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39篇
  免费   169篇
  国内免费   240篇
林业   254篇
农学   225篇
基础科学   224篇
  569篇
综合类   1928篇
农作物   134篇
水产渔业   314篇
畜牧兽医   599篇
园艺   144篇
植物保护   257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103篇
  2022年   124篇
  2021年   124篇
  2020年   144篇
  2019年   133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139篇
  2016年   158篇
  2015年   169篇
  2014年   239篇
  2013年   204篇
  2012年   259篇
  2011年   323篇
  2010年   269篇
  2009年   213篇
  2008年   258篇
  2007年   228篇
  2006年   178篇
  2005年   187篇
  2004年   122篇
  2003年   119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83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66篇
  1998年   69篇
  1997年   59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60篇
  1994年   53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46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3篇
  1963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运用绿色植物可以有效净化居住区的人居生活环境,且能调整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优化其自身的生态功能,同时群众的需求促进了居住区景观植物搭配向生态化方向持续发展,以实现植物的生态互补性搭配目标。本文着重就植物生态的互补、选择性搭配等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62.
为明确棉田溪岸蠼螋 Labidura riparia 对棉铃虫的控害潜能, 在实验室条件下观察和测定了溪岸蠼螋不同龄期的若虫、雌雄成虫对棉铃虫幼虫、蛹和成虫的捕食能力以及其5龄若虫和雌雄成虫的捕食选择性。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的溪岸蠼螋都不捕食棉铃虫完整的蛹体, 但对棉铃虫幼虫和成虫都具有较强的捕食能力。其中, 雌性溪岸蠼螋成虫的捕食能力最强, 对棉铃虫1龄幼虫日捕食量最大, 为(31.3±1.1)头。1龄溪岸蠼螋若虫也具有一定的捕食能力, 对棉铃虫1龄幼虫日捕食量为(1.7±0.7)头。不同龄期的溪岸蠼螋对相同龄期棉铃虫幼虫的捕食能力随龄期增加而增大。对1~3龄棉铃虫幼虫,溪岸蠼螋雌成虫捕食能力最强,其次是溪岸蠼螋雄成虫,再次是溪岸蠼螋5龄若虫。但是,对棉铃虫4~6龄幼虫和雌雄成虫,溪岸蠼螋雌雄成虫和5龄若虫的捕食量差异不显著。捕食选择试验表明:溪岸蠼螋5龄若虫和雌雄成虫对棉铃虫1~4龄幼虫均表现正喜好性, 对5~6龄棉铃虫幼虫和雌雄成虫表现负喜好性。  相似文献   
63.
旨在检测永登七山羊群体基因组选择信号,挖掘永登七山羊有价值的种质特性基因。本研究以4个绵羊群体(永登七山羊、岷县黑裘皮羊、兰州大尾羊和滩羊)共40个个体为研究对象,利用简化基因组测序(specific-locus amplified fragment sequencing, SLAF-seq)技术检测全基因组范围内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s)。基于SNPs数据集,通过elgensoft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运用Treemix软件分析基因流事件;利用群体遗传分化指数(Fst)和核苷酸多样性比值(πratio)进行全基因组选择性清除分析,取top 5%Fst和πratio的交集以确定基因组受选择区域,并对候选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共得到1 658 596个群体SNPs;主成分分析(PCA)发现永登七山羊能够独立分群,基因流表明永登七山羊和兰州大尾羊存在较弱的基因交流。以永登七山羊为试验群体,岷县黑裘皮羊、兰州大尾羊和滩羊为参考群体进行选择清除分析,3个比较组的受选择区域分别检测出424、294、301个候选基因;GO和KEGG分析结果表明,候选基因分别显著富集在65、79、...  相似文献   
64.
本文介绍一种用于分离检测土壤中棉枯萎病菌的选择性培养基—植选2号。其成分为:KH_2PO_41g,MgSO_4·7H_2O 0.5g,K_2S_2O_50.2g,KCl0.6g,NH_4NO_3 0.5g,蛋白胨5g,山梨糖10g,蔗糖5g,琼脂20g,蒸馏水1000ml,PCNB 620mg,Oxgall1g,硫酸链霉素300mg,盐酸金霉素75mg。根据棉枯萎病在此培养基上的形态特征,能较容易地识别和检测该病菌。  相似文献   
65.
