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15篇
  免费   113篇
  国内免费   98篇
林业   55篇
农学   162篇
基础科学   66篇
  270篇
综合类   2336篇
农作物   56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523篇
园艺   330篇
植物保护   223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80篇
  2021年   197篇
  2020年   233篇
  2019年   85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78篇
  2016年   127篇
  2015年   112篇
  2014年   237篇
  2013年   173篇
  2012年   254篇
  2011年   284篇
  2010年   267篇
  2009年   313篇
  2008年   249篇
  2007年   248篇
  2006年   213篇
  2005年   185篇
  2004年   152篇
  2003年   138篇
  2002年   146篇
  2001年   72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以不同降雨年型苜蓿草田生长季地下滴灌灌溉制度为研究目标,以地下滴灌不同土壤含水量下限控制试验为基础,通过对不同降雨年型苜蓿生长、水分利用及产量指标的系统分析,建立产量-耗水量-水分生产效率的作物-水模型,推求各茬苜蓿最优耗水量,结合典型年降雨在苜蓿生产各茬内的分布特点,提出宁夏引黄灌区苜蓿草田不同降雨年型地下滴灌灌溉制度。结果表明:不同降雨年型下,地下滴灌苜蓿土壤含水量≥50%田间持水率时,各茬株高呈现先升高再下降的2段式变化过程;分枝数随收获茬次的延续逐步下降,茎叶比在丰水年型随灌溉定额增加而升高,在平水年型随收获茬次延续逐步下降;各处理干草产量在不同降雨年型均随收获茬次的延续逐步下降,且土壤含水量下限高于60%田间持水率的各处理间产量差异达不到显著水平;苜蓿草田各茬灌水量通过影响耗水量而影响苜蓿茎叶比、株高和分枝数,进而影响干草产量,并据此建立了苜蓿草田产量-耗水量-水分生产效率间的作物水模型,计算苜蓿草田各茬兼顾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的最优耗水量,结合自然降雨分布特征,提出宁夏引黄灌区不同降雨年型苜蓿草田生长季地下滴灌灌溉制度:枯水年苜蓿地下滴灌灌溉定额为5 000 m~3/hm~2,灌水20次;平水年苜蓿地下滴灌灌溉定额为4 600 m~3/hm~2,灌水19次;丰水年苜蓿地下滴灌灌溉定额为4 132 m~3/hm~2,灌水17次。  相似文献   
82.
本研究针对农机管理实时数据少、农机实时作业监管困难、服务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首先提出专业化远程管理平台设计时应具有五大原则:专业化、标准化、云平台、模块化以及开放性。基于这些原则,本研究设计了基于大田作业智能传感技术、物联网技术、定位技术、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可定制化的通用农机远程智能管理平台。平台分别为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农机合作社、农机手、农户设计并实现了基于WebGIS 的农机信息库及农机位置服务、农机作业实时监测与管理、农田基础信息管理、田间作物基本信息管理、农机调度管理、农机补贴管理、农机作业订单管理等多个实用模块。研究着重分析了在当前的技术背景下,平台部分关键技术的实现方法,包括采用低精度GNSS定位系统前提下的作业面积的计算方法、GNSS定位数据处理过程中的数据问题分析、农机调度算法、作业传感器信息的集成等,并提出了以地块为核心的管理平台建设思路;同时提出农机作业管理平台将逐步从简单作业管理转向大田农机综合管理。本平台对同类型管理平台的研发具有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3.
为探讨枸杞枝条基质发酵中木质纤维素降解响应规律,试验采用正交设计,以枸杞枝条粉和苦豆子茎秆粉质量比4∶1混合为试材,研究了不同发酵因子对枸杞枝条基质发酵中堆体腐熟速率及木质纤维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结束时,翻堆温度上限为60℃、堆体含水率保持在60%、添加油饼氮源及接种粗纤维素降解菌处理条件下枸杞枝条粉堆体的腐解量较多,腐解率较高,加快了枸杞枝条粉的腐解进度;温度、含水率、氮源及外源微生物均对枸杞枝条粉木质纤维素降解有显著或极显著作用,木质纤维素降解难易程度依次为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以半纤维素最易降解,降解率在20%以上,以木质素较难降解,降解率在11%以上;以翻堆温度上限为60℃、堆体含水率为60%、添加油饼氮源及接种粗纤维素降解菌处理条件下腐解率较高,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降解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4.
85.
宁南扬黄灌区最优混合施肥对苜蓿鲜草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三因素最优设计构造试验方案,研究氮肥、磷肥、钾肥不同水平与组合对苜蓿产量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磷肥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氮肥较小,钾肥最小。产量大于850 kg/667m2为优域,在63套方案中,在本试验条件下,苜蓿产量大于850 kg/667m2的农艺措施为:施氮肥5.524~7.805 kg/667m2、磷肥10.86~12.856kg/667m2、钾肥0.583~3.749 kg/667m2。  相似文献   
86.
