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52篇
农学   33篇
基础科学   1篇
  18篇
综合类   72篇
农作物   9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29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研究表明,和常规种植相比,侧膜种植苜蓿出苗提前3d,幼苗高增加57%,茎粗增加21.7%,根长增加2~4cm,播种第2年,株高增加30.77%,单株分枝数增加12%,茎叶比较常规种植低,播种当年增产21.14%,第2年增产83.64%,2年累计净收益2916.88元/hm2 。  相似文献   
92.
园艺植物化学诱变与抗性突变体筛选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诱变材料和化学诱变剂的选择,诱变处理的方式、浓度和时间以及突变体的抗病、抗盐碱的定向筛选等方面总结了近年来园艺植物化学诱变与突变体筛选的研究进展,并对化学诱变技术的应用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3.
采用形态学和解剖学方法研究了蕨麻(Potentilla anserina L)形态结构及其与生存环境的关系:蕨麻为多年生草本,茎匍匐莲座状,奇数羽状复叶,具绒毛,块根呈棒状、球状或纺锤状;解剖结构发现,叶片内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的比值较高,匍匐茎的横切面具有较发达的髓部及皮层厚角组织,维管组织排列紧密形成一圈“圆筒状”结构,维管组织与基本组织的比率较小;块根在发育的初期具有类似“年轮纹路”的多层同心圆结构,当年产生,当年充实。其形态和解剖特征属典型的旱生结构。  相似文献   
94.
袁田田  高娟  刘小烛 《安徽农业科学》2012,(18):9596-9597,9600
[目的]对类黄酮异戊烯转移酶基因在酿酒酵母中的表达进行研究。[方法]以粗毛淫羊藿为材料,对其类黄酮异戊烯转移酶基因(EaPT1)进行克隆,并构建重组质粒,将其转化至酿酒酵母INVSc1中表达,进行黄酮类底物粗酶检测。[结果]获得了大小约1 200 bp的EaPT1基因;经SDS-PAGE检测,重组质粒转化后的酵母菌有疑似EaPT1的表达产物;粗酶检测中未能检测到EaPT1酶活性。[结论]为粗毛淫羊藿植物次生代谢,特别是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的解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5.
中国农牧交错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综述中国农牧交错带研究进展。[方法]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降水及水源涵养、气候和覆被4个方面的影响出发,对我国农牧交错带热点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并对农牧交错带研究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建议。[结果]中国农牧交错带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仍不够深入和全面。建议:目前我国的农牧交错带研究应围绕怎样解决农田和草地退化这一核心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对农牧交错带研究较薄弱的方面进行多领域融合式的深入分析;将农牧交错带的研究成果充分用于生态环境的恢复、提高生产力等实际生产生活中;将农牧交错带各方面的研究归结到全国以至全球的高度上,进行各领域更加全面的延伸。[结论]为我国农牧交错带的生态保护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6.
本文总结传统人居环境建设经验,全新诠释了就地取材的意义和内涵,为乡村景观设计提供正确和可行的理论参考。以广西上林县排岜村文化广场设计为例,研究了如何运用就地取材的方式完成广场设计定位、总体布局、形式和工艺设计等工作,从而建造低成本、富有乡村气息和地方文化特色并深受排岜人喜爱的文化休闲广场。最后提出就地取材可以充分体现在乡村景观设计的各个环节中,是一种适合农村实际而又行之有效的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97.
对河北省栽植的不同种源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根瘤进行了的分离,获得57株根瘤菌,并对其中酶切有差异的30株进行耐酸碱、耐盐、耐高低温及耐抗生素的抗逆性指标试验。结果表明,刺槐根瘤菌对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性:23.3%株刺槐根瘤菌能在5%盐浓度的YMA培养基上生长,83.3%株刺槐根瘤菌能在pH值12.0的碱性YMA培养基上生长,66.7%株刺槐根瘤菌能在37℃下生长,56.7%的刺槐根瘤菌对50μg/mL的氨苄青霉素有抗性。试验筛选出了11株耐酸碱能力较强的刺槐根瘤菌他们均能耐受盐浓度为4%的盐环境和pH值为12.0的碱性环境。这些抗逆性强的菌株为改善盐碱地的刺槐健康生长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8.
生物土壤结皮对荒漠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明生物土壤结皮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的影响,以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的人工植被固沙区生物土壤结皮覆盖的沙丘土壤为研究对象,根据固沙时间的不同将样地分为4个不同的区进行采样(55、47、30和20 a固沙区),以流沙区(0 a)和天然植被区(100 a)为对照。研究表明:人工植被固沙区的藻-地衣结皮和藓类结皮均可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和氮(SMBN)含量(p0.05),且固沙年限与SMBC和SMBN含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结皮类型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藓类结皮下SMBC和SMBN含量显著高于藻-地衣结皮下SMBC和SMBN含量(p0.05);此外,生物土壤结皮可显著提高0~20 cm土层SMBC和SMBN含量(p0.05),且这种影响随土层的增加而减弱。而且,生物土壤结皮下SMBC和SMBN含量表现明显的季节变化,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水热因子是决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季节变化的主要因子,而生物土壤结皮通过调节土壤温度和湿度而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99.
采用形态学和解剖学方法研究了蕨麻(PotentillaanserinaL)形态结构及其与生存环境的关系:蕨麻为多年生草本,茎匍匐莲座状,奇数羽状复叶,具绒毛,块根呈棒状、球状或纺锤状;解剖结构发现,叶片内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的比值较高,匍匐茎的横切面具有较发达的髓部及皮层厚角组织,维管组织排列紧密形成一圈“圆筒状”结构,维管组织与基本组织的比率较小;块根在发育的初期具有类似“年轮纹路”的多层同心圆结构,当年产生,当年充实。其形态和解剖特征属典型的旱生结构。  相似文献   
100.
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凡  刘训理 《土壤》2007,39(5):701-707
生物修复技术是解决环境污染、恢复被人类活动破坏的生态系统、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具有速度快、消耗低、效率高、成本低、反应条件温和以及无二次污染等显著优点.本文主要介绍了生物修复的原理和特点,石油污染土壤的各种生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和菌根根际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