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99篇
  免费   544篇
  国内免费   724篇
林业   1394篇
农学   331篇
基础科学   199篇
  2800篇
综合类   3583篇
农作物   232篇
水产渔业   139篇
畜牧兽医   625篇
园艺   196篇
植物保护   268篇
  2024年   265篇
  2023年   660篇
  2022年   703篇
  2021年   578篇
  2020年   439篇
  2019年   484篇
  2018年   358篇
  2017年   467篇
  2016年   558篇
  2015年   498篇
  2014年   635篇
  2013年   607篇
  2012年   532篇
  2011年   486篇
  2010年   447篇
  2009年   404篇
  2008年   319篇
  2007年   263篇
  2006年   205篇
  2005年   143篇
  2004年   112篇
  2003年   111篇
  2002年   77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基于涡度相关法的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是全球碳循环研究的热点,涡度相关法使草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的长期和连续观测成为可能。本研究介绍了以涡度相关法为手段的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碳通量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特征,同时概括了不同的环境因子对草地生态系统碳通量控制机理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对今后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2.
于2005年3-7月,采用盆栽试验,设置3个不同光照长度处理和氮素水平,研究了不同光照时数及氮素水平对远缘玉米杂交种华农1号青饲玉米碳氮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苗期,16 h光照处理下植株叶片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蔗糖磷酸合成酶、蔗糖合成酶、谷氨酰胺合成酶和硝酸还原酶等酶的活性显著低于13和10 h光照处理;至抽雄期和收获期,13和10 h处理下植株叶片各种酶的活性下降速率较快,而16 h处理下酶活性下降缓慢且显著高于13和10 h处理.在抽雄期或收获期,16 h处理下叶片各种酶的活性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在13和10 h处理下均有几种酶的活性在高氮素水平下出现下降的趋势.总的看来,在16 h光照处理下,植株苗期碳氮代谢相对较弱,到中后期代谢能力明显提高,且耐高氮能力也较强,收获期植株叶片酶的活性显著高于13和10 h处理.  相似文献   
63.
急性瘤胃酸中毒,是由于牛突然超量采食富含碳水化物的谷实类精料及易发酵产酸的根类饲料,在瘤胃中急剧产生、积聚并吸收大量D-乳酸等有毒物质所致的急性全身代谢紊乱的疾病。病牛以消化紊乱、瘫痪和休克为特征。黄牛、奶牛均可发病。笔者治疗牛急性酸中毒48例,治愈46例,治愈率95.8%。现将该病的诊治方法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4.
放牧强度对草甸草原地下生物量及碳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取草甸草原上的三家牧户作为样地,研究了在不同的放牧强度对草甸草原植物根系碳密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植物根系碳密度在轻度放牧显著高于中度和重度放牧草地。根系碳密度与根系深度之间呈幂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65.
研究了青海省祁连县黑河上游冰沟流域3种林地的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与土壤特性的关系,以期为黑河上游冰沟流域水源涵养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3种林地0-60mm土层有机碳密度表现为针叶林森林灌丛阔叶林,针叶林有机碳密度为7.18kg·m-2,是森林灌丛、阔叶林的1.24和1.58倍,针叶林、森林灌丛、阔叶林0-10mm土层有机碳密度分别为13.22、9.49和8.62kg·m-2,是剖面有机碳密度均值的1.84、1.63和1.89倍。3种林地0-60mm土层自然含水量、团聚体、全氮均值表现为针叶林森林灌丛阔叶林,而容重、物理性沙粒、pH均值表现为针叶林森林灌丛阔叶林。3种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与自然含水量、团聚体、全氮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与容重、物理性沙粒、pH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6.
为了解高寒沙化草地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对若尔盖四种不同沙化程度的高寒草地土壤团聚体有机碳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川西北高寒草地中,随着草地沙化程度加剧,土壤中团聚体组成变化明显。当高寒草地从中度沙化向重度沙化转变阶段,≤0.25mm粒级团聚体的增加及0.5-2mm粒级团聚体的减少都较为显著。随着草地沙化程度的增加,土壤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并且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显著下降发生在草地从中度沙化向重度沙化转变阶段。  相似文献   
67.
