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5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21篇
林业   42篇
农学   18篇
基础科学   13篇
  125篇
综合类   278篇
农作物   11篇
水产渔业   16篇
畜牧兽医   125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2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1.
阳阴离子交换膜测定原状土壤K、Zn、Fe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范业宽  方建坤 《土壤》1998,30(5):274-276
用0.1mol/L HCl和0.1mol/L EDTA-Na2分别饱和处理阳离子交换膜和阴离子交换膜,对比研究春测定原状土壤剖面微区中K.Zn和Fe的释放速率。结果表明,阳离子交换膜提取的K和Fe分别能反映土壤速效K和水溶态与交换态Fe的释放速率,阴离子交换膜能同时测定土壤有效Zn和Fe的释放速率。  相似文献   
512.
长期定位施肥对潮土分形维数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永辉  崔德杰 《土壤通报》2005,36(3):324-327
应用土壤颗粒的质量分布特征来描述其分形维数的大小,研究了长期施肥对分形维数的影响,并分析了分形维数发生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施肥改变了土壤颗粒的分形维数,其中施高量有机肥能显著增加土壤颗粒的分形维数,而且分形维数的变化与粘粒含量的变化,有机质含量的变化和阳离子交换量(CEC)的变化都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性,说明施肥对土壤的主要性状产生了影响。这可能是由于施肥使粘粒含量等土壤的基本理化性状或者粘土矿物组成发生了变化,才导致了分形维数的变化。  相似文献   
513.
不同利用方式与坡位土壤物理性质及养分特征分析   总被引:61,自引:8,他引:61  
以四川盆地西缘山地的典型坡面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地形部位条件下土壤物理性质和养分的分异特征,结果表明,3个坡面地形部位(上坡位,中坡位,下坡位),下坡位土壤物理结构性能较好,而人工林与坡耕地、荒草地相比较,人工林更能增强土壤的结构性。土壤养分分异特征表明,在不同利用类型条件下。土壤有机质、氮素和阳离子交换量CEC在人工林中含量最高,且与其他两种利用类型中的含量差异显著,有机质、碱解氮和CEC三者含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相关分析表明,土壤表层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呈极显著正相关。而坡面位置中,与上坡位,中坡位相比,下坡位土壤养分含量普遍要高,其中CEC含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相关分析表明,CEC与土壤粘粒呈极显著正相关。结果说明土壤物理性质与养分特征在坡面上的分异特征是山地坡面利用类型与地形部位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14.
土壤有效钾提取方法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肥料》2003,(6):3-7
  相似文献   
515.
模拟氮沉降对红壤阳离子淋溶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实验站林草生态试验区阔叶林红壤为对象,通过土壤淋溶试验,模拟研究了不同氮输入量对南方红壤阳离子(Ca2 、Mg2 、K 、Na 、H 和A l3 )淋溶的影响。结果表明,无氮(0mgN/月.柱)、低氮(7.8 mg N/月.柱)、中氮(26 mgN/月.柱)和高氮(52 mg N/月.柱)输入处理下,土壤交换态盐基淋溶总量分别占土壤交换性盐基总量的13.6%,18.4%,27.7%,48.1%。不同的盐基离子对氮输入的反应不同,Ca2 和Mg2 淋溶量随氮输入量的增加而增加,对Na 和K 则无明显影响。土壤交换态离子中随淋洗液输出最多的为Ca2 (无氮、低氮、中氮和高氮输入处理的土壤交换态输出量占土壤交换态的比例分别为22.6%,31.4F.7%,82.5%),其次为Na (其比例分别为16.0%,10.7%,17.6%,26.3%),最少的为Mg2 (其比例分别为5.0%,6.9%,11.1%,16.9%),无土壤交换性K 输出。随氮输入的增加,土壤致酸离子H 和Al3 的淋溶量增加。大气氮沉降的增加,将加速南方红壤的养分淋失和相邻水体的酸化。  相似文献   
516.
