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68篇 |
免费 | 49篇 |
国内免费 | 76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336篇 |
农学 | 31篇 |
基础科学 | 9篇 |
176篇 | |
综合类 | 423篇 |
农作物 | 33篇 |
水产渔业 | 27篇 |
畜牧兽医 | 176篇 |
园艺 | 20篇 |
植物保护 | 6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30篇 |
2022年 | 34篇 |
2021年 | 34篇 |
2020年 | 30篇 |
2019年 | 26篇 |
2018年 | 22篇 |
2017年 | 31篇 |
2016年 | 32篇 |
2015年 | 35篇 |
2014年 | 46篇 |
2013年 | 49篇 |
2012年 | 62篇 |
2011年 | 69篇 |
2010年 | 69篇 |
2009年 | 70篇 |
2008年 | 88篇 |
2007年 | 64篇 |
2006年 | 41篇 |
2005年 | 65篇 |
2004年 | 49篇 |
2003年 | 33篇 |
2002年 | 48篇 |
2001年 | 45篇 |
2000年 | 31篇 |
1999年 | 23篇 |
1998年 | 31篇 |
1997年 | 15篇 |
1996年 | 23篇 |
1995年 | 34篇 |
1994年 | 16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14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正>根据2009年粮油作物主要病虫发生情况、冬前病虫基数、浙江省气候中心2010年1~9月份长期天气趋势预测,以及该省栽培制度和品种布局等情况,结合主要病虫历年发生演替规律,浙江省农作物病虫测报站经综合分析认为,2010 相似文献
72.
不同施肥条件下微生物对棕壤团聚体和碳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京市延庆县绿富隆有机肥蔬菜研究基地长期定位肥料试验地为试验平台,利用湿筛法获得不同粒级的团聚体,通过16SrDNA-PCR-DGGE技术进行测序分析,研究不同施肥条件下微生物群落对棕壤土团聚体和碳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OF)处理的0.25~2 mm水稳性团聚体增加,增加幅度为109.0%;0.053~0.25 mm和小于0.053 mm粒级团聚体的含量均下降,与CK(不施肥)相比分别下降了31.9%和142.1%。OF处理对土壤各粒级团聚体中碳含量均有显著提高,与CK相比,提高15.2%~46.9%,其中大于2 mm团聚体中碳含量提高了46.9%。棕壤碳含量与大于2 mm粒级团聚体含量呈正相关;与0.25~2 mm粒级团聚体呈极显著正相关;与0.053~0.25 mm粒级团聚体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小于0.053 mm粒级团聚体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73.
74.
利用稳定碳同位素来追踪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定量示踪生态系统中碳元素的转移,明确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驱动机制,已经成为目前研究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一个重要手段.稳定碳同位素技术在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判定生态系统中碳的来源和同化,植物—土壤系统中碳的转移和固定,草地深层土壤有机碳变迁过程,不同类型草地δ13... 相似文献
75.
76.
根据植物群落的特征,将黔中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后植被自然演替过程分成草丛阶段、草灌阶段、藤刺灌丛阶段、次生乔林阶段和常绿阔叶林阶段,应用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研究各演替阶段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和群落总体的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在植被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从草丛阶段开始增加,草本层到藤刺灌丛阶段达到峰值,随后下降;灌木层、乔木层和群落总体则增长到次生乔林阶段达到峰值.草丛阶段和草灌阶段物种多样性为草本层>灌木层;藤刺灌丛阶段乔木层物种多样性最低,草本层与灌木层物种多样性大小对比因测度方法不同而有差异;次生乔林阶段和常绿阔叶林阶段物种多样性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黔中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后在人为干扰较小的情况下,植物群落由草本植物占优势逐渐向灌木和乔木树种占优势转移,并最终形成喀斯特森林. 相似文献
77.
78.
柴达木盆地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柴达木盆地地处青藏高原,全区年降水量仅为110 mm左右,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柴达木盆地气温大幅升高,降水量明显增加,气候逐渐向暖湿化方向发展。基于柴达木盆地10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6年逐月气温、降水等观测资料、GIMMS和MODIS 1982-2016年卫星遥感资料,利用线性趋势、综合顺序分类法等方法,分析了该地区不同区域和主要类型植被NDVI值多年变化趋势及其植被演替特征,结果表明,1982-2016年柴达木盆地四周高寒区和盆地内干旱荒漠区植被NDVI值均呈显著上升趋势,趋势系数分别为0.0090/10年、0.0011/10年;温性荒漠类、低地草甸类植被NDVI呈微弱增加趋势,趋势系数分别为0.0011/10年、0.0036/10年,而高寒草原类植被NDVI指数呈显著增加趋势,趋势系数为0.0058/10年。柴达木盆地气候极其干旱,水分是限制植被生长发育的主要因子,植被NDVI值与年降水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蒸发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以气温发生突变的1987年为界,植被主要朝着温暖化和湿润化的方向发展。随着年代变化,寒温带植被类型逐渐减少,微温带植被类型逐渐增多,同时湿润度级别有所升高,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出现了微温微干和微温微润的植被类型。 相似文献
79.
[目的] 探究天津市填海造陆区自然演替特征和影响因素,为填海造陆区生态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天津市不同时期填海造陆区为研究对象,采取野外调查采样、实验室测定与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detrended correspondence analysis,DCA)、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等分析方法,分析天津市填海造陆区植物群落类型、演替模式和影响因素。[结果] ①天津市填海造陆区自然植被演替序列为:盐地碱蓬群落→芦苇—盐地碱蓬群落→獐毛群落→芦苇群落→柽柳—鹅绒藤群落。随着演替的进行,土壤含盐量逐渐降低,植物种类逐渐增加。②土壤全盐含量、离市区二级道路的距离和离15 m等深线的距离在不同演替阶段间存在显著差异,是天津市填海造陆区自然植被演替的主要影响因子。[结论] 天津市填海造陆区的植被演替受自然和人为因子的共同作用,科学调控环境因子(如土壤全盐含量)可为填海造区植被恢复提供有利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