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42篇
  免费   338篇
  国内免费   1062篇
林业   454篇
农学   1962篇
基础科学   54篇
  460篇
综合类   5343篇
农作物   1138篇
水产渔业   366篇
畜牧兽医   2350篇
园艺   782篇
植物保护   533篇
  2024年   154篇
  2023年   487篇
  2022年   592篇
  2021年   583篇
  2020年   438篇
  2019年   546篇
  2018年   260篇
  2017年   349篇
  2016年   431篇
  2015年   454篇
  2014年   557篇
  2013年   526篇
  2012年   760篇
  2011年   834篇
  2010年   781篇
  2009年   730篇
  2008年   922篇
  2007年   700篇
  2006年   602篇
  2005年   606篇
  2004年   398篇
  2003年   388篇
  2002年   282篇
  2001年   268篇
  2000年   180篇
  1999年   145篇
  1998年   120篇
  1997年   75篇
  1996年   55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4篇
  1966年   1篇
  1963年   3篇
  1958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以273头中国荷斯坦牛为研究对象,利用CRS—PCR、PCR—SSCP及DNA测序技术检测了GlyCAM1基因外显子3、内含子3的遗传多态性。结果表明:GlyCAM1基因分别在外显子3和内含子3的第2081(A/C)、2417(C/T)位存在突变,2个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A/B分别为0.7525,0.2475和0.9046,0.0954;经菇。适合性检验,中国荷斯坦牛内含子3的突变达到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但其外显子3的突变未达到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  相似文献   
162.
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分析陕西省保存的53个代表性家蚕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为合理利用品种资源,选育适合西北蚕区饲养的优良家蚕品种提供理论依据。用供试品种滞育期的蚕卵提取基因组DNA,选用重复性较好的14对引物组合进行AFLP扩增,共获得535个条带,其中有472个条带呈多态性,多态性比率为88.22%。采用UPGMA方法对供试品种间的亲缘关系进行聚类分析,53个品种间的遗传距离为0.072 8~0.601 9,主要分为中系、日系和欧系3大类群,其中:日系和欧系品种遗传距离较近,与传统的家蚕系统按来源地分类的结果吻合;4个陕西地方一化三眠蚕品种明显有别于其它家蚕品种而归为一个特殊类群,提示其具有独特的种质特性。此外,采用滞育期的蚕卵提取家蚕基因组DNA,可以克服取样的时间限制,满足实验需要。  相似文献   
163.
利用DNA条形编码探讨云南野柞蚕的分类学地位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2001年在云南曲靖发现的野生柞蚕(云南野柞蚕,A.pernyiwild)拥有一些与放养型柞蚕(A.pernyi)不同的特性。测定了云南野柞蚕线粒体细胞色素酶C亚基I基因5′端的部分片段(658 bp,GenBank:EU532613),并利用该DNA条形编码探讨其分类学地位。基于Kimura-2-Parameter计算的4个放养型柞蚕品种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仅0.003,而云南野柞蚕与放养型柞蚕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016,小于已确定分类学地位的放养型柞蚕与印度野蚕(A.rolyii)之间的遗传距离(0.028),但与家蚕(B.mori)同其祖先中国野桑蚕(B.mandarinaChina)之间的遗传距离相近(0.015)。NJ树中云南野柞蚕与放养型柞蚕也最先聚在一起,从分子水平证实其仍属于柞蚕种。初步认为,云南野柞蚕可以考虑成为柞蚕种的一个亚种——野柞蚕亚种。  相似文献   
164.
165.
本文概述了奶牛分子育种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开展分子育种的必要性,分子育种研究的内容与特点、成就与现状、问题和展望.重点汇总了DNA分子多态及其与生产性状关系研究的成就,包括奶牛的泌乳性状、繁殖性状、抗病性方面候选功能基因的研究,生产性能的微卫星标记等方面.指出了奶牛分子育种研究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了今后加快奶牛分子育种研究的思路、措施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6.
5.2加强黑牛繁育的科研投入 黑牛繁育的特点是在保持鲁西黄牛和渤海黑牛的维持需要低、适应性强、抗病力强及浓厚的牛肉风味等优点的基础上,以提高生长率、个体产肉量和肉质为选育核心。建立黑牛肉用性能选育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体系.加快选育速度.借鉴国外的育种经验.最终育成具有中国地方特色的黑牛肉用新品种。  相似文献   
167.
动物基因定位技术发展迅速,已在世界发达国家动物繁育领域得到了应用。本文介绍了动物基因定位技术发展的现状,以及动物基因定位标记的DNA技术,开创了动物基因定位和改良的新领域。研究动物的遗传结构和控制机制,揭示遗传结构和功能的内在联系。为动物定向培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8.
蚌科动物是世界上濒危的动物类群之一,DNA作为遗传信息的载体,直接对DNA序列进行分析和比较是研究蚌科分子系统学最理想的方法,也是研究最佳保种计划最关键的资料。论文从研究方法(包括基因组DNA的提取、目的基因的选择、PCR引物和扩增条件的选用)和各亚科分子系统学的研究结果等方面,总结了蚌科分子系统学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中国蚌科分子系统学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9.
测定了痢疾杆菌福氏2a301株与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相关的gyrA基因和ParC基因的序列,并对其环丙沙星耐药诱变株的gyrA和ParC基因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决定区(QRDR)序列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痢疾杆菌福氏2a301株gyrA和ParC基因分别为2625bp和2256bp,环丙沙星诱导的耐药菌gyrA基因QRDR(245bp)发生氨基陵残基69—Ala→Val和87—Tyr→AsP改变,ParC基因QRDR(237b)发生氨基酸残基79—Ala→Asp、84—Ala→Glu和85—Pro→Ala改变。这一研究结果对认识痢疾杆菌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的分子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0.
RAPD技术及其在畜禽育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RAPD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分子标记技术。该技术以其快速、简便、高效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品种(系)分类;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其起源分化研究;亲缘关系鉴定;杂种优势预测;遗传图谱构建;基因定位;标记辅助选择等领域。本文综述了RAPD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其在畜禽种中的应用研究,并就RAPD技术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