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042篇 |
免费 | 338篇 |
国内免费 | 1062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454篇 |
农学 | 1962篇 |
基础科学 | 54篇 |
460篇 | |
综合类 | 5343篇 |
农作物 | 1138篇 |
水产渔业 | 366篇 |
畜牧兽医 | 2350篇 |
园艺 | 782篇 |
植物保护 | 53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54篇 |
2023年 | 487篇 |
2022年 | 592篇 |
2021年 | 583篇 |
2020年 | 438篇 |
2019年 | 546篇 |
2018年 | 260篇 |
2017年 | 349篇 |
2016年 | 431篇 |
2015年 | 454篇 |
2014年 | 557篇 |
2013年 | 526篇 |
2012年 | 760篇 |
2011年 | 834篇 |
2010年 | 781篇 |
2009年 | 730篇 |
2008年 | 922篇 |
2007年 | 700篇 |
2006年 | 602篇 |
2005年 | 606篇 |
2004年 | 398篇 |
2003年 | 388篇 |
2002年 | 282篇 |
2001年 | 268篇 |
2000年 | 180篇 |
1999年 | 145篇 |
1998年 | 120篇 |
1997年 | 75篇 |
1996年 | 55篇 |
1995年 | 55篇 |
1994年 | 45篇 |
1993年 | 30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21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13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1981年 | 4篇 |
1966年 | 1篇 |
1963年 | 3篇 |
1958年 | 1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以273头中国荷斯坦牛为研究对象,利用CRS—PCR、PCR—SSCP及DNA测序技术检测了GlyCAM1基因外显子3、内含子3的遗传多态性。结果表明:GlyCAM1基因分别在外显子3和内含子3的第2081(A/C)、2417(C/T)位存在突变,2个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A/B分别为0.7525,0.2475和0.9046,0.0954;经菇。适合性检验,中国荷斯坦牛内含子3的突变达到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但其外显子3的突变未达到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 相似文献
162.
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分析陕西省保存的53个代表性家蚕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为合理利用品种资源,选育适合西北蚕区饲养的优良家蚕品种提供理论依据。用供试品种滞育期的蚕卵提取基因组DNA,选用重复性较好的14对引物组合进行AFLP扩增,共获得535个条带,其中有472个条带呈多态性,多态性比率为88.22%。采用UPGMA方法对供试品种间的亲缘关系进行聚类分析,53个品种间的遗传距离为0.072 8~0.601 9,主要分为中系、日系和欧系3大类群,其中:日系和欧系品种遗传距离较近,与传统的家蚕系统按来源地分类的结果吻合;4个陕西地方一化三眠蚕品种明显有别于其它家蚕品种而归为一个特殊类群,提示其具有独特的种质特性。此外,采用滞育期的蚕卵提取家蚕基因组DNA,可以克服取样的时间限制,满足实验需要。 相似文献
163.
利用DNA条形编码探讨云南野柞蚕的分类学地位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2001年在云南曲靖发现的野生柞蚕(云南野柞蚕,A.pernyiwild)拥有一些与放养型柞蚕(A.pernyi)不同的特性。测定了云南野柞蚕线粒体细胞色素酶C亚基I基因5′端的部分片段(658 bp,GenBank:EU532613),并利用该DNA条形编码探讨其分类学地位。基于Kimura-2-Parameter计算的4个放养型柞蚕品种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仅0.003,而云南野柞蚕与放养型柞蚕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016,小于已确定分类学地位的放养型柞蚕与印度野蚕(A.rolyii)之间的遗传距离(0.028),但与家蚕(B.mori)同其祖先中国野桑蚕(B.mandarinaChina)之间的遗传距离相近(0.015)。NJ树中云南野柞蚕与放养型柞蚕也最先聚在一起,从分子水平证实其仍属于柞蚕种。初步认为,云南野柞蚕可以考虑成为柞蚕种的一个亚种——野柞蚕亚种。 相似文献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测定了痢疾杆菌福氏2a301株与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相关的gyrA基因和ParC基因的序列,并对其环丙沙星耐药诱变株的gyrA和ParC基因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决定区(QRDR)序列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痢疾杆菌福氏2a301株gyrA和ParC基因分别为2625bp和2256bp,环丙沙星诱导的耐药菌gyrA基因QRDR(245bp)发生氨基陵残基69—Ala→Val和87—Tyr→AsP改变,ParC基因QRDR(237b)发生氨基酸残基79—Ala→Asp、84—Ala→Glu和85—Pro→Ala改变。这一研究结果对认识痢疾杆菌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的分子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0.
RAPD技术及其在畜禽育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RAPD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分子标记技术。该技术以其快速、简便、高效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品种(系)分类;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其起源分化研究;亲缘关系鉴定;杂种优势预测;遗传图谱构建;基因定位;标记辅助选择等领域。本文综述了RAPD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其在畜禽种中的应用研究,并就RAPD技术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