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95篇
  免费   110篇
  国内免费   200篇
林业   108篇
农学   132篇
基础科学   105篇
  791篇
综合类   673篇
农作物   48篇
水产渔业   10篇
畜牧兽医   486篇
园艺   67篇
植物保护   585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121篇
  2021年   89篇
  2020年   95篇
  2019年   99篇
  2018年   85篇
  2017年   81篇
  2016年   84篇
  2015年   102篇
  2014年   154篇
  2013年   225篇
  2012年   308篇
  2011年   316篇
  2010年   256篇
  2009年   226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200篇
  2006年   131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塔里木河流域水化学组成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2010年6月对塔里木河干流及主要支流地表水进行水化学采样,共设25个点采集50个样品。分析表明:塔里木河干流水体中阳离子Na++K+>Ca2+>Mg2+,与南北侧支流Na++K+>Mg2+>Ca2+存在显著差异,但均以Na++K+为主,阳离子浓度分别占干流、南北侧支流的68.6%、62.6%和62.5%。与1965年对应采样点同月份水化学成分相比,塔里木河流域主要可溶性离子浓度增幅较大,整体平均增加8.0倍,尤其是Cl-达21.7倍,这可能是近年来塔里木河流域气温上升降水增加等自然因素,间接促进降水过程中水化学侵蚀地表可溶性物质所致。同时,流域内工农业快速发展,生活污水、工农业废水大量排放到塔里木河,这可能是影响塔里木河水质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32.
基于冰川定位观测、野外考察、航空摄影、遥感影像和地形图分析方法,研究了1960-2009年中国天山8条冰川末端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0-2009年,在天山地区气温与降水呈上升趋势的背景下,8条冰川均处于退缩状态,退缩速率由西向东逐渐减缓,其变化幅度因气候环境、地理位置、冰川规模和冰川形态等的不同而存在明显的区域性与阶段性差异。其中,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1962-1973年冰川末端退缩速率为5.96 m•a-1,1973-1980年为3.28 m•a-1,1980-1993年为3.93 m•a-1,在1993年完全分离成东、西两支独立的冰川;博格达峰四工河4号冰川末端1962-1981年退缩速率为6 m•a-1,1981-2006年为8.9 m•a-1,2006-2009年为13.3 m•a-1。表碛覆盖的青冰滩72号冰川和74号冰川末端1964-2009年退缩速率分别为41 m•a-1和30 m•a-1,远较无表碛覆盖的庙儿沟平顶冰川退缩迅速(1972-2007年冰川末端退缩速率为2.32 m•a-1)。表面特征(表碛)亦是造成冰川变化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33.
基于黑河流域中游临泽县1984-2010年地下水埋深的监测资料,结合GS+、ArcGIS软件和地统计方法,对1986、1991、1996、2001、2006年和2010年的地下水埋深分别进行了半变异函数分析、理论模型选取以及空间插值分析。结果表明:受地形和土地利用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临泽县各灌区地下水埋深整体上呈逐年下降趋势。从不同的景观带来看,戈壁荒漠、河岸湿地地下水埋深年内波动很小,绿洲内部农田生态系统、绿洲边缘和绿洲-荒漠过渡带地下水埋深年内基本呈双峰型波动,两个峰值分别出现在5月和12月。地下水埋深的理论模型是指数模型,其空间变异主要是由气候、地形、地质等结构性因素引起的,且埋深变化没有显著的区域分异。地下水埋深空间分布特征为南北深,中间浅;小于4 m的区域1986-2010年面积减少了337.01 km2,占全县的12.58%,缩小趋势明显;而大于6 m的区域逐渐扩大到了全县面积的近2/3。  相似文献   
934.
近50 a高台县绿洲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近50 a的13期KeyHole、KATE-200、LandsatMSS/TM影像为数据源,提取高台县绿洲分布情况。计算绿洲单一动态度、双向动态度以及各乡镇绿洲相对变化率,并对高台绿洲13期矢量数据做叠置分析,确定高台绿洲在时间序列上的面积和空间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近50 a高台县绿洲主要以扩张为主,其中绿洲扩张最迅速的时期是1990-1993年;双向动态度分析结果表明,绿洲-非绿洲相互转化剧烈;稳定绿洲主要分布在黑河沿岸以及各乡镇居民区周围,变化绿洲分布在稳定绿洲外围,骆驼城乡、南华镇是绿洲扩张主要区域,绿洲频繁波动和退缩现象主要出现在罗城乡、新坝乡、黑泉乡一带。  相似文献   
935.
