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538篇
  免费   1882篇
  国内免费   2136篇
林业   16179篇
农学   2466篇
基础科学   2137篇
  7746篇
综合类   29949篇
农作物   1617篇
水产渔业   4876篇
畜牧兽医   13854篇
园艺   4348篇
植物保护   2384篇
  2024年   526篇
  2023年   1725篇
  2022年   2414篇
  2021年   2559篇
  2020年   2407篇
  2019年   2937篇
  2018年   1126篇
  2017年   2218篇
  2016年   2510篇
  2015年   2856篇
  2014年   5096篇
  2013年   5149篇
  2012年   5449篇
  2011年   5676篇
  2010年   4968篇
  2009年   5056篇
  2008年   5619篇
  2007年   4274篇
  2006年   3663篇
  2005年   3553篇
  2004年   2987篇
  2003年   3003篇
  2002年   2056篇
  2001年   1714篇
  2000年   1046篇
  1999年   721篇
  1998年   633篇
  1997年   469篇
  1996年   500篇
  1995年   425篇
  1994年   394篇
  1993年   293篇
  1992年   308篇
  1991年   311篇
  1990年   291篇
  1989年   286篇
  1988年   77篇
  1987年   40篇
  1986年   39篇
  1985年   35篇
  1984年   29篇
  1983年   27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19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9篇
  1974年   6篇
  1965年   6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以随机路线踏查法为主,样地法为辅,对该区林下大型真菌进行较系统地调查,除随机踏查路线外,共选取8块标准样地,调查高黎贡山南段大型真菌资源情况。结果表明:该区内大型真菌种类223种,隶属46科、86属。其中食用菌77种,药用菌21种,毒菌25种,食药兼用菌15种,不明80种;易危1种,近危1种,无危101种,中国特有种8种。优势科为红菇科(Russulaceae)、多孔菌科(Polyporaceae)、丝膜菌科(Cortinariaceae)、牛肝菌科(Boletaceae)、蘑菇科(Agaricalceae)、小菇科(Mycenaceae)。优势属为红菇属(Russula)、乳菇属(Lactarius)、丝膜菌属(Cortinarius)、鹅膏属(Amanita小菇属(Mycena)、小皮伞属(Marasmius)、多孔菌属(Polyporus)、粉褶菌属(Entoloma)、蜡蘑属(Laccaria栓菌属(Trametes)、马勃属(Lycoperdon)、湿伞属(Hygrocybe)、小孔菌属(Microporus),不同样地的优势属各有不同。区系地理成分具有明显的温带性质,与热带—亚热带大型真菌区系具有一定的关系,与云南大围山相似性较高。  相似文献   
992.
鉴于目前热带地区生境破碎化和热带森林片断化已不可避免,基于以往的各种研究,总结了热带季节性雨林片段化后对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片断化后,一些植物分类群(种、属、科)的优势度明显改变,单位面积上物种数减少了,并且干扰越严重且片断的面积越小,物种减少越明显;在生活型构成上,藤本植物和小高位芽植物相对增加,而附生植物,大、中高位芽植物和地上芽植物相对减少,同时发现具有较小种群的树种在片断雨林中会首先消失。在片断化的热带季节性雨林里,不同生态种组的物种发生了显著变化,阳性和先锋植物种类增加,耐阴和阴生植物种类减少;随着热带季节性雨林的片断化,其组成物种也发生了系统发育结构的改变:系统发育关系由聚集变为离散。热带季节性雨林片断化后,林缘产生了明显的“边缘效应”,森林边缘单位面积植物种数和个体数明显多于森林内部,并以藤本植物的增加最为显著;干扰越大的片断热带雨林,林缘和林内阳性植物的比例越大,差值越小;林缘优势植物科的数量相对增加了,即林缘种类主要集中在一些含先锋树种较多的科中,而林内的少种科的比例较高。热带季节性雨林主要通过林下存在的幼苗、幼树库来更新,林下种植会破坏热带雨林更新所依赖的幼苗、幼树库, 使热带雨林丧失更新能力。热带雨林变为橡胶林后,原来的物种极端丰富的乔木层变为仅由单一树种橡胶组成的乔木层,物种多样性大量丧失。  相似文献   
993.
