比例变化趋势一致,且同种生物型烟粉虱雌性所占比例均略高于其雄性。【结论】室内EPG记录和多代混养种群动态结果都表明,在室内没有农药压力的环境下,烟粉虱B型在黄瓜上的取食能力和种群竞争能力均高于Q型,而且两种生物型雌性的取食和竞争能力均高于雄性。 相似文献
57.
轴向柱塞泵内部子系统强耦合作用下柱塞泵呈明显的全局耦合特性,而柱塞泵传统局部动力学模型普遍存在恒压力、定转速等假设条件,缺乏对全局耦合特性的综合分析能力,为此在分析子系统间结构关系及耦合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数组的键合图建模方法,建立了斜盘式轴向柱塞泵键合图模型。进行了柱塞-滑靴子系统摩擦学-动力学耦合机理分析,并定义能量损耗因子,综合包含非线性因素的各子系统动力学方程参数,最终导出柱塞泵全局耦合动力学模型。对模型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相似文献
58.
【目的】明确CO2浓度升高是否影响褐飞虱的取食行为以及抗药褐飞虱品系的刺吸行为是否与敏感品系存在差异,从而为预测CO2浓度升高条件下不同抗药性褐飞虱对水稻的致害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刺吸电位技术(EPG)观察褐飞虱抗、感噻嗪酮品系(抗性水平相差约480倍)对当前(390 μL•L-1)和升高CO2浓度(780 μL•L-1)下生长水稻的口针刺吸行为,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比较CO2浓度和抗药性2因素对口针刺吸显示的6种波形持续时间和频次的差异。【结果】CO2浓度加倍倾向于缩短感噻嗪酮褐飞虱在韧皮部摄取汁液的总时间,与抗药性互作显著影响开始刺探行为的频次:CO2浓度加倍条件下(780 μL•L-1)抗性褐飞虱开始刺探的频次低于当前CO2浓度下(390 μL•L-1)。抗噻嗪酮褐飞虱口针朝维管束移动和在木质部摄取汁液的时间延长,但在韧皮部内部活动的时间缩短;口针在韧皮部内部活动的频次增多,但在韧皮部和木质部摄取汁液的频次减少。【结论】抗噻嗪酮褐飞虱对水稻的致害性明显强于感噻嗪酮褐飞虱;CO2浓度升高可能使感噻嗪酮褐飞虱对水稻的致害性减弱,但对抗噻嗪酮褐飞虱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9.
针对目前栽植机械中多杆式栽植机构构型有限的问题,借助图论型综合的方式,构建完备的多连杆栽植机构构型库。首先,在连杆机构运动链综合中,基于加权四次幂矩阵与加权最小距离矩阵的方法,获取拓扑图顶点相似特征码,根据不同顶点间特征码的唯一性,开展运动链拓扑图相似点识别与同构判别;其次,建立栽植机构构型筛选规则,利用相似点的特征实现功能点的选取,建立了6构件至9构件机构功能拓扑图图库,得到六杆一自由度构型14个,七杆二自由度构型17个,八杆一自由度构型510个,九杆二自由度构型917个;最后,在构型库中选取不同构件数下的构型进行运动学建模,优化获得适合栽植作业运动要求的新型六杆、七杆、八杆栽植机构尺寸,并进行运动仿真验证了构型综合方法的正确性,可为多样化种植机械的创新设计提供更多可选构型。 相似文献
60.
Haiyan Song Zhaoke Dong Lili Li Zengbin Lu Chao Li Yi Yu Xingyuan Men 《Journal of insect science (Online)》2021,21(1)
Apolygus lucorum (Meyer-Dür) (Hemiptera: Miridae) tends to feed on young plant tissue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ylet probing behaviors of adult A. lucorum and conditions of cotton leaves, we conducted an experiment using electropenetrography (EPG). Behaviors were recorded on four cotton varieties, in relation to thickness and biochemical traits of differently-aged leaves. Cotton leaf age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probing behavior of A. lucorum but cotton variety did not. One-day-old leaves of A. lucorum received the highest mean number of stylet probes (penetrations) per insect, and longest mean durations per insect of combined stylet probing or its components, cell rupture and ingestion behaviors. All of the leaf traits (thickness and biochemical substances) were similar among these four cotton varieties. Leaf thickness had a significantly negative effect on the same four variables above. Gossypol and tannin also had a negative impact on combined probing duration. Redundancy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four EPG variables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nutrient substances (amino acids, sugar, and water) while they had the opposite relationship with plant defense substances (gossypol and tannin). On cotton in the seedling stages, A. lucorum fed more readily on the youngest, thinnest leaves in our no-choice EPG experiments. Nutrients and chemical resistance substances determined the probing duration of A. lucorum. Our findings can contribute to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patterns of feeding and host consumption by A. lucorum, ultimately improving cotton resistance to A. lucorum.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