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40篇
  免费   210篇
  国内免费   147篇
林业   3046篇
农学   163篇
基础科学   112篇
  787篇
综合类   3060篇
农作物   51篇
水产渔业   11篇
畜牧兽医   54篇
园艺   161篇
植物保护   52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62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93篇
  2019年   138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120篇
  2016年   182篇
  2015年   189篇
  2014年   325篇
  2013年   266篇
  2012年   460篇
  2011年   675篇
  2010年   560篇
  2009年   634篇
  2008年   569篇
  2007年   580篇
  2006年   409篇
  2005年   398篇
  2004年   261篇
  2003年   241篇
  2002年   187篇
  2001年   142篇
  2000年   142篇
  1999年   140篇
  1998年   70篇
  1997年   69篇
  1996年   73篇
  1995年   66篇
  1994年   70篇
  1993年   52篇
  1992年   51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基于GIS的森林资源遥感调查方法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在GIS支持下的遥感数据预处理 样地调查 前期调查信息叠合 -图象判读 -调查因子估测的技术路线 ,充分利用前期调查图面信息、小班属性数据信息进行遥感图象判读和小班调查因子估测的技术方法 ,有效地提高了判读的正判率和调查因子的估计精度 ,并产出了 1∶1万小班基本图 ,提高了调查成果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42.
关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7,自引:2,他引:37  
通过对国内外生态效益补偿现状的分析 ,为进一步完善和建立森林生态补偿机制提供经验 ,促进保护生态环境和林业可持续发展。深入分析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必要性、原则、途径以及补偿标准等 ,为进一步完善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的建立 ,不仅为森林资源管护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 ,更重要的是对森林生态效益价值的承认 ,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公益林建设的动力和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143.
风对林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风除对森林造成了危害外,还对树木的生长、形态以及森林生态等产生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发展,更多和更强的暴风出现的危险性日益增加。为了更好地理解风害对树木、林分和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为森林经营管理提供依据,本文对近10年来国际上有关风对林木影响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结果表明,风对林木影响的研究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1)风与林木的空气动力学关系;2)树木在风力荷载下其适应性的生长机理;3)树木对风的生理响应:4)森林风害的危险评估。所有这些研究大都在人工用材林中进行的。此外,本文还介绍了该研究领域需要开展的其它研究,如1)天然林或天然次生林的风害研究;2)风害形成的林窗和森林动态研究;3)风害对森林生态主要过程的影响研究;4).风害与森林管理研究。图3参61。  相似文献   
144.
运用景观格局指数,依靠GIS技术支撑,对三明市森林资源景观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本地区森林资源景观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破碎化指数较低,优势度指数较高,某些单个森林资源景观的破碎化指数增长快,这说明区域内存在有占优势的景观类型,整体森林资源景观较完整,但随着人类干扰强度的增大,系统的开放性越强,斑块越变越小,并呈直线化和直角化趋势。  相似文献   
145.
崇州林场柳杉人工林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崇州林场的植被主要是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人工纯林。为了定量地描述林分的空间结构,调查共设置6个50 m×50 m固定标准样地,对样地中的林木进行每木检尺并绘出它们的坐标位置。研究运用了角尺度参数来量化林木分布的均匀性(即空间分布格局);大小比数来测度树木间的优势度分化,也为种群在林分中的相对地位提供了有益的信息。而混交度则通过参照树周围最近的几株相邻木与其不同种个体所占的比例,来表征林分的物种多样性。借此以单木为基础的结构参数所描述的林分空间混交度、林木大小(胸径)分化程度以及群聚程度,使得定量比较那些具有复杂结构的林分也变得简单易行。这无疑有助于林地的可持续经营和生态管护。  相似文献   
146.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atmospheric deposition classification of the year 1989, a methodical approach should be introduced, which—based on the modelled total deposition rates—enables us to characterise the input situation of forest monitoring plots and to delimit load areas in Germany. In 1989, the deposition situation in nearly 1,800 forest monitoring sites (BZE/extensive Soil Condition Inventory) in Germany could be explained by four factors (or three, excluding sea salt impact) with the help of a factor analysis. The factor values were grouped into six deposition types with typical compounds and regional patterns. The classified input rates of the soil inventory plots adequately represent the stress situation and deposition changes in Germany.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tatistical approach on the level of Brandenburg clarifies the special local input situation. Due to the special combination of deposed elements, the sources of emissions can be characterised as well. When the soil inventory is repeated, a project planned for 2006, this approach can be used in order to determine homogenous areas for stratified data evaluation.  相似文献   
147.
