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8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45篇
林业   6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8篇
  28篇
综合类   112篇
农作物   7篇
水产渔业   205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基于线粒体控制区序列的南海北部近岸鯻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尾鯻(Therapon theraps)样本采自广东碣石、阳江,广西东兴,海南临高、陵水,测定其线粒体控制区951 bp序列,发现42个变异位点,60个单倍型。南海北部近岸鯻总体的单倍型多样性(0.986±0.007)和核苷酸多样性相对较低(0.009±0.000),其中陵水群体核苷酸多样性最高(0.010),碣石、阳江、东兴群体最低(0.008)。单倍型网络图与邻接树没有形成明显不同的谱系分支和地理聚群,表明不存在谱系结构和地理结构。大陆沿岸碣石、阳江和东兴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017 5~0.008 9(P0.05),基因流(Nm)值为–14.54~27.84;海南岛临高和陵水群体间Fst为–0.046 0(P0.05),Nm为–5.68,表明大陆沿岸群体内部和海南岛群体内部都无明显分化;但海南岛与大陆群体间的Fst为0.061 6~0.135 3(P0.05),Nm为1.87~3.81。分子方差分析显示,大陆沿岸群体和海南岛群体间分化极显著(FCT=0.100 7,P=0.000 0),可能是受大陆与海南岛分离形成的琼州海峡,全年余流方向总趋势是由东向西,且强度较高的影响。南海北部近岸鯻可作为2个管理单位进行保护,建议优先保护陵水群体。单倍型简约性网络图呈非典型的星状分布,中性检验Fu’s Fs为显著负值且核苷酸不配对分析为单峰分布,表明历史上经历过种群扩张事件,推测扩张年代为晚更新世(3.62万年前),扩张后的有效群体大小约为扩张前的8.7×106倍,可能是受到海退缩减和海侵扩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2.
研究了山东近海魁蚶的渔获年龄组成,体重与壳长的关系,一般生长型、生长速度和生长加速度,指出最小捕捞年龄,壳长和体重分别为3龄、70-80mm和110-150g并提出筏式养殖蚶应加强3龄前的管理。  相似文献   
93.
桑沟湾养殖海域的水环境特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研究了桑沟湾养殖海域的水环境特征,并与10年前的历史资料作了比较。该湾各种化学指标的垂直分布均匀;受大面积高密度养殖影响,该湾水动力状况与10年前相比发生了明显变化,营养物质输送和海水自净能力降低;各种化学指标、初级生产力、营养状况及类型等平面分布和季节性变化都有更加显著的差异。在海带养殖期间,IN和IN/IP始终处于低水平,其季节变化明显受该湾初级生产力制约,故IN必然成为桑沟湾初级生产的限制因素。另外,海带养殖也加速了其养殖期间湾内水体中IN的物质循环速率。  相似文献   
94.
养殖水体氨氮污染生物修复技术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渔业资源和可养殖水面有限的情况下,必然要在水产养殖上寻求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如增加养殖密度,提高单位水体产量。养殖密度的增加,对养殖系统及排放废水的附近水域都会产生负面影响。由于鱼类排泄物和残饵直接进入水体,导致氨氮浓度升高,已成为制约鱼类生产、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环境因素。对治理氨氮污染这一世界性的课题,笔者就去除养殖水体氨氮的微生物种群、固定化技术、生物强化技术以及人工湿地生态工程技术等做一综述,以期把握研究热点,推进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5.
养殖水体氮的生物转化及其相关微生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述了国内外养殖水体N的生物转化及其相关微生物研究进展,指出养殖水体中N循环主要起源于所加入的配合饲料及有机或无机肥料,在生物和非生物共同作用下含氮化合物不断迁移转化,构成复杂的动态平衡,其中微生物起着关键作用,泥水界面层是有机物矿化和营养物质再生的重要场所。并提出渔业生产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96.