新垦淡灰钙土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及玉米产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设置在宁夏红寺堡灌区开垦4 a的淡灰钙土上的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对新垦淡灰钙土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施肥处理可以明显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不同处理相比,化肥配合羊粪效果最好,单施羊粪次之,单施化肥最低;与对照相比各施肥处理对玉米的增产效果极显著,各处理作用效果的排序为:氮磷 羊粪>氮磷锌钾>氮磷锌>氮磷>氮>羊粪>不施肥,氮磷 羊粪处理与单施氮肥和单施羊粪之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化肥与有机肥羊粪配合施用既能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又能使玉米产量显著提高,因此是新垦淡灰钙土施肥的最佳选择。土壤微生物量碳与有机碳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全氮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其与土壤肥力关系密切,可作为评价新垦地土壤质量变化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87.
为客观评价叶用枸杞种质资源多样性和筛选综合性状优异种质,初步筛选出综合性状优异的叶用枸杞新品种。以93份叶用枸杞种质8个农艺性状,利用变异系数、模糊数学隶属函数和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变异系数分析显示变异系数范围为5.25%~73.52%,其中变异系数最大的为单株产量, 最小的为叶鲜干比,Shannon多样性指数范围为1.77~5.73,其中Shannon多样性指数最大的为地径,最小的为茎鲜干比;相关性分析显示单株产量与叶面积、叶鲜干比、株高和地茎显著正相关(P ≤0.05),与叶形指数、茎鲜干比和叶/茎显著负相关(P ≤0.05);隶属函数分析显示筛选出综合性状优异的叶用枸杞新品种9份,即Z88、Z76、Z100、Z58、Z32、Z54、Z57、Z85和Z69;聚类分析将种质分为五类,第Ⅰ类材料的特征为单株产量最高,株高、地径和叶面积等较大,包含品系Z88和Z76等,第Ⅱ类材料特征为地径最大,株高、叶形指数和叶面积等较大,包含品系Z58和Z32等,第Ⅲ类材料特征为叶面积最大,株高、叶鲜干比等较大,包含品系Z57和Z85等,第Ⅳ类材料特征为叶鲜干比最大,叶形指数和单株产量等较大,第Ⅴ类材料特征为叶/茎最大,叶形指数、茎鲜干比和株高等较大。93份通过杂交获得的叶用枸杞种质资源较为丰富,单株产量、地径、叶面积、叶鲜干比和叶/茎性状是作为评价叶用枸杞种质的重要农艺性状指标,模糊数学隶属函数和聚类分析方法能够准确、可靠地综合评价叶用枸杞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88.
西北地区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西北地区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的种类和生物学特性,分别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和土壤混悬液分离法从宁夏、陕西和甘肃3个省区采集的29份疮痂病发病薯块和8份发病地块土壤中进行病原菌分离,并利用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发病薯块和发病土壤中共分离到50株链霉菌Streptomyces spp.,通过回接法验证获得6株马铃薯疮痂病致病菌株。6株致病菌株的培养特性和形态特征差别较大;其中菌株G4-1、G9和SYN13不能以果糖和木糖为单一碳源,菌株SYNT3不能以棉子糖为单一碳源;除菌株NLG4-1外,其余5株菌株均能在络氨酸琼脂培养基上产生黑色素。经16S rDNA序列分析,菌株G4-1、G9与疮痂病链霉菌S. scabiei的相似率分别达99.47%和99.34%,菌株NLG4-1、SYNT3与S. enissocaesilis的相似率分别达97.90%和98.18%,菌株GBH2与加利利链霉菌S. galilaeus的相似率达99.93%,菌株SYN13与S. turgidiscabies的相似率达97.56%,表明西北地区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至少存在4个种。  相似文献   
89.
阐明斑块尺度上物种共存格局,对于深入认识荒漠草原破碎化草地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按斑块的土壤生境退化程度,选取短花针茅荒漠草原3类典型群落斑块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不同斑块的物种构成、多样性及物种间的共存关系格局。结果表明:① 斑块A属单优种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群落;斑块B为短花针茅+草木樨状黄耆(Astragalus melilotoides)群落;斑块C为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老瓜头(Cynanchum komarovii)+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群落。② 群落结构中斑块A和斑块B多样性相近,均高于无短花针茅生长的斑块C。③ 基于零模型的分析结果显示,物种共存格局的复杂性和强度为:斑块A>斑块B>斑块C,且下降趋势明显,斑块A存在的16组显著物种对中有4组为显著竞争关系,而斑块C中的物种对减少到7组,且仅存在猪毛蒿与苦豆子组显著竞争物种对。结论:表明未沙化的土壤生境斑块是荒漠草原破碎化草地生物多样性维持的一个重要前提,土壤生境的退化显著降低了斑块内部群落组织的复杂性和物种间相互作用的强度,不利于群落的自我维持。  相似文献   
90.
2020年,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宁夏农林科学院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十次、十一次、十二次全会和自治区"两会"、农村工作会议部署,总结2020年及"十三五"工作,安排部署"十四五"及2021年重点任务,动员全院上下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