原产中国的榛属植物有8个种和2个变种,约占全世界种数的一半。榛子是传统的木本粮油树种,中国先民自古以来就采集野生榛子食用。中国榛属植物种质资源分布经纬跨度较大(24°31'~51°42'N、85°55'~132°12'E),从"东北-华北山区、秦岭和甘肃南部及河南-华中-云贵高原"呈斜带状,海拔从1004~000 m都有分布,行政地域范围涉及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通过地理分布生态适应性研究,建立了榛属植物分布种数与气候因子间的回归方程:Y=11.883-0.051X1+0.131X2-0.003X4-0.004X5-0.001X6+0.051X8。初步提出了榛属植物资源描述与评价体系,开展了榛坚果、花粉形态及雄花序等形态多样性研究,并且在分子水平上对榛属植物遗传多样性和系统进化进行了研究,明确了川榛应该作为一个独立的种,平榛与欧洲榛尽管地理位置较远,但是遗传距离较近,这既说明了平榛和欧洲榛杂交成功的原因,同时也为进一步研究榛树植物地理距离和遗传距离的不一致性提出了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分析比较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重金属含量的时空差异,研究消落带金属污染现状并提出防治措施。 方法 以2008年、2014年和2018年的秭归段三峡库区的淹水区(高程145~175 m)和未淹水区(高程175~185 m)消落带土壤为研究对象,使用消解法对样品的理化性质和铜(Cu)、铁(Fe)、锰(Mn)、锌(Mn)含量进行检测分析。 结果 结果表明:(1)对2008年、2014年和2018年的消落带土壤研究发现,淹水区土壤总氮(TN)、总磷(TP)、有机质(SOM)含量持续降低,土壤pH值较2008年增加,2018年已接近7。(2)截至2018年,消落带土壤中Cu、Fe、Mn、Zn含量不断增加,Zn在消落带中下部(高程145~165 m)、及未淹水区土壤中地质累积指数污染程度均为“强”;消落带下部(高程145~165 m)的Cu、消落带中下部及未淹水区土壤的Zn已经造成了轻度生态风险。(3)消落带土壤理化性质和4 种重金属含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pH的上升可能带来4 种重金属累积量增加的风险,土壤TP增加可能会减少土壤中4 种重金属累积,而土壤TN含量的增加可能引起未淹水对照区土壤Fe、Mn的增加以及淹水区Cu和Zn的减少。 结论 三峡大坝的运行造成土壤氮磷等养分质量的下降,消落带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不容忽视,尤以Cu和Zn的生态风险为重,因此需要继续长期监测,必要时可以考虑改变植被构成等人工干预手段。  相似文献   
995.
生态脆弱性评价是了解区域生态状况的重要途径,科学评估生态脆弱性等级及变化对区域生态保护与建设,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利用SRP模型构建新疆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空间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生态脆弱性指数评价模型,分析新疆生态脆弱性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18年,新疆生态敏感性整体为中度敏感,呈现东南高西北低,主要受景观破碎度和土壤侵蚀程度影响;生态恢复力受植被覆盖度影响较大,整体呈西北高、东南低,变化幅度小,恢复力较弱;生态压力大致呈南、北部的山区和中部绿洲区、山区高、东南低,主要影响因子是人均GDP、农业依赖度和人口密度。(2)2000—2018年新疆生态脆弱性整体处于中度脆弱到重度脆弱。南、北部植被覆盖度低的地区生态脆弱等级较高,中部高海拔林草丰富地区生态脆弱性等级相对较低;2000—2018年新疆生态脆弱性综合指数呈现先增长后降低趋势。(3)生态脆弱性主要驱动力方面,人为活动因子的农业依赖度、人口密度、土地垦殖率,自然环境因子的生境质量指数、景观破碎度、景观恢复力指数和年均降水量7个指标是新疆2000—2018年生态脆弱性变化的主要单因子;生境质量指数、景观恢复力指数、景观破碎度指数、植被覆盖率的变化与区域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是促使新疆生态脆弱性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996.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态环境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为了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成为众多领域研究的重点。河流作为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的核心空间结构,开放空间作为绿地生态网络的基础,二者关系的研究对构建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具有重要意义。在研究河流与开放空间耦合关系的基础上,结合对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含义、功能机制、评价指标的分析,以南阳市为例,提出河流与开放空间耦合的城市绿地生态网络构建方法。  相似文献   
997.
