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15篇
  免费   113篇
  国内免费   98篇
林业   55篇
农学   162篇
基础科学   66篇
  270篇
综合类   2336篇
农作物   56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523篇
园艺   330篇
植物保护   223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80篇
  2021年   197篇
  2020年   233篇
  2019年   85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78篇
  2016年   127篇
  2015年   112篇
  2014年   237篇
  2013年   173篇
  2012年   254篇
  2011年   284篇
  2010年   267篇
  2009年   313篇
  2008年   249篇
  2007年   248篇
  2006年   213篇
  2005年   185篇
  2004年   152篇
  2003年   138篇
  2002年   146篇
  2001年   72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Web 2.0概念、特征及其技术应用探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介绍了Web2.0概念的产生背景与主流定义,分析了其特征与主要理论基础,最后说明其技术与典型应用.  相似文献   
992.
为研究不同有机肥和化肥配施对宁南旱地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探讨有机无机配施条件下土壤肥力、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内在联系,为建立科学合理的有机无机配施技术体系提供理论依据。试验设置不施肥(CK)、常规施肥+0.6倍腐熟牛粪(CF1)、常规施肥+腐熟牛粪(CF2)、常规施肥+秸秆还田(CFS)4个处理,通过1年田间试验,研究土壤肥力、纤维素二糖水解酶、β-葡萄糖苷酶、正乙酰葡萄糖氨基胺酶和碱性磷酸酶及土壤细菌、真菌多样性、群落结构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培肥处理较不施肥处理能够显著提高土壤养分含量,CF2处理的土壤养分最高。与CK处理相比,CF2处理的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和全氮显著提高了2.22%、112.18%、52.13%和16.45%。与CK相比,CF2处理的土壤β-葡萄糖苷酶、纤维素二糖水解酶、正乙酰葡萄糖氨基胺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提高了107.63%、10.72%、4.40%和39.88%。与CK相比,CF1、CF2和CFS处理均降低了土壤细菌多样性和丰富度,CF1和CF2处理增加了土壤真菌多样性和丰富度。对于微生物群落而言,CF2处理增加了土壤细菌绿弯菌...  相似文献   
993.
为了探索连续多年免耕轮作对土壤养分与微生物的影响,以麦稻水旱轮作免耕试验为对象,采用常规土壤养分测定法、土壤微生物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及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冗余(RDA)分析等方法,对连续多年田间保留农作物残茬免耕及传统耕作土壤的养分、微生物种群、酶活性等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连续13年田间保留农作物秸秆、残茬免耕轮作与传统耕作轮作0~20 cm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丰度在农作物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发生了变化,第一核心种群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性杆菌门(Acidobac-teria)丰度最高,呈增加趋势;第二核心种群的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丰度呈下降趋势;连续多年免耕轮作处理土壤中心土壤脲酶、蔗糖酶、蛋白酶含量分别比传统耕作处理提高了4.9%、22.8%、21.7%;免耕轮作处理的作物在绝大部分生长阶段与土壤酶的关联性优于传统耕作轮作处理。免耕处理Z4与传统耕种处理T4比较,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水解性氮、有效磷含量分别提高了27.7%、20.3%、16.1%、30.8%、19.3%;两种土壤的微生物代谢通路差异主要表现为氨基酸类通路,免耕轮作处理的绝大多数氨基酸类通路在第1时期(小麦拔节期)和第3时期(水稻孕穗期)比传统耕作轮作激活程度强的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在免耕轮作处理中,硝基螺菌属(Nitrospira)、厌氧黏细菌属(Anaromyxobacter)与全钾、速效钾、有机质、全氮、水解性氮含量,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与有效磷含量呈正相关。连续多年田间保留作物残茬、秸秆,为微生物提供了较多的“食物”,以及连续多年免耕轮作措施减少土壤微生物生存环境的破坏是培肥地力的根本原因。而合理轮作免耕土壤中的变形菌门、酸性杆菌门等核心优势细菌种群,以及土壤酶的催化作用优于传统耕作,它们共同促进了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养分转化和循环是提高土壤肥力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994.
