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042篇 |
免费 | 338篇 |
国内免费 | 1062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454篇 |
农学 | 1962篇 |
基础科学 | 54篇 |
460篇 | |
综合类 | 5343篇 |
农作物 | 1138篇 |
水产渔业 | 366篇 |
畜牧兽医 | 2350篇 |
园艺 | 782篇 |
植物保护 | 53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54篇 |
2023年 | 487篇 |
2022年 | 592篇 |
2021年 | 583篇 |
2020年 | 438篇 |
2019年 | 546篇 |
2018年 | 260篇 |
2017年 | 349篇 |
2016年 | 431篇 |
2015年 | 454篇 |
2014年 | 557篇 |
2013年 | 526篇 |
2012年 | 760篇 |
2011年 | 834篇 |
2010年 | 781篇 |
2009年 | 730篇 |
2008年 | 922篇 |
2007年 | 700篇 |
2006年 | 602篇 |
2005年 | 606篇 |
2004年 | 398篇 |
2003年 | 388篇 |
2002年 | 282篇 |
2001年 | 268篇 |
2000年 | 180篇 |
1999年 | 145篇 |
1998年 | 120篇 |
1997年 | 75篇 |
1996年 | 55篇 |
1995年 | 55篇 |
1994年 | 45篇 |
1993年 | 30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21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13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1981年 | 4篇 |
1966年 | 1篇 |
1963年 | 3篇 |
1958年 | 1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李学伟 《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2005,22(9):21-21
1显微注射法 转基因猪的研究中最常用的技术方法是核显微注射法.其原理是在显微镜下将外源基因注入到原核期或经重构发育至原核期的受精卵细胞的胚胎原核中,注射的外源基因与胚胎基因组融合,然后进行体外培养,最后移植到受体母畜子宫内发育,这样分娩的动物体内的每一个细胞都含有新的DNA片段,此即转基因后代. 相似文献
72.
AFLP是一种新的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它结合了RFLP和PCR技术的优点,具有RFLP的稳定性和PCR的高效性,被称为“最有威力的分子遗传标记”或“下一代分子标记”。相对于国外而言,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本文综述了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这种遗传标记的原理、技术特点、技术发展及其在动物遗传多样性、种质鉴定、遗传图谱构建、基因定位和标记辅助育种等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3.
近年来,羊多杀性巴氏杆菌病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时有发生。为了解呼伦贝尔市羊源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血清型流行状况,通过建立多杀性巴氏杆菌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以羊病变组织为研究对象,对呼伦贝尔市羊源多杀性巴氏杆菌,进行荚膜血清群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同时应用K-B纸片琼脂扩散法,对分离菌株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以找到针对本地区流行株的敏感药物。结果显示:从采集的35份病羊肺组织病料中,分离出12株B群、9株D群多杀性巴氏杆菌,未分离出其他血清群;分离菌株对青霉素、链霉素耐药率最高,对氯霉素、四环素、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敏感。结果表明,呼伦贝尔市流行的羊源多杀性巴氏杆菌以B群、D群为主,且分离菌株对青霉素、链霉素产生了较高的耐药性,需指导和监管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本研究查清了本地区流行的优势多杀性巴氏杆菌血清群,找到了针对性敏感药物,这为该市羊巴氏杆菌病防控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也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病流行病学监测和基因多样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4.
75.
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杆状病毒(Baculovirus)是一类超大双链环状DNA分子(约135kbp),因其成员的病毒体呈杆状而得名.这类病毒主要见于昆虫体内,是已知昆虫病毒中类群最大、发现最早、研究最多且实用意义很大的昆虫病毒.其代表型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utographa Californica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AcMNPV)研究得最为深入.80年代初,国外学者发现多角体蛋白基因(polh)的强启动子及晚期大量表达的特性,Smith等首次建立了AcMNPV/秋黏虫细胞(spodoptera frugiperda,sf)表达系统,表达了人β干扰素.从此,以杆状病毒作为载体,在昆虫细胞或虫体内表达外源基因,形成了昆虫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Baculovirus Expression Vector System,BEVS).早期的BEVS有很多不足,如重组率较低、筛选困难、操作周期长、产物不易纯化等.短短20多年时间里,随着杆状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迅速发展,不断完善,已成为当今基因工程领域四大表达系统之一,在研究基因表达调控、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分析及各种生物活性物质的制备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6.
77.
通过检测茯苓酸对SLT-Ⅱe诱导大鼠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分泌P-选凝素、sICAM-1及TNF-α的浓度变化,探索茯苓主要成分茯苓酸对仔猪水肿病的疗效机制.将培养的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分为对照组、SLT-Ⅱ e组、不同质量浓度茯苓酸处理组5个组,采用ELISA法测定了培养3,6,9,12 h细胞上清液中P-选凝素、sICAM-1及TNF-α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质量浓度茯苓酸处理组对SLT-Ⅱ e诱导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过量分泌P-选凝素、TNF-α无明显的抑制作用;0 mg/L茯苓酸处理组对SLT-Ⅱ e诱导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sICAM-1的分泌具有明显的下调作用,使其分泌sICAM-1的浓度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由此可见,茯苓酸通过抑制SLT-Ⅱ e诱导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sICAM-1的过量分泌,阻止白细胞与内皮细胞之间的牢固黏附,防止过度炎症反应对机体的损害,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茯苓酸保护大鼠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模型剂量为10 mg/L. 相似文献
78.
乙型脑炎病毒的发病机理及毒力致病分子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型脑炎病毒所引起的疾病日本脑炎是严重威胁人畜健康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该病以蚊为媒介而传播,以高热和狂暴或沉郁等神经症状为特征,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一定的地理分布区。本文主要介绍了乙型脑炎的发病机理、病毒基因组成、乙型脑炎的发病机理和毒力致病机理的研究,从乙脑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及其所编码的蛋白质的功能上分析乙脑病毒的毒力致病机理与基因结构的关系及其研究进展,为进一步掌握乙脑病毒强弱毒株基因结构的差异及研究其基因工程疫苗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9.
80.
<正>带星巴克咖啡的新分子研发中心落成2013年8月26日,一个崭新的分子研发中心(MAC)在建明工业总部美国爱荷华州得梅因市落成,超过150名来自得梅因和全球各地的科学家参加了MAC的落成仪式。这个开放式的研发中心投资近2000万美元,建筑面积46,300平方英尺,包括两个常规实验室,六个共享实验室,三个中试车间,一个感官实验室,一个实验厨房和一个个人护理应用研究实验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