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2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1篇
  9篇
综合类   31篇
农作物   2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75 毫秒
41.
[目的]研究潜山县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的多样性与其他结构特征指数的关系.[方法]采用通径分析方法,对潜山县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的多样性与其他特征指数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群落均匀度指数对多样性的直接作用为0.8130,优势集中性指数对多样性的直接作用为-0.3614,它们对多样性的作用较为明显.[结论]该研究有助于阐明茶园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与其他组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42.
为了探究捕食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的游猎蛛的种间竞争作用, 调查2021年‘平阳特早’‘乌牛早’‘龙井43’‘农抗早’‘安吉白茶’和‘黄山大叶种’6个茶园盛发期小贯小绿叶蝉与其天敌游猎蛛的种群动态, 运用通径分析法?灰色关联度法和竞争系数法分析不同游猎蛛之间竞争作用并得出竞争力最强的游猎蛛, 再将灰色关联度与竞争系数相结合引申出竞争强度指数的概念以验证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结果表明, 取食高峰日小贯小绿叶蝉时, 黑色蝇虎Plexippus paykulli和斑管巢蛛Clubiona deletrix竞争力最强, 条纹蝇虎Plexippus setipes竞争力最弱?研究结果为合理保护和利用游猎蛛防治小贯小绿叶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3.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增加,养殖业从传统的养殖模式逐步过渡到现代的规模养殖。养殖业技术不断进步,养殖规模不断壮大,这给养殖业的投资者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但是同样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怎么使得养殖企业的风险最小是当今研究的一个重点。文章首先对养殖业的风险类型以及产生的原因进行研究,然后提出规模养殖的贝叶斯决策模型,阐述模型的建立和运用过程,利用贝叶斯理论对于规模养殖存在的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进而运用一个决策案例来阐述贝叶斯模型决策的过程。案例的结果表明贝叶斯决策模型可以很好地解决决策风险问题,对于是否需要获取补充信息也做出了明确的判断,同时对于预测情形下的各种方案也做出了风险计算,从而直观地反映决策方案是否符合风险最小,收益最大原则。文中案例是规模养殖业决策风险中的一个问题,类似风险决策问题可以根据决策模型来解决。文章最后对各种风险问题提出决策建议,以期为养殖业的风险决策提供一个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4.
树高的精准测量是森林资源经营和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也是评价立地质量和林木生长状况的重要依据。实验中利用测高器、罗盘仪、经纬仪和全站仪等仪器测定了7个不同树种的树高,阐述了其测量的原理与过程,并构建了树高精准化测量的模型。根据30组不同树种的树高测量数据进行对比和分析,得出树高自动精准测量的结果:全站仪的精度最高,其次是经纬仪和罗盘仪,最后是测高器。采用相同的仪器测量不同树种的树高,其精度也不同。树干笔直、树冠简单的树种精度较高;针叶树种也比阔叶树种精度高。构建的树高测量模型,为实现林业调查的自动化和精准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5.
【目的】明确白毫早和乌牛早茶园卵形短须螨Monolepta hieroglyphica和双斑长跗萤叶甲Brevipalpus obovatus的优势种天敌。【方法】采用平行跳跃法,在茶园随机选取30个样方,调查并记录害虫及天敌物种数和个体数;应用灰色关联度和生态位分析法分析茶园中2种主要害虫卵形短须螨、双斑长跗萤叶甲与11种天敌在数量、时间和空间上的关系。【结果】白毫早茶园卵形短须螨前6位优势种天敌分别是三突花蟹蛛Misumenops tricuspidatus、鳞纹肖蛸Tetragnatha squamata、草间小黑蛛Erigonidium graminicolum、八点球腹蛛Theridion octomaculatum、斜纹猫蛛Clubiona japonicola和粽管巢蛛Oxyopes sertatus,乌牛早茶园分别是鳞纹肖蛸、广大腿小蜂Brachymeria obscurata、三突花蟹蛛、茶色新圆蛛Neoscona theisi、锥腹肖蛸Tetragnatha maxillosa和草间小黑蛛,相同天敌比率为50%。白毫早茶园双斑长跗萤叶甲前6位优势种天敌是八点球腹蛛、草间小黑蛛、鳞纹肖蛸、粽管巢蛛、广大腿小蜂和茶色新圆蛛,乌牛早茶园分别是草间小黑蛛、锥腹肖蛸、鳞纹肖蛸、茶色新圆蛛、广大腿小蜂和粽管巢蛛,相同天敌比率为83.33%。【结论】天敌的累计相同比率随着天敌种类的增加而增加,表明茶树品种对卵形短须螨优势种天敌的影响大于对双斑长跗萤叶甲的。  相似文献   
46.