NaCl胁迫对两优培九幼苗离子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种浓度的NaCl胁迫杂交水稻两优培九幼苗4d后,根和地上部分的相对含水量明显下降。功能叶片中的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总糖含量以及幼苗根、茎、叶中的Na+含量、Na+/K+、Na+/Ca^2+和Na+/Mg^2+与对照相比,随着盐处理浓度的增大而增大,K+、Ca^2+和Mg^2+的含量则相反。试验结果表明,在盐胁迫下两优培九幼苗主要利用产生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糖等有机渗透调节物质来维持地上部分的渗透平衡;从离子平衡角度发现,两优培九幼苗在根部通过避Na+机制来保持较高的Na+/K+以减轻盐胁迫对地上部分的伤害,在茎和功能叶片中则通过保持细胞中较高的K+水平以减轻盐胁迫的伤害。  相似文献   
66.
低能Ar+注入樱桃萝卜点点红种子后的生物学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樱桃萝卜点点红为材料,对低能Ar+离子注入其干种子后的生物学效应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其发芽率、成活率与低能Ar+注入剂量的关系,对低能Ar+注入点点红种子后其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进行了测定,并对POD酶谱及酯酶(Est)同工酶酶谱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的低能Ar+注入都会引起种子发芽率、成活率及不同阶段的生长和发育产生变异;在1×1017Ar+/cm2与3×1017Ar+/cm2剂量之间点点红种子的发芽率随注入剂量的增加呈现出“马鞍型”曲线的变化趋势;成活率的变化规律与发芽率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低剂量注入时,其POD活性随剂量的增加而升高;高剂量注入时,其POD活性随剂量的增加而降低。同工酶图谱中,POD在2.5×1017Ar+/cm2和3.0×1017Ar+/cm2增加一条酶带,且1.5×1017Ar+/cm2和3.0×1017Ar+/cm2高剂量注入时有缺失现象;酯酶(Est)在1.5×1017Ar+/cm2和3.0×1017Ar+/cm2剂量注入时酶带数增加,且变深。  相似文献   
67.
2001年6月2013将胡萝卜(Daucus carota L.)品种Koyo NO.2的种子播种在温室内的1/2000公亩的Wagner钵中,每钵植2窝;每钵填充有6.5kg淡色火山灰干土(原始土),并拌入了45g熔化的磷酸镁。每钵总共施入1.00g N.1.89g P和1.05g K肥;N和P  相似文献   
68.
为深入研究电晕荷电喷雾产生电场的分布情况,针对电晕荷电喷雾中常用的多针组合式电极,采用电荷模拟法,运用matlab软件编程,对电极诱导电场进行数值计算,得出了电场中任意点的电势、场强值及其分布图。通过计算分析发现,电晕放电产生的静电场是极不均匀的;场强由电极结构参数-极径、电极尖端曲率半径、电极电压、针状电极的个数以及电极环中心距地面的垂直高度决定;雾滴从喷嘴到靶标的输运过程中,电晕电极产生的电场仅在输运初始阶段对雾滴的运动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69.
水化学分析方法在水电工程勘探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电工程有限的勘察及水文地质钻探仅能获取少量水文地质信息,而在工程勘察特别是平硐中,易取得出水点的水样,通过水化学分析可以获得更多的水文地质资料。通过对四川省自一里水电站平硐出水点水化学样的系列采集和测试,运用水化学成分离子比例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和D、18O同位素分析等多种方法提取了平硐区水文地质信息,分析了山区平硐裂隙水的来源、补给高度及岩层渗透性等水文地质特征,探讨了水化学分析方法在分析水电工程水文地质条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0.
1 序言农村电网是整个电力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做好农村电网继电保护整定计算工作 ,对已安装的各种继电保护按照具体电力系统的参数和运行要求 ,通过计算分析给出所需的各项整定值 ,使各种继电保护有机协调地部署及正确的发挥作用 ,是保证电网安全运行的重要环节。现就农村电网继电保护整定计算有关四性 (选择性、灵敏性、快速性、可靠性 )问题做以下讨论 ,供同行交流。2 农村电网的特点(1) 农村电网变电所大多数为 35 k V变电所 ,主结线为单母线分段及单母线 ,电压比为 35 /10 k V,容量比为 10 0 /10 0 ,主变一般按两台配置。(2 ) 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