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8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57篇
林业   70篇
农学   93篇
基础科学   43篇
  114篇
综合类   185篇
农作物   20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256篇
园艺   37篇
植物保护   89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01.
为明确红花在甘肃引黄灌区的适宜种植时间,以云红7号、YM18-6和大红袍3个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种植时间(3月16日、3月26日、4月6日、4月15日),研究不同种植时间对红花生育期、农艺性状、花丝和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时间的推迟,播种至出苗、出苗至现蕾阶段生育期显著缩短,全生育期也随之缩短;种植时间对红花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性状的影响均占主导地位,大多数性状随种植时间推迟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且在4月6日种植达到最高,3月26日达到次高,与其他种植时间差异显著;红花农艺性状与产量、品质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适期种植可实现红花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合理过渡,促使其充分利用光热资源,更加优质高产。甘肃引黄灌区红花适宜播种时间在3月26日至4月6日。  相似文献   
902.
探讨河西走廊荒漠草地黑果枸杞群落特征与土壤性质之间的关系,为黑果枸杞种群保护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河西走廊黑果枸杞群落物种组成、多样性及土壤性质的研究,结果表明:1)调查群落中共有植物种27种,分属10科27属,其中灌木植物7种,多年生草本11种,1年生草本9种;单科单属种较多,占到了总科数的1/2;不同区域内黑果枸杞群落优势地位明显。2)河西走廊黑果枸杞群落不同区域内土壤性质差异显著,民勤县白土井、酒泉市金塔县西坝乡电导率最高,分别为8 393.06、6 652.78 ms,酒泉市玉门镇刺窝湖黑果枸杞样地全N、速效P含量最高,分别为0.134%、1.624 mg·100 g-1,与其他样地间差异显著(P<0.05),土壤养分含量总体偏低、含量不均。3)河西走廊黑果枸杞群落物种多样性以民勤县兴和村轻度盐碱地物种丰富度(R)、辛普森(Simpson)指数、香浓-威纳(Shanon-Wiener)指数均高于中度、重度和极重度盐碱地,分别为10、0.714、1.532,但Pielou均匀度指数、生态优势度低于中度、重度和极重度盐碱地,不同盐渍化程度黑果枸杞群落物种组...  相似文献   
903.
植物叶片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指示了其水分利用效率的高低,反映植物对干旱环境的适应能力。以民勤梭梭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定不同年代梭梭同化枝δ13C、解剖结构、含水量、叶绿素含量、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和C、N、P、K含量等,分析梭梭同化枝δ13C随年代变化规律及其与解剖结构、生理指标之间关系。结果表明:1)梭梭同化枝δ13C值的变化范围在-0.156 5%~-0.138 5%,随着年代的增加,梭梭同化枝δ13C值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峰值。2)除角质层和导管孔径,不同年代梭梭同化枝解剖结构指标差异显著(P<0.05),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5.19%~21.53%;不同年代梭梭同化枝δ13C值与解剖结构各指标之间相关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3)不同年代梭梭同化枝δ13C值与全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叶片δ13C值可以反映植物生长环境及本身水分的亏缺程度;N含量显著影响民勤不同年代梭梭同化枝δ13C值。  相似文献   
904.
肥料深施可提高养分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风险,立式深旋耕为肥料深施提供了土壤条件。在半干旱雨养农业区,以立式深旋耕全膜覆盖马铃薯为研究对象,设置不施肥(VP)、15 cm处施肥(VPF)和30 cm处施肥(VPD)3个处理,测定了土壤含水量、马铃薯叶片SPAD值、干物质量、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VPD提高了马铃薯生育后期的叶片SPAD值,尤其在淀粉积累期较VPF增加了0.2%~13.8%;同时降低了0—200 cm的土壤贮水量,较VPF下降13.4%~39.0%,差异显著。VPD处理的马铃薯花前耗水量较VPF和VP下降,而花后耗水量增加,其中2018年的花前耗水量较VP和VPF降低了36.5%~43.3%;花后增加49.8%~58.7%。VPD提高了马铃薯单株结薯数、单株块茎重、大中薯所占比例,提高了商品率。VPD的块茎产量较VPF和VP增加7.7%~56.9%;VPF和VPD的水分利用效率无显著差异,但较VP分别提高12.2%~28.2%和16.8%~27.1%。因此,在西北半干旱区立式深旋耕条件下,肥料深施可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能够实现作物增产和资源高效利用的目标。  相似文献   
905.
胡麻漏油虫是危害胡麻的常发性害虫,科学防控可确保胡麻产量和品质。基于近年国家特色油料产业技术体系取得的胡麻漏油虫综合防控技术研究最新成果,凝练制定出胡麻漏油虫综合防控技术规程,内容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定义以及胡麻播种期、枞形期和盛花期3个阶段的综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906.
