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66篇
  免费   248篇
  国内免费   552篇
林业   497篇
农学   741篇
基础科学   267篇
  326篇
综合类   3164篇
农作物   378篇
水产渔业   340篇
畜牧兽医   1401篇
园艺   673篇
植物保护   179篇
  2024年   169篇
  2023年   496篇
  2022年   550篇
  2021年   545篇
  2020年   346篇
  2019年   369篇
  2018年   164篇
  2017年   213篇
  2016年   252篇
  2015年   281篇
  2014年   355篇
  2013年   286篇
  2012年   476篇
  2011年   412篇
  2010年   376篇
  2009年   386篇
  2008年   373篇
  2007年   302篇
  2006年   251篇
  2005年   221篇
  2004年   135篇
  2003年   143篇
  2002年   117篇
  2001年   105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71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54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57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37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81.
食品及环境均是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主流的西方营养学、膳食学侧重于研究环境地理、气候条件或饮食模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而忽略传统食品的健康作用与其起源及环境和人类健康的耦联关系。本文首先全面概述环境地理、饮食模式与人体健康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界定环境食品学研究范围。“环境食品学”可大致界定为:基于东方人天人相应的健康观以及体质的特殊性,采取现代科学手段研究处于特定环境下进食之于健康的关系及机制的系统科学。然后以国人因自身体质和饮食习惯差异而表现区别于西方人群的寒热证为例,系统论述食品和环境耦合之于健康的关系,最后介绍环境食品学的现代研究方法。环境食品学作为新型交叉学科,在环境基础上侧重于东方传统膳食营养,主要研究处于特定环境条件下以混合膳食进食产生的健康效应,该领域相关研究成果可对中国传统食品(如环境地理食品和应季食品)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2.
以收集于同一栓皮栎优良单株种子为试验材料,通过脱水和萌发试验确定脱水敏感关键时期,对未脱水(CK)和脱水敏感关键时期种子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探究种子脱水过程中基因表达变化,挖掘与种子脱水敏感性相关的基因。结果表明:栓皮栎种子含水量与萌发率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种子萌发临界含水量在28.20%(T2)左右,致死含水量在17.79%(T11)左右。通过差异基因表达分析,在比较组T2和CK,T11和T2和T11和CK中分别获得4 405、4 066和5 907个差异表达基因。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分别被富集到生物学过程,分子功能和细胞组分3个功能类别以及内质网中蛋白质加工与植物激素信号传导等代谢通路中。其中,MYB108、MYB1R1、ERF1B、UNE10、CRF4、CML11、JAZ、MYC2、TGA等基因可能调控种子脱水过程中活性氧的产生与清除机制,以及胁迫信号的传导等过程,进而在种子对脱水的响应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83.
关于茶组植物分类与演化的讨论   总被引:33,自引:6,他引:33  
本文简要介绍了茶组植物形态学、细胞学和化学分类的研究现状 ,评述了主要分类系统的合理性与不足之处。作者在前人工作基础上 ,根据对茶树种质资源的多年系统研究和对原产地茶树特征和特性的全面考察 ,以子房室数、花柱分裂数和子房茸毛的有无为主要依据 ,结合花冠大小及树型、枝叶等的形态特征提出关于茶组植物分类的讨论 ,即将茶组植物分为大厂茶CamelliatachangensisF S Zhang、厚轴茶C crassicolumnaChang、大理茶C taliensis (W W Smith)Melchior、秃房茶C gymnogynaChang和茶C sinensis (L )O Kuntze等 5个种 ,在茶下分茶C sinensisvar sinensis、普洱茶C sinensisvar assamica (Masters)Kitamura、白毛茶C sinensisvar pubilimbaChang等 3个变种。列出了茶组植物分种检索表 ,描述了每个种、变种的主要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最后 ,讨论了茶组植物的演化趋势  相似文献   
84.
谷胱甘肽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s,GSTs)在植物体内普遍存在,是一类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超家族蛋白酶。本研究通过对中黄2号、龙井43在正常光照和遮荫处理下的转录组测序,筛选获得了49个Cs GSTs基因家族成员,并对其中19个在芽叶中表达量较高的Cs GSTs基因进行了序列分析和聚类分析。另外对表达量较高的8个候选基因进行荧光定量表达分析,研究它们在龙井43不同叶位中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这些Cs GSTs基因在一芽一叶到第六叶中均有表达,但各自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Cs GST20在龙井43一芽一叶到第六叶中的表达量逐渐上升,可能与植物抗胁迫有关,而Cs GST24的表达量则显著下降,可能与花青素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85.