在集成分析国内外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成效评估研究进展的基础上, 结合DPSIR模型的状态指标集以及我国关于草地生态系统长期获取的资料数据, 坚持最大程度客观地评估我国草地类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成效的设计思路和原则, 筛选出既能够反映该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效益、又较易获取且国内外相关机构有类似评估标准的15个指标。并尝试结合已有的国家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和文献研究资料获得各指标的技术规范, 得到反映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生态功能与环境相互作用等方面的具体参数。实际应用中, 这些指标可根据评估主体、评估目的、评估周期以及已有资料数据等不同进行组合,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成效。  相似文献   
998.
粤东柘林湾溜牛人工鱼礁建设选址生态基础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基于生态系统效应的资源保护型人工鱼礁建设选址评价方法,通过选择水文、水质、底质和浮游生物、鱼卵仔鱼、大型底栖动物、游泳动物、初级生产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等30个海洋环境与海洋生物因子,建立了人工鱼礁建设选址生态评估模型;以柘林湾溜牛人工鱼礁区选址区域为例,对所选因子进行了春、夏、秋、冬4个季度的跟踪监测,探讨了该海区进行人工鱼 礁建设的适宜性,根据该模型计算得出各季度人工鱼礁建设选址生态基础评价指数分别为0.65、0.71、0.63、0.64,平均为 0.66,计算结果表明,该区域建礁生态基础良好,适宜选址开展人工鱼礁建设,其中生态基础最优的季节为夏季。  相似文献   
999.
基于遥感的北方防风固沙区沙化草地利用基线盖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推动北方防风固沙生态功能区稳定维持生态健康安全,满足草地资源适度利用协调发展,该文选择北方防风固沙生态功能区的正蓝旗为典型研究区,利用TM遥感影像的NDVI,结合大量的野外地面调查数据,建立植被盖度遥感反演模型,提取区域植被盖度,并按照沙地类型划分标准划分沙地类型,提取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过渡带处的平均植被盖度,开展防风固沙功能基线盖度评估研究。以基线盖度为基准,划分非利用区和可适度放牧利用。结果显示,提取正蓝旗草地资源利用基线盖度为30.47%,并通过基线盖度地面调查验证,与基线盖度地面调查结果一致。确定了可适度利用的草原范围及面积为396 927.3 hm2,占正蓝旗草原面积的39%,建立了生态保护约束下的草地资源利用格局。该研究可为沙化草地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00.
本研究定量分析了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牦牛粪斑与对照处植被构成、牧草养分、植物种重要值、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值的变化,为高寒草甸植被演替和异质性形成机制的揭示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牦牛粪沉积增加植物总生物量和活体质量,使草层高度、盖度和牧草K含量增加,而对死物质质量和物种数无影响。粪沉积降低优势植物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艹洽草(Koeleria cristata)和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的重要值,增加其生态位宽度,并提高线叶嵩草(Kobresia capillifolia)和扁穗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的重要值,使优势种植物更倾向于泛化种。粪沉积使伴生种异针茅(S.aliena)的重要值降低,西北针茅(S.krylovii)的重要值增加,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的重要值和生态位宽度均降低,使少量种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球花蒿(Artemsia pratensis)、茵陈蒿(A.capillaries)、冷蒿(A.frigida)、高山韭(Allium sikkimense)和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的生态位宽度增加。粪沉积使草地植物的整体生态位重叠值增大,使生态位重叠值0.85的种对增加13.8%,生态位重叠值0.45的种对降低42.9%。总之,粪沉积使草地禾草比例增加,促进高寒草甸草地由莎草+禾草群落向禾草群落或禾草+莎草群落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