浙江沿海深水网箱养殖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浙江沿海海域自然条件、深水网箱类型特点,提出深水网箱养殖模式设计的基本原则,描述模式诸模块的构成与设计,包括养殖区域、网箱类型、养殖场规模、网箱敷设密度、敷设方式的确定,养殖区布局、鱼类养成技术和环境监控等。同时,以秀山岛青山海区网箱养殖模式为实例进行试验,结果表明:该海域实施的养殖模式,网箱能适用最大潮流2.8节,且具足够的抗风浪能力;养殖的鱼类生长快,病害少,成活率达95%;养殖对海域环境的影响不明显,网箱养殖区的化学指标与未养殖的对照点比较:pH高0.04,溶解氧相差0.18mg/L,COD、BOD分别变化0.02mg/L和0.06mg/L,各种营养盐略有增减,幅度为-0.034- +0.017mg/L。因此,深水网箱养殖,只要采用合理的养殖模式,既可获得良好的养殖效益,又能有效地控制或避免海洋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97.
通过凡纳滨对虾体长生长试验,研究内陆盐碱水域对虾生长分别与碱度、盐度、离子系数(M/D)、pH、K^+、Ca^2+、M矿浓度、Ca^2++Mg^2+总浓度、Ca^2+/M矿及Na^+/K^+等水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为建立内陆盐碱水域对虾移殖技术体系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在碱度5.41~38.78mmol/L、盐度0.371%~0.329%、pH7.88~9.41的盐碱水环境中,饲养15d、体长10~20mm的幼虾平均体长生长速度为1.21--0.52mm/d。平均存活率75.7%。不同水环境下幼虾存活率无显著性差别(P〉0.05),体长生长速度差异显著(P〈0.01)。幼虾的体长生长速度与水环境因子间的简单相关性都受到其它因子或因子组合的正效应影响。并分别与碱度、离子系数、pH、K^+浓度、Ca^2+/M矿及Na^2+/K^+的相关性不明显,而同盐度、Ca^2+与Mg^2+浓度及Ca^2+Mg^2+总浓度的关系较密切,它们很可能成为幼虾生长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98.
为了研究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苗种培育池水质变化的特点,加强苗种池水质的管理,提高胭脂鱼苗种培育的水平,2010年4~5月对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宜宾科研基地的两口胭脂鱼苗培育池(11#和14#池塘)的水温(T)、溶解氧(DO)、pH、铵氮(NH4+-N)、亚硝酸氮(NO2--N)、硝酸氮(NO3--N)、有效磷(PO43--P)和化学耗氧量(COD)等指标在苗种培育期间的变化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胭脂鱼苗种培育池水温随环境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升高(16.00~27.08℃);pH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7.62~9.31);DO、COD、NH4+-N、PO43--P、NO3--N、NO2--N等均在合理范围内,且NO3--N和NO2--N含量相对较低。在本试验采取的养殖方式下,胭脂鱼苗种培育池的水质较好,但也必须注意其肥度控制,同时适时补注新水,保持其水质良好。  相似文献   
99.
本文研究了乐果在环境水中消解和淋失的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在稻田水、河塘水、井水中乐果消解的平均半衰期分别为1.3d、2.6d和6.6d,药后2d内,尤其是药后当天遇暴雨,其流失会造成径流污染;渗漏流失大于丁草胺和氰戊菊酯。建议稻田慎用、少用水溶性农药,以减少对自然环境水和地下水的污染。  相似文献   
100.
自然水域无土栽培水稻的生态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为探明自然水域浮床无土栽培水稻(简称水上种稻,下同)技术应用于大型水库等水域的可行性,1991~1993年,在浙江省境内的5种水域类型上进行了生态适应性试验。累计试种双季和单季稻4.33 hm2,均经受住了不同生态环境和不同年份气候条件的考验。其中,除连作早稻单产低于水田水稻对照外,其他两季的单产均超过了水田水稻对照。最高的双季连作稻和单季晚稻单产分别达14 985和10 065 kg/hm2。 从而证明,在各类型水域上进行水上种稻不但可行,且能取得与水田水稻相仿甚至更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