为了丰富紫花槭转录组数据,进一步开展紫花槭秋季叶片呈色机制研究.本研究以紫花槭秋季转色期三个阶段(前期,中期,后期)叶片为材料,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转录组初步分析.转录组数据共获得50501条Unigene,有35316条Unigene在数据库中得到注释,其中NR数据库中注释到的Unigene数量最多,共35024条,占69.4%.在注释到的物种中,紫花槭比对的Unigene与甜橙(Citrus sinensis)相似度最高,共有4290条,占12.25%.紫花槭转录组中的Unigene根据GO功能可分为生物学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3大类,共有25375条,其中生物学过程的基因最多,主要聚集于代谢过程和细胞过程等.基于Unigene库的基因结构分析,其中SSR分析共获得12711个SSR标记,占Unigene总数的36%.SSR位点共包含150种重复基元,单碱基重复所占比例最高(7184个,61.86%),四碱基重复、五碱基重复和六碱基重复所占比例较低.Unigene库中共有328239个SNP位点,发生频率为1/190 bp,SNP位点分为转换和颠换两种类型的碱基替换方式,其中碱基转换位点213787个(65.13%),碱基颠换位点114452个(34.87%),碱基转换类型发生频率高于颠换类型.6种单碱基变异中,2种转换类型A/G、C/T的发生频率分别为33.03%和32.10%;4种颠换类型中A/T发生频率最高,为11.52%;C/G发生频率最低,为5.79%.紫花槭转录组秋季叶色表达的转录组分析,可为紫花槭叶色基因调控、定向分子育种和培育彩叶新品种提供研究提供基础的数据信息.  相似文献   
86.
应用A蛋白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鉴定黄瓜花叶病毒血清组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根据A蛋白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PAS-ELISA)试验结果可以将我国分离的16个黄瓜花叶病毒(CMV)分离物及4个CMV标准毒株(Fny、Lny、M、WL)区分为2个血清组。14个分离物及标准毒株Fny、M属DTL血清组,2个分离物及标准毒株Lny、WL属ToRS血清组。  相似文献   
87.
植物受到干旱胁迫时,会通过DNA甲基化做出快速反应以帮助其应对胁迫。为探究在干旱胁迫下,DNA甲基化是如何影响基因转录表达,本研究对甘露醇模拟干旱和5-azadC(去甲基化)处理下,抗旱性不同的2个马铃薯品种(抗旱型,青薯9号;干旱敏感型,大西洋)进行转录组学分析,以Fold-change>2和校正后P<0.01进行差异表达基因(DEG)的筛选。GO富集分析发现,2种处理都共同显著富集到氧化应激和碳水化合物代谢过程相关的GO term。说明不同耐旱性马铃薯在响应干旱胁迫时,与这些GO term相关的基因也受DNA去甲基化调控。对既响应干旱又响应DNA去甲基化的1345个DEG进行KEGG功能富集发现,与植物抗旱相关的通路有植物MAPK信号途径、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植物谷胱甘肽代谢通路、糖酵解与糖异生和磷酸肌醇代谢通路。说明这些通路相关基因在大西洋和青薯9号2个抗旱性不同的马铃薯品种中,响应干旱的敏感性受DNA甲基化调控。接着对DEG上游1500 bp启动子区域进行顺式作用原件和甲基化CpG岛分析发现,干旱胁迫下参与植物谷胱甘肽代谢的GST基因通过DNA去甲基化来降低启动子区ABRE和CAAT-box作用元件的甲基化水平,进而激活该基因的表达以应对干旱胁迫。因此,利用比较转录组学分析干旱和DNA去甲基化处理下的差异基因,可挖掘到DNA甲基化参与调控马铃薯响应干旱胁迫的相关基因,为研究马铃薯干旱胁迫响应的表观遗传学机理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88.
差异蛋白质组学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卫群  李浩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7):4201-4203
差异蛋白质组学是蛋白质组学的研究策略之一,主要目标是研究有意义的因素引起的蛋白质组成的变化以发现有差异的蛋白质。介绍了差异蛋白质组学应用于植物研究中的基本方法和新兴技术。植物样品制备方法主要为TCA/丙酮法和植物组织分级提取法。2-DE仍是目前主要的分离方法,多维液相色谱等新型分离模式可以弥补2-DE的不足,新型质谱和蛋白质芯片技术的应用可大大提高差异蛋白质的鉴定速度。差异蛋白质组学目前在植物生理、植物组织器官和亚细胞、植物突变体、植物遗传多样性等多方面研究中都有应用。  相似文献   
89.
对基于高通量测序拼接获得的99 741条四球茶嫩叶Unigenes进行了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s)位点分析,共揭示了23 732个SSR位点,分布于18 552条Unigenes中,SSR发生频率为23.79%;含有SSR位点的Unigenes的总长度为226 188 bp,SSR位点间的平均距离为1/2.07 kb,重复长度平均长度为9.53 bp。在四球茶转录组SSR中,二核苷酸重复和三核苷酸重复是主要的重复类型,分别占总SSRs的47.53%和25.92%;在181种重复基元类型中,优势重复基元分别是AG/CT、A/T、ACC/GGT,分别占总SSRs的41.38%、22.10%和6.49%,共占总SSRs的比例达69.97%。  相似文献   
90.
磷对大豆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土壤有效磷缺乏严重影响其产量和品质。目前已有学者通过转基因手段将磷高效相关基因转入大豆,并获得转基因新材料,但多数集中于单基因转化,而双基因共转化研究甚少。本研究在前期获得转磷高效相关基因GmPHR1、GmPAP4大豆新材料基础上,利用农杆菌介导与常规杂交技术进行双基因共转化,结果发现,采用这2种方案均可实现双基因共转化,获得了经PCR及DNA测序分析验证正确的转GmPHR1与GmPAP4双基因新材料“JD12-PHR1-PAP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