探究了施肥量与间作栽培下土壤环境因子对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期为宁南山区马铃薯连作障碍问题解决提供科学理论依据。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常规施肥和减量施肥,副区为马铃薯连作、马铃薯-玉米间作,测定了土壤理化性状与微生物多样性指标。结果表明,间作栽培使土壤全氮含量显著下降了9.21%~13.60%,有机质含量显著升高了7.00%~12.10%、有效磷含量显著升高了19.42%~32.40%,土壤中>0.25 mm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DR0.25)含量显著增加了9.88%~15.54%。测序结果表明,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标(香农指数、辛普森指数)与丰富度指数(Chao1)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可操作分类单元(OTUs)共为63426个,门水平中优势菌门为放线菌门、变形菌门、绿弯菌门以及酸杆菌门。与马铃薯单作相比,间作模式显著提高了酸杆菌门的相对丰度,高肥力水平的土壤环境有助于酸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提高。酸杆菌门相对丰度与有效磷以及DR0.25呈显著正相关,放线菌门相对丰度水平与全氮呈显著正相关,与DR0.25、有效磷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995.
研究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对揭示耕作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及机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综述了保护性耕作对农田土壤微生物特性及参与土壤碳氮循环的微生物功能基因的影响,并详述了土壤微生物的驱动机制;指出了不同耕作处理对微生物影响效果不同,保护性耕作有助于维持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活性,保持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文章还分析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96.
马铃薯疮痂病是由链霉菌(Streptomyces. spp)引起的土传病害,在我国马铃薯产区普遍发生,病原菌的积累造成疮痂病发病程度呈逐年加重,严重影响马铃薯产业发展。本文阐述了马铃薯疮痂病的危害,分析了马铃薯疮痂病抗性资源筛选和分子标记在抗病育种中的重要性,提出了筛选抗病种质资源、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疮痂病经济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997.
朱丹  杨淑婷  张建华 《宁夏农林科技》2020,61(5):58-59,62,前插2-前插3
随着互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针对传统农业物联网存在综合布线难、平台开发和系统维护等工作耗时耗力的问题,搭建了一套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农业云平台,通过GPRS/Internet将采集到的传感器数据和视频监控信息上传至云平台,在平台上完成数据的存储、分析,同时对这些数据和信息实现远程控制,这不仅减少了系统建设成本,也降低了应用开发难度和维护成本。  相似文献   
998.
宁夏灌区光、热、水、土资源丰富,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条件有利于鲜食菜用大豆的生产。本文中,笔者就宁夏灌区鲜食菜用大豆的播前准备、品种选择、适期早播、合理密植、稳磷增钾、精细管理、化学调控、精准施药、适时采收等方面介绍了宁夏灌区鲜食菜用大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以期实现宁夏灌区生态条件下鲜食菜用大豆优质、抗病、高产,从而为发展宁夏鲜食菜用大豆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99.
为规范宁夏中部干旱带压砂地骏枣的生产环节,提高骏枣商品品质,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经过多年的试验研究与生产实践,制定了压砂地骏枣质量技术规程,主要包括技术要求、检验规则、包装、标志、运输、贮藏6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00.
通过对微波消解和传统的湿法消解2种消解方法进行比较,筛选出枸杞中无机元素测定的最佳前处理方法。通过分析标准曲线的线性关系、检出限、定量限及质控样品的重复性、精密度等验证方法的准确性、可靠性,最终建立了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spectrometry,ICP-MS)同时测定枸杞中49种元素的检测方法。结果表明:与传统的湿法消解相比,微波消解法消解的样品精密度更好。本研究所建立的枸杞中多元素的ICP-MS检测方法准确、可靠、灵敏,可为枸杞的质量安全评价和产地溯源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