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52篇
农学   33篇
基础科学   1篇
  18篇
综合类   72篇
农作物   9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29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In this study,the volatile compounds in four kinds of Jinmudan Oolong tea were extracted and analyzed by simultaneous steam distillation and extraction (SDE) and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respectively.The relative contents of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in the volatile components were quantified by peak area normalization and NIST database.A total of 93 volatile components were identified,46 for sample 1,56 for sample 2,45 for sample 3 and 30 for sample 4.Alcohols and esters were the most abundant volatiles in Jinmudan Oolong tea.Palmitic acid,nerolidol,2-phenylethanol,phytol,cis-5-ethenyltetrahydro-,α,α-5-trimethyl-2-furanmethanol,2,2,6-trimethyl-6-ethenyltetrahydro-2h-pyran-3-ol,a-farnesene,eicosane,hexadecane,indole,β-phenethyl hexanoate,β-phenethyl hexanoate,methyl palmitate,benzoic acid,2-phenylethyl ester,tetrahydro-6-(cis-2-pentenyl)-2h-pyran-2-one and cis-jasmone were in all of the samples.Nerolidol was shown to be the aroma components with the highest content in Jinmudan Oolong tea,which accounted for 26.61%,36.89%,36.89% and 36.89%.  相似文献   
22.
玉米是我国农业生产中的一种重要粮食作物,它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直接 供给人们食用,还可以进行生产加工,满足人们更多生活需求。另外玉米还可以用作饲料,用于 工业生产当中。但是在玉米的种植过程中,常常会遭受病虫的侵害,影响了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对此在玉米种植的过程中对玉米进行管理就显得十分关键,进行有效的管理有利于提高玉米的 产量,保证其质量,从而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3.
针对俄罗斯大果沙棘(浑金)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库都尔林业局通过不同基质的配比,不同生根剂的使用,同时优选最适宜的温湿环境、光照强度等因子,采用容器培育嫩枝扦插苗的方式培育俄罗斯大果沙棘(浑金)扦插苗,从而总结出内蒙古大兴安岭高寒地区俄罗斯大果沙棘(浑金)的嫩枝扦插技术体系,提高其苗木质量和产量,为该品种在林区大面积推广种植提供关键技术和优质苗木。  相似文献   
24.
以单花橐吾(Ligularia jamesii)茎尖作为外植体进行幼芽诱导,探索单花橐吾的离体快繁途径。结果表明:在MS+6-BA(3.0 mg·L-1)+NAA(0.3 mg·L-1)+蔗糖(35 g·L-1)培养基上的幼芽诱导效果最好,诱导率高达90.1%;增殖培养时在MS+6-BA(2.5 mg·L-1)+IBA(0.1 mg·L-1)培养基上的平均增殖系数4.9,幼芽生长健壮,可继代培养6次以上;生根培养采用1/2MS+NAA(0.5 mg·L-1),生根率达95%,生根白色粗壮,且数量较多。  相似文献   
25.
为选择对花椒窄吉丁具有抗性的优良花椒单株,设置优树选择标准,在陕西凤县12个乡镇72个花椒样地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大红袍花椒品种对花椒窄吉丁的抗性优于小红袍,花椒抗虫性与树龄、坡向、海拔有关,但地形对花椒的抗虫性影响不显著;经过逐步淘汰、评优,初步选出了对花椒窄吉丁具有抗性的优树7株.  相似文献   
26.
云南省大理市双廊社区是一个历史久远且景观迷人的小城。随着新兴的旅游产业的发展,对双廊得天独厚的景观开发利用进展在加速,有必要从景观层面上调查研究其景观格局特征并作为保护性发展规划的基础而使之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此为目标,以双廊社区为对象,应用系统的景观分类方法对整个地区的景观进行识别和分类,以区作为双廊社区的景观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规划提供基本理性认识和基础科学数据,为今后的景观分析、景现开发刺用和保护规划做好前期准备。  相似文献   
27.
中国侧柏地理种源核型分析与进化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16个不同地理种源的侧柏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普通压片法,对其核犁及进化趋势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核型均为K(2n)=22=22m,均属1A类型,有1~2对染色体具随体,不同种源次缢痕位置不同;辽宁凌源、河北获鹿、山西长治、陕西黄陵、四川射洪、福建南平、云南昆明的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中有L染色体,其余仅有M_2和M_1染色体;通过聚类分析及进化趋势图分析发现,河北获鹿的最进化,河南登封的最原始.  相似文献   
28.
民勤旱生灌木河西沙拐枣的酯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聚丙烯酰胺垂直平板不连续凝胶电泳技术,对甘肃省民勤县沙生植物园的16个河西沙拐枣单株进行了酯酶(EST)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16个单株遗传多样性丰富,并且有1条共同的谱带,可作为河西沙拐枣的特征谱带;此外,民勤沙生植物园种植的河西沙拐枣引自3个不同的地域.  相似文献   
29.
民勤绿洲区苜蓿地土壤有机碳组分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西北民勤绿洲区紫花苜蓿种植后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以民勤绿洲区3a(A3)、14a(A14)和22a(A22)苜蓿种植地为研究对象,以棉花种植地(CK)为对照,通过野外调查取样以及室内测试分析,对土壤中的全部有机碳(TOC)、重组有机碳(HFOC)、轻组有机碳(LFOC)、颗粒有机碳(POC)和微生物量碳(MBC)的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变化趋势并对其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棉花种植地,22a苜蓿地土壤容重和电导率分别降低了13.9%和95.4%。3~22a苜蓿地较棉花种植地(CK)的TOC、LFOC、HFOC和MBC分别表现出175.0%,1 416.0%,47.8%和216.0%的增长幅度,变化差异较为显著。在垂直剖面上,棉花种植地(CK)显著低于苜蓿地LFOC、POC、MBC含量,并随土层加深而不断降低。逐步回归分析表明LFOC与TOC显著正相关(p0.05)。苜蓿种植年限、土层以及这两个变量的交互作用对POC/TOC产生显著影响(p0.01),对TOC、LFOC、HFOC、POC、MBC、LFOC/TOC、HFOC/TOC和MBC/TOC均产生极显著影响(p0.001)。苜蓿种植提高了土壤质量,降低了土壤容重和盐碱性,连续种植14a是苜蓿最为合理的种植年限,同时苜蓿种植有利于0—60cm垂直土层有机碳组分的累积,尤其对TOC、LFOC和MBC的增长效果极其显著。  相似文献   
30.
探讨一组秸秆还田菌群ADS-3的功能稳定性及初步观察其接种于土壤后对还田秸秆的促腐效果。结果表明:在培养瓶中菌种ADS-3对小麦、水稻和玉米3大农作物秸秆都有稳定高效的分解能力,35℃条件下培养11d,能分解稻秆51.6%、小麦秸秆44.7%、玉米秸秆40.8%;在4、15和35℃条件下,尽管ADS3对小麦秸秆的分解率差异很大,依次为6.8%、21.6%和44.7%;但是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检测其培养液,发现不同温度条件下ADS3的微生物组成稳定。将菌种接种到模拟秸秆还田土壤中,初步试验结果表明ADS-3能显著提高秸秆的腐解速度(P〈0.05)。试验结果为该菌群进一步开发秸秆还田促腐菌剂提供试验参数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