以太湖流域典型稻麦轮作农田为研究对象开展大田试验,通过设置稻麦季均施磷(PR+W,当前农民施肥习惯)、麦季施磷稻季不施磷(PW)、稻季施磷麦季不施磷(PR)以及稻麦季均不施磷(Pzero,对照)四种施磷处理,提出麦季施磷稻季不施磷(PW)的减磷措施。四年八季作物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PR+W处理相比较,PW处理的作物籽粒和秸秆产量均无显著变化,但却提高磷肥利用率3.54%,同时降低土壤速效磷累积量10.5%~36.7%,减少径流总磷浓度12.0%。据此推算,如果一个稻季不施磷肥,太湖流域1.02×106hm~2水稻土四年可节约P_2O_5约24万t,估算该流域每年可直接节约肥料投入成本3.06亿元。这表明采取麦季施磷稻季不施磷的减磷措施不仅能够保持稳产,而且可节约磷肥(磷矿)资源,降低水环境污染风险,具有农学、环境以及经济效益的三赢潜力。  相似文献   
47.
安徽合肥地区茶园蓟马与其捕食性天敌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灰色系统分析方法和生态位分析法,研究了安徽合肥地区2015年和2016年‘乌牛早’茶园和‘白毫早’茶园的蓟马与其捕食性天敌在数量、时间、空间格局等方面的关联,依据天敌与蓟马关系密切指数之和,评判出蓟马的主要天敌。结果表明‘白毫早’茶园蓟马的主要天敌是八斑球腹蛛(10.890 1)、锥腹肖蛸(9.8740)、鳞纹肖蛸(9.1478)和茶色新圆蛛(8.552 2);‘乌牛早’茶园蓟马两年的前四位主要天敌是八斑球腹蛛(11.347 8)、锥腹肖蛸(9.634 4)、异色瓢虫(9.627 0)和鳞纹肖蛸(9.507 3)。综合分析,2015年和2016年‘乌牛早’茶园和‘白毫早’茶园蓟马前四位天敌中有三种相同,即八斑球腹蛛、锥腹肖蛸和鳞纹肖蛸。两种茶园两年高峰日的蓟马类都是聚集分布格局,其聚集是由蓟马本身原因或环境中的某一因子引起的。该分析方法是评判害虫主要天敌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48.
聚天门冬氨酸钙盐对水稻田面水中三氮动态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利用桶栽试验探究不同浓度水平的聚天门冬氨酸钙盐(PASP-Ca)对水稻田面水中铵态氮(NH_4~+)、硝态氮(NO_3~-)和总氮(TN)浓度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后,田面水中TN、NH_4~+和NO_3~-分别于第1,3,9天达到最大值,随后逐渐降低。NO_3~-/TN多在0.1以下,(NH_4~++NO_3~-)/TN多在0.5以上。因此,可以将NH_4~+和TN作为农田水污染防治的主要监测指标,NO_3~-作为辅助指标。添加一定浓度的PASP—Ca能对田面水中氮素浓度的变化起到缓释作用,其中0.3%浓度水平的PASP—Ca效果相对较好,田面水中NH_4~+和TN的下降速率分别为3.452,4.806mg/(L·d),与单施氮肥(CK)相比,分别降低了11.68%和16.25%;同时,NH_4~+的平均浓度为6.999mg/L,较CK低了3.88%;NO_3~-的平均浓度为0.396mg/L,较CK低了24.83%;TN的平均浓度为20.077mg/L,较CK提升了3.10%。施氮后田面水中TN浓度随时间呈对数递减,而NH_4~+浓度在施氮后3天内随时间呈对数增加,之后随时间呈对数递减趋势。施氮后的9天内是防止稻田田面水中氮素流失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49.
采用室内土壤淋洗柱法,以黄褐土、砂姜黑土和水稻土为供试土壤,研究了异丙隆在土壤中的淋溶迁移行为,探讨了淋溶水量、淋溶水pH值、施药量和添加外源木炭等因素对异丙隆在土壤中淋溶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壤中异丙隆淋出率为黄褐土>砂姜黑土>水稻土;淋溶水量与异丙隆的淋出率呈正相关,且对淋溶后异丙隆在土层中的分布有明显影响;用不同pH值的淋溶水时,异丙隆的淋出率为pH5>pH9>pH7;施加不同药量时,异丙隆的淋出率为10 mg>5 mg>20 mg;异丙隆的淋出率随外源木炭添加量的增大而减小,而异丙隆在土壤柱中的滞留量则随着木炭添加量增大而增大,提示添加外源木炭可明显减少异丙隆在土壤中的淋出率,降低异丙隆在土壤中的淋溶深度.  相似文献   
50.
卞晓庆  徐丽  张庆国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4):185-187,208
根据生态足迹模型,分别计算了合肥市2000—2006年的生态足迹、2002年的生态承载力以及生态安全3项指数,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合肥市人均生态足迹从2000年的1.372452hm^2上升到2006年的2.184914hm^2,呈现不断增加的态势,2002年的生态赤字达到1.814752hm^2,表明合肥市的生产、生活强度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亟需调整。各类土地生态足迹中,耕地的生态足迹最大,其次为化石能源用地,反映出合肥市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生物资源和自然资源的消耗。林地、建筑用地的平均生态足迹虽然总体呈递增趋势,但占总体人均生态足迹的比重相对较小,对人均生态足迹增长贡献率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