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9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43篇
林业   6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8篇
  28篇
综合类   112篇
农作物   7篇
水产渔业   205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Harmful algal blooms pose a challenge regarding food safety due to their erratic nature and forming circumstances which are yet to be disclosed. The best strategy to protect human consumers is through legislation and monitoring strategies. Global warming and anthropological intervention aided the migration and establishment of emerging toxin producers into Europe’s temperate waters, creating a new threat to human public health. The lack of information, standards, and reference materials delay effective solutions, being a matter of urgent resolution. In this work, the recent findings of the presence of emerging azaspiracids, spirolildes, pinnatoxins, gymnodimines, palitoxins, ciguatoxins, brevetoxins, and tetrodotoxins on European Coasts are addressed. The information concerning emerging toxins such as new matrices, locations, and toxicity assays is paramount to set the risk assessment guidelines, regulatory levels, and analytical methodology that would protect the consumers.  相似文献   
12.
国内外利用藻类技术处理废水、净化水体研究现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论述了利用藻类处理废水和净化富营养化水体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利用藻类处理废水、净化富营养水体 ,既能保护环境 ,又能节约资源 ,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未来藻类处理废水、净化水质应和生物基因技术、藻菌体、驯化微生物技术、人工神经网络及生物控制技术相结合 ,充分利用食物链中能流和物质转化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在罗非鱼养殖池中放以芽胞杆菌为主体的复合微生物对池塘微生物菌相,水质条件,藻相和罗非鱼生长状况的影响,菌剂含活菌数为1)69个/g,用量为1.5mg/L,一个月的试验表明:(1)投放的芽胞杆菌繁殖成鱼池的优势菌群,高峰时占异养菌数的50%,但这种优势不能长久维持,约15天后需再次投放;(2)鱼池投放菌剂后,能有效改善水质条件,底层溶氧明显增加溶氧量增加2倍以上;有效降低氨氮和亚硝酸盐;营  相似文献   
14.
智利竹筴鱼是一种重要的中上层经济鱼类,对其生活史关键过程的认识还相当有限。根据2006年5-8月在智利公海采集的智利竹筴鱼样本,利用其中963尾智利竹筴鱼耳石对其年龄进行了鉴定,估算了智利竹筴鱼叉长体重关系以及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参数,并分析了智利竹筴鱼耳石重量(OW)与年龄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样本最大年龄9龄,最小年龄2龄,样本年龄组成以4龄为主(71.5%)。智利竹筴鱼叉长体重方程参数a、b分别为0.000 03和2.801 9,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参数L∞为738.4 mm,k为0.107,t0为-1.08。耳石重量与年龄呈显著线性关系(r=0.74,P<0.001),表明耳石重量可用于智利竹筴鱼年龄鉴定。  相似文献   
15.
大连市区沿海底栖动物的种、量和对环境质量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10月-1998年7月对大连市区沿海10个站位(南部沿海4个站位,大连湾6个站位)进行了3次底栖动物调查,共获大底栖动物79种,其中多毛类42种,软体动物23种,节肢动物7种,棘皮动物2种,海鞘2种,其它3种,平均栖息密度为4663.3个/m^2,平均生物量为74.5g/m^2,同时测定了相关的水化指标,经分析表明该海区处于轻度和中度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主要海洋底层鱼类生物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回顾了中国海洋主要底层经济鱼类资源生物学的研究历史和科研成果,并重点叙述了带鱼、小黄鱼、大黄鱼和绿鳍马面鲀等重要经济鱼类资源生物学研究概况.概述的内容包括地理种群及其产卵群体的鉴别和划分、生活史型的演变、种群和群体结构、种群数量变动、年龄组成和生长特性、摄食习性、性成熟周期、性腺成熟指数(GSI)、产卵群体生殖力、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及洄游路线、资源量和渔获量、各种作业渔船的调整及其捕捞力量的限制措施等,并展望了中国海洋底层经济鱼类资源生物学研究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广东沿岸牡蛎体Cd含量及时空分布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 198 9~ 1997年广东沿岸 12个采样点近江牡蛎 (CrassostrearivularisGould)体Cd的测定数据和有关历史资料 ,分析了广东沿岸牡蛎体Cd含量与时空分布特点。所有牡蛎体样品均检出Cd ,含量为( 0 .0 8~ 7.81)× 10 - 6,总平均值为 1.92× 10 - 6。粤东与粤西沿岸除个别样品外 ,绝大部分Cd含量均远低于评价标准 ,而珠江口沿岸样品的超标率则达到 2 5%。牡蛎体Cd含量的空间分布呈珠江口 >粤西 >粤东。1989~ 1997年 ,牡蛎体Cd含量的年际变化呈双峰分布 ,次高值和最高值分别出现在 1992年和 1995年 ,其余年份虽有波动 ,但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根据1983~1998年山东半岛南部沿海对虾放流增殖结果,对秋汛对虾产量与放流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秋汛对虾产量随放流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二者呈Y=363.7+126.4X相关关系(r=0.918)。  相似文献   
19.
蟹类是福建海区重要的经济渔获种类之一。本文基于2009年1月-011年12月期间进行的蟹类调查资料,分析了福建中南部近海四种捕捞作业渔获物中蟹类的种类组成和分布特点。结果表明:福建中南部近海海域有蟹类94种,隶属16科、53属,以亚热带和热带的暖水性种为主,与南海关系最为密切,而与黄、渤海关系较为疏远。从蟹种分布区域看,这些蟹类在浅海均有分布,其中26.6%的蟹类既分布于浅海又分布于潮间带。从蟹种个体大小看,福建海区蟹类多数属于中小型种类。高强度捕捞加剧了对蟹类资源的破坏,因此需要调整捕捞作业结构,拓展外海蟹类捕捞作业,开展资源动态监测和苗种放流增殖工作,并实施TAC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e state of imposex in Neptunea arthritica from seven sites along the coast of Hokkaido, Japan was examined in 2002 based on the criteria: (i) relative penis size index (RPSI); (ii) imposex frequency; (iii) stag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imposex in adult and immature whelks; and (iv) sex ratio. RPSI differed from site to site, although values from all sites were low (0.186–5.294). In particular, the RPSI values for four sites were very low (<1.0). In sites where immature whelks were also collected, the frequency of imposex was considerably lower in immature (7.7%–55.6%) than in adult whelks (50%–95.2%) except at one site. The imposex stag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also differed among sites, and the trend in the adult whelks corresponded with their RPSI value. Female whelks showing severe imposex (Stage 3 and 3+) were restricted to large individua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