In the 1970s unexpected forest damages, called “new type of forest damage” or “forest decline”, were observed in Germany and other European countries.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and the German Federal States implemented a forest monitoring system in the early 1980s, in order to monitor and assess the forest condition. Due to the growing public awareness of possible adverse effects of air pollution on forests, in 1985 the ICP Forests was launched under the convention on long-range transboundary air pollution (CLRTAP) of the United Nations Economic Commission for Europe (UN-ECE). The German experience in forest monitoring was a bas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uropean monitoring system. In 2001 the interdisciplinary case study “concept and feasibility study for the integrated e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data in forests”, funded by the German Federal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 concentrated on in-depths evaluations of the German data of forest monitoring. The objectives of the study were: (a) a reliable assessment of the vitality and functioning of forest ecosystems, (b) the identifica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factors influencing forest vitality, and (c) the clarification of cause-effect-relationships leading to leaf/needle loss. For these purposes additional data from external sources were acquired: climate and deposition, for selected level I plots tree growth data, as well as data on groundwater qual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particular time series analysis (crown condition, tree growth, and tree ring analysis), in combination with climate and deposition are valuable and informative, as well as integrated evaluation of soil, tree nutrition and crown condition data. Methods to combine information from the extensive and the intensive monitoring, and to transfer process information to the large scale should be elaborated in future.
Sabine AugustinEmail:
  相似文献   
148.
参照国内外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方法,从有害生物的分布状况、潜在的危害性、寄主植物的经济重要性、传播扩散的可能性以及风险管理的难易程度等方面对安徽省油茶软腐病和栗新链蚧的风险性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做出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油茶软腐病为中度危险的林业有害生物,栗新链蚧为高度危险的林业有害生物.该结果能够为生产实践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9.
人工林场杨木材性质与生长培育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以生长在 3种长江滩地类型 (江滩、洲滩、湖滩 )、3种栽植密度 ( 3m×4m ,4m× 5m ,5m× 6m)下的3个品系速生人工林杨树木材 [欧美杨无性系 72杨 (Populus×euramericacv.I -72 58) ,美洲黑杨无性系 63杨(P .deltiodescv.I-63 51 )和 69杨 (P .deltoidescv.I-69 55) ,以下简称 72杨 ,63杨 ,69杨 ]为对象 ,深入地分析了人工林杨树木材材性与生长培育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 1 )品系对滩地杨树木材材性有较大的影响。安徽新洲洲滩和湖北黄洲江滩上生长的 63杨 ,湖南沅江湖滩上生长的 72杨纤维长度最长 ,微纤丝角最小 ,导管比量最大 ,方差分析表明 :72、63、69杨微纤丝角和主要物理力学性质差异均达显著和极显著。 ( 2 )滩地类型对72、63、69杨木材材性都有或大或小的差异。方差分析表明 :63杨、69杨微纤丝角、基本密度、抗弯强度和干缩率差异显著 ,说明 63杨和 69杨受滩地类型影响较大。 ( 3)栽植密度对 72、63、69杨木材材性的影响因材性指标的不同而不同。对 72、63、69杨来讲 ,栽植密度越大 ,微纤丝角、导管比量增大 ,纤维长度、木纤维比量、木射线比量都减小 ,基本密度、抗弯弹性模量和抗弯强度也越小。方差分析表明 ,72杨和 69杨受栽植密度影响较大 ,63杨受栽植密度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50.
海南霸王岭热带山地雨林森林循环与群落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海南霸王岭1hm^2热带山地雨林的网格样方调查数据为基础,首先对全林分的群落特征进行了分析,然后以森林循环理论为指导,研究了热带山地雨林的种群与群落特征。结果表明:热带山地雨林中不同生活型的树种在利用垂直和水平生态资源上是相对分离的,绝大部分的灌木或小乔木树种的水平生态位宽度较大,垂直生态位宽度较小,中、大乔木则正好相反,而那些低密度、稀有种的生态位宽度最小。随森林循环过程的进行,各树种在不同阶段斑块内出现的频度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霸王岭热带山地雨林中占优势的乔灌木树种大都呈聚集分布的格局,个体数中等的树种大都呈均匀分布的格局,而那些个体数少的低密度种则大都呈随机分布的格局。随着森林循环过程的推进,每个树种所拥有的个体数和所占据的面积是逐渐减少的。森林循环不同阶段内的树种数随着个体数的增加呈现出逐渐减少的总趋势,尤其是由单个体和双个体所对应的物种数较多,3个以上个体对应的树种数则呈现出明显的下降。不同斑块之间组成相似性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热带山地雨林森林循环斑块动态的连续性,相邻阶段斑块之间的相似性大于不相邻阶段斑块。以森林循环阶段为基础计算的生态位宽度表明,热带山地雨林中大部分低密度的树种或只集中分布在森林循环的少数阶段斑块内的树种对不同阶段斑块的生态资源利用较少,而那些在森林循环的不同阶段都出现,且个体数或断面积中等的树种,对森林循环不同阶段斑块的生态资源利用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