金属阳离子促进酸预处理玉米秸秆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0.01%稀硫酸辅助超声波洗涤玉米秸秆可除去大量K、Ca、Mg及P元素。洗涤后秸秆用0.1%硫酸预处理时,硫酸中添加金属氯盐预处理时半纤维素降解率达37%,预处理渣的酶解率最高达23%;经洗涤的秸秆在未添加金属氯盐时,其值分别为17%和 12%。添加金属氯盐使反应体系溶液pH值降低,但添加与金属氯盐溶液的pH值相同的纯硫酸预处理经洗涤的玉米秸秆时,半纤维素降解率为19%,低于添加金属氯盐预处理的半纤维素降解率37%。几种氯盐中,FeCl3促进酸预处理半纤维素降解率高于其他几种。可知,金属氯盐特别是氯化铁能促进稀硫酸预处理玉米秸秆半纤维素降解率,且pH值降低不是引起预处理效率提高的关键原因。  相似文献   
517.
采用悬液Wien效应法研究了Na+、K+、NH4+、Ca2+、Zn2+和Cd2+阳离子与红壤黏粒间的相互作用及能量关系。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红壤黏粒与阳离子Na+、K+、NH4+、Ca2+、Zn2+和Cd2+的平均结合自由能分别为:4.50、7.35、7.15、9.12、9.84和9.63 kJ mol-1。含Ca2+悬液的电导率随场强增加而递增最快,含Na+和NH4+悬液的电导率随场强增加而增加最慢,而含K+、Zn2+和Cd2+的悬液电导率的增速相近、介于其间。红壤悬液中不同阳离子的解离速率顺序为Ca2+>K+>Zn2+=Cd2+>Na+=NH4+。在低场强(15~80 kV cm-1)下,不同阳离子的平均吸附自由能ΔGad没有差异。在场强100 kV cm-1以上,二价阳离子的ΔGad明显大于单价阳离子,不同阳离子间ΔGad的大小顺序为NH4+≤Na+>K+=NH4+>Ca2+>Zn2+=Cd2+,Na+离子平均解离度的递增速率(场强增加1kV cm-1所引起的解离度增量)最大,为0.000 427 cm kV-1,其次是Ca2+离子,为0.000 221 cm kV-1,其余阳离子为0.000 12~0.000 14 cm kV-1。  相似文献   
518.
淋溶条件下茶树修剪叶对土壤的酸化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土柱间歇淋洗实验,研究了添加茶树修剪叶对不同土壤的酸度及盐基离子迁移、淋出的影响。在24周的淋溶实验内,添加茶树修剪叶的荒地土各土层由表及里pH比对照分别下降了1.16、1.03、0.85,茶园土分别下降了0.58、0.12、0.02。添加茶树修剪叶还促进了土壤盐基离子的淋失,茶树修剪叶对荒地土壤中盐基阳离子淋失的加速作用大于其对茶园土的。淋溶实验结束时,荒地土盐基离子含量低于对照。由于淋溶实验期间茶树修剪叶也会向土壤中补充部分盐基阳离子,因此淋溶实验结束时,茶园土中Ca2+和K+的含量略高于对照。茶树修剪叶对不同盐基离子淋失的促进作用有所不同,对Ca2+、Mg2+淋失的促进作用大于对K+、Na+淋失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19.
分析了金山区20年来耕地质量时空变化,结果表明:金山区耕地有机质与全氮含量略有下降,土壤有酸化趋势,速效养分氮磷增加而钾肥降低,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比较丰富;有机质、全氮和阳离子交换量北部中部均高于东部,但pH相近;北部速效氮磷含量丰富,中部速效钾含量丰富,东部速效磷钾含量丰富;耕地环境质量总体良好,但少部分区域Hg超标.并提出了5种耕地质量提高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520.
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制备乳酸乙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毅  李媚  刘小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469-15470,15474
[目的]研究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NKC-9催化制备乳酸乙酯。[方法]以乙醇、乳酸为原料,以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为催化剂,间歇催化合成乳酸乙酯;通过正交试验,考察了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酸醇摩尔比对合成乳酸乙酯的影响;并通过重复试验考察了该催化剂的活性。[结果]在不分离产物情况下,制备乳酸乙酯的优化条件为:反应温度为85℃,酸醇摩尔比为0.5∶1,催化剂用量(以乳酸加入质量计)为5%,反应时间为1h,乳酸的转化率达42.48%。[结论]该研究为乳酸乙酯的生产工艺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