青海湖流域沙柳河草甸群落结构与数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沿青海湖流域沙柳河河岸,选取多个断面进行样方调查,分析沿沙柳河距河流入湖处不同距离、垂直河岸方向上草甸群落结构、地上生物量以及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特征,并讨论影响群落结构变化的生境因子。结果表明:① 在所调查的样地中,有草本植物52种,隶属39属,13科。平均总盖度为70%,平均地上生物量为131 g•m-2。② 随着离湖距离的增加,Shannon-Wiener指数、物种丰富度、物种均匀度指数、地上生物量呈现先增加后略微减小的趋势,盖度的变化趋势是先增加后不变。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含盐量、海拔等可能是影响植物群落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③ Shannon-Wiener指数、物种丰富度与地上生物量呈现不明显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936.
1973-2010年布喀塔格峰冰川波动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遥感图像处理技术和目视解译方法提取1973-2010年位于昆仑山中段的布喀塔格峰冰川界限,用GIS分析近37a冰川面积变化,并系统地研究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1973-2010年布喀塔格峰冰帽表现先扩大(1973-1976年)后退缩(1976-2010年)趋势,总面积缩小了5.42%,每年退缩0.14%。分析1960-2010年研究区的气候变化特征,发现布喀塔格峰冰帽退缩的关键因素是气候变暖,年降水量的增加不能够抵消由夏季温度剧烈上升导致的冰川消融率,并且地形条件、地理位置以及冰川规模都是影响冰川波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37.
以1972,1989,2000,2011四个不同时段的遥感影像资料为基础,通过计算机自动提取结合人工解译获得研究区各时段冰川信息。参考世界冰川编目(WGI)分别对分布在中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冰川进行编目及属性更新,完成南阿尔泰山蒙古境内冰川编目。对不同时段冰川信息进行对比,并结合气温、降水等气候资料对其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72-2011a,南阿尔泰山区冰川总面积从633.91km2减少至329.03km2,退缩面积304.88km2,占1972a冰川总面积的48.1%;(2)不同面积等级冰川数量与面积变化呈反相关关系,小冰川对气候的响应更为敏感;(3)研究区各坡向冰川均在退缩,其中南向、东北向、东向、北向退缩较快,西向、西南向、东南向、西北向相对缓慢;(4)1972-2008a研究区增温显著,降水以1987a为界先增后波动中稳定,二者的水热组合是区内冰川退缩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38.
1957-2009年祁连山老虎沟流域冰川变化遥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50000地形图,4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及2009年RTK冰川边界测量结果,获得了1957-2009年间老虎沟冰川流域的面积变化特征,结合气候变化背景资料,探讨了冰川面积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目视解译是老虎沟流域冰川变化遥感研究的最优方法;1957-2009年间老虎沟冰川面积共减少了11.59%,以1994-1999年间的缩减最为显著,1999-2009年间的变化次之,1957-1994年变化最小。冰川缩减率与气温增加值成正比,与冰川规模成反比。该结果为进一步丰富冰川变化及水资源研究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939.
近20年来河西走廊人工绿洲演变及人为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工绿洲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近年来由于河西走廊无序的土地利用及水资源开发,导致绿洲功能不断退化,文中通过GIS和RS技术,详细研究了1990~2010年以来绿洲变化特征,并利用熵权法,定量分析了影响人工绿洲演变的人为因素,通过研究表明在人类活动的干预下,河西走廊的人工绿洲在近20年来不断地扩张,其中以2000~2005年变化最为剧烈;空间上,黑河与石羊河的中下游绿洲变化幅度明显高于党河和疏勒河,河西走廊人工绿洲规模的扩大主要是人类改造自然绿洲或未利用土地获得的;河西走廊现代人工绿洲的演变主要跟人类的经济活动及绿洲自身的承载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40.
基于聚类分析法对甘肃农村居民收入区域类型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区位理论,运用2008-2010年甘肃农村居民收入相关数据,构建了反映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分类特征的综合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甘肃省各州、市以及各县、区农村居民收入区域类型分别进行了划分,为进一步研究甘肃农村居民收入区域间差异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居民收入整体水平不高,区域差距较大。空间上,农民收入总体呈现从西北向东南递减的格局;而城市市区及近郊县农民收入水平高于远郊县,说明农民收入具有二元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