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1篇
  免费   152篇
  国内免费   798篇
林业   24篇
农学   411篇
基础科学   29篇
  223篇
综合类   878篇
农作物   640篇
畜牧兽医   62篇
园艺   21篇
植物保护   223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100篇
  2017年   69篇
  2016年   98篇
  2015年   93篇
  2014年   124篇
  2013年   106篇
  2012年   171篇
  2011年   148篇
  2010年   131篇
  2009年   106篇
  2008年   178篇
  2007年   123篇
  2006年   131篇
  2005年   222篇
  2004年   97篇
  2003年   84篇
  2002年   90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2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为了解节节麦(Aegilops tauschii Coss.)不同生育期叶片表皮蜡质组成及晶体形态的变化,对节节麦叶片蜡质进行提取,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仪和气相色谱-火焰离子化检测仪(GC-FID)对蜡质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并采用扫描电镜(SEM)对叶片表面蜡质晶体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节节麦叶表皮蜡质经GC-MS分析,共鉴定出化合物21种,主要以初级醇为主(苗期、抽穗期和灌浆期相对含量分别为85%、84%和70%),并含有少量的烷烃、醛、酮和脂肪酸;随着节节麦的生长发育,蜡质总量不断积累,烷烃含量极显著地升高,其中以C29烷烃的增加最明显,而初级醇含量显著降低,其中C26醇的相对含量降低最明显(苗期、抽穗期和灌浆期相对含量分别为80%、76%和63%),其他各类化合物组分变化不大。经扫描电镜观察,节节麦叶片近轴和远轴面的蜡质晶体形态无明显差别,苗期均为片状,抽穗期大部分仍以片状形态存在,并且蜡质晶体的密集程度比苗期稀疏,灌浆期蜡质晶体的密集程度变得更加稀疏。这些变化可能与抽穗期、灌浆期烷烃含量的增加和初级醇含量的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62.
李红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0):4686-4687
从工作实际经验出发,对充分发挥农业高校实验技术人员在培养创新型农业人才中的作用进行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63.
西农棉35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选育的高产稳产棉花新品种,2009年通过陕西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抗枯、黄萎病,丰产潜力大,适应性广,在黄河流域棉区具有较强的产业竞争优势以及良好的生产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4.
农林院校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高等教育就业制度的改革,农林院校大学生就业难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严峻的就业形势迫切需要农林院校必须转变就业工作思路,实施全程化就业指导,使就业指导与高校的人才培养、招生就业、日常管理实现良性互动,切实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为毕业生充分就业和满意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5.
论述了20年来DPC化控在陕西棉田大面积应用和发展情况,据不完全统计:自1983—2001年DPC化控普及率由65%提高到90%以上,累计推广面积达112.7万hm2,平均增产12.1%。增产皮棉81626t,产值达8.16亿元,产投比达1:25~40。根据研究结果:指出DPC化控与CK相比,不论化控几次均能增产,以3次DPC化控为最好。第一次在棉花7~8叶期,7.5~12g/hm2;第二次在15~16叶期,22.5~37.5g/hm2;第三次在棉花打顶后10d,45~75g/hm2。通过DPC化控可塑造棉花理想株型,使株高由100cm左右降低到85cm左右,密度由4000株/hm2增加到9~9.7万株/hm2,提高棉株内围成铃率达9.1%,达到:促早熟、优质、高产的目的。并提出棉田DPC化控必须与传统栽培技术相结合在高产栽培体系的重要作用,推动了当地棉花高产栽培措施革新,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6.
王百姓 《中国种业》2005,(10):26-28
陇东地区是小杂粮生产的典型区域之一,不但生产历史悠久,栽培面积广,而且种类繁多,品质优良,栽培面积较大的有荞麦、糜子、谷子、高粱、燕麦、绿豆、黑豆、小豆、豌豆、蚕豆、豇豆、普通菜豆、小扁豆、鹰嘴豆、薯类等.这些种类在该区15个县(区)都有种植,其中荞麦、糜子、燕麦、绿豆、黑豆、小豆、豌豆、蚕豆、豇豆主要分布于北部较干旱的山区,谷子、普通菜豆、小扁豆、鹰嘴豆、高粱等主要分布于中南部川塬区.  相似文献   
67.
小麦品质性状分子标记多重PCR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1B/1R易位、籽粒硬度、直链淀粉含量和穗发芽抗性等性状与加工品质密切相关,建立相关性状的多重PCR体系在小麦品质分子育种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现有品质性状基因的分子标记,建立了适合不同品质类型品种评价和分子聚合育种的3个多重PCR体系,并用已知基因的品种(系)进行验证。多重PCR体系Ⅰ包括ω-secalin(1B/1R)、Vp1B3和Pinb-D1b基因的分子标记检测,可用于一般的品质检测;体系Ⅱ包括ω-secalin、Ax2*、Bx17和Dx5 基因的检测,可望用于强筋小麦品种的选育;体系Ⅲ包括Wx-A1、Wx-B1和Wx-D1位点的检测,可用于淀粉品质或糯小麦的选育。每个体系内的引物之间不存在相互抑制作用和错配,检测