为了有效控制小菜蛾的发生和危害。以甘蓝为试材,研究了不同颜色诱捕器和诱虫板组合对露地甘蓝小菜蛾成虫的诱捕效果。结果表明,4种组合处理对露地甘蓝小菜蛾成虫均有较好的诱捕效果,诱捕效果由高到低依次为白色诱捕器+白色诱虫板组合、白色诱捕器+黄色诱虫板组合、绿色诱捕器+白色诱虫板组合、绿色诱捕器+黄色诱虫板组合。白色边框诱捕器+白色诱虫板组合可作为露地甘蓝小菜蛾成虫绿色防控措施在生产上应用。  相似文献   
907.
利用Biolog微平板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小麦玉米间作条件下,不同长期施肥处理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碳源的利用差异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在门、属水平上的变化,探明长期施用绿肥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代谢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用绿肥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降低土壤pH值,增强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能力。不同施肥条件下,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土壤优势菌群,绿肥处理的放线菌门丰度最高(29.94%),农家肥处理最低(22.95%);秸秆还田处理的变形菌门丰度最高(22.32%),对照处理最低(18.85%);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厚壁菌门(Firmicutes)在各个处理中的相对丰富度较高,分别为13.39%~19.71%、10.85%~14.56%、3.54%~12.98%。长期施用绿肥有效提高了土壤放线菌门、厚壁菌门、芽孢杆菌属(Bacillus)以及假节杆菌属(Pseudarthrobacter)的丰度,降低了酸杆菌门的丰度,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综...  相似文献   
908.
为探究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生态适应过程中环境和遗传变异之间的相对关系,本研究采用野外调查及同质园栽培试验的方法,测定红砂叶片形态和化学计量指标,分析比较了野外和同质园叶片功能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同一种源同质园红砂叶组织密度、肉质化程度、含水量均低于野外,且同质园红砂叶组织密度、肉质化程度、含水量在不同种源地与野外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比叶面积表现为相反的变化趋势。野外种源红砂生长受氮和磷共同限制,而同质园红砂只受氮限制,红砂叶片含水量与肉质化程度、组织密度与比叶面积、氮含量与比叶面积、氮含量与N/P在同质园与野外相关性表现一致,但同质园碳、氮、磷与其它性状之间的相关性与野外不同,且微量元素钠、镁、铁、锌含量在野外与同质园间具有显著性差异。综上所述,红砂叶组织密度、肉质化程度、含水量及部分性状间权衡关系受遗传影响较高,在环境改变时也存在适应性分化,遗传因素对红砂叶化学计量特征影响较小,且环境变化会导致红砂对氮和磷元素利用方式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909.
早熟耐抽薹紫叶莴笋新品种“红竹3号”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竹3号”是以茎肉翠绿、抗病性强的紫叶莴笋“红竹”为母本、以晚熟耐抽薹的绿叶莴笋QH13-9为父本杂交后,利用系统选育法,经过连续6代定向选育而成的早熟耐抽薹紫叶莴笋新品种。甘肃冷凉区春季露地栽培从播种至初采收期约75d;叶椭圆形、紫红色、多皱,株高53.4cm,肉质茎长棒型、茎粗约4cm、茎皮紫斑明显、茎肉翠绿色,笋味浓郁、富含铁、钾、锌等微量元素,品质优良,抗病性强。平均单株质量约0.75kg,每667m2产量4500kg以上,叶量少,可适当密植。适宜甘肃冷凉区及相同气候区域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910.
土壤干旱缺水和有机质亏缺是限制甘肃河西地区黄芪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探索促进河西地区土壤蓄水保肥和土壤微环境改善的施肥措施,通过连续2年大田试验,设置保水剂+有机肥+普通尿素(B+OM+N)、保水剂+有机肥+缓释尿素(B+OM+HN)、保水剂+普通尿素(B+N)、有机肥+普通尿素(OM+N)、有机肥+缓释尿素(OM+HN)和单施普通尿素(CK)6个处理,探讨了不同施肥方式与保水剂互作对黄芪土壤水分、养分等微环境指标的影响,并分析了其与产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土壤水分含量先升后降,有机质、速效氮磷钾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MBC、MBN)含量逐渐降低,NH4+-N和NO3-N含量逐渐增加,MBC/MBN比先增后减;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土壤水分、NH4+-N和NO3-N含量逐渐降低,有机质、MBC、MBN含量和MBC/MBN比逐渐增加,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先升后降,有效磷含量波动式下降;不同土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