贺兰山西坡不同海拔梯度草地土壤氮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以阿拉善左旗境内贺兰山中段(西坡)及山前地带不同海拔下的草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海拔梯度下草地土壤全氮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植被特征和土壤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全氮含量随海拔的降低而逐渐降低,在典型草原中沿土壤垂直剖面依次降低,在高寒草甸、荒漠化草原和草原化荒漠0~20与20~40 cm土层中差异不显著,但高于40~60 cm土层.在海拔1 360~1 380 m草原化荒漠的5个样地上,由于放牧利用程度和植被类型的不同,0~20 cm土层土壤氮的含量变幅在0.022 8%~0.034 7%.0~20,20~40和40~60 c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与年降水量、植被盖度、草地生产力、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含量和<0.05 mm颗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年均温、土壤p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P<0.001).偏相关分析显示,影响0~20 cm土层全氮(TN)含量最主要的因素是植被盖度(C)和年降水量(AP),相关方程是TN%=0.002 040 C 0.000 585 AP-0.076 800;而影响20~40 cm土层全氮含量的最主要因素是草地生产力(B),与土壤全氮回归方程为TN%=0.001 6 B 0.024 7.而各环境因素中影响土壤全氮含量最主要的因素,0~20 cm土层为土壤有机碳和年降水量,20~40 cm土层主要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相似文献   
68.
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发展,碳循环正成为草地生态系统研究的热点.本文在介绍其研究发展过程、主体内容和方向的同时,对目前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方法进行系统的概述,重点分析了目前国内外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研究、机制研究、研究方法及模型的发展动态,并对今后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相关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9.
祁连山东段不同退化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密度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于2008年在祁连山东段天祝地区选取轻度、中度和重度3个不同退化程度的高寒草地,以土壤有机碳密度为研究对象,探讨高寒草地在不同退化程度干扰下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高寒草地退化程度的加重,土壤含水量降低,容重和pH值增大;土壤有机质和全氮有相似的变化趋势,中度与轻度或重度退化草地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差异显著(P<0.05);土壤有机碳密度在0-10 cm土层显著高于其他土层(P<0.05),并随着土层加深有显著的垂直变化趋势;不同退化程度草地在0-30 cm土层总土壤有机碳密度表现为中度>轻度>重度退化草地。  相似文献   
70.
东北黑土有机碳储量及其对大气CO2的贡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土保持学报》2003,17(3):9-12
开垦荒地和翻耕农田导致土壤结构破坏,加速土壤有机碳(SOC)损失.通常计算土体中SOC的损失时忽略了侵蚀和沉积作用产生的SOC在景观中的再分布,因而过高地估计了农业土壤对大气CO2的贡献.近年来,土壤科学研究表明,通过采用新的管理措施后,能使农田土壤由大气CO2碳源转变为碳汇.以东北黑土为例,计算其SOC库储量及耕种以来释放到大气中CO2的数量;评价侵蚀和沉积作用对SOC损失的影响;估算东北黑土采用新的管理方式后,该土类可固定大气CO2的潜力.根据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和回归拟合方法,得出东北黑土1 m深度的SOC平均密度为12.54 kg C/m2,有机碳储量为646.2 TgC.应用修正的土壤流失方程(RUSLE)和有关该区土壤侵蚀资料,计算黑龙江和吉林两省每年土壤迁移的碳量为0.34~2.84 TgC/a,因沉积作用引起的SOC在景观中再分布的数量为0.27~2.27 TgC/a.由此计算自耕种以来,东北黑土净释放到大气中的CO2数量为34.6~434.6 TgC.如果采用新的管理措施后,东北黑土最大固碳潜力为244.3 TgC,在未来20年内土壤固碳潜力为30.9 TgC,平均每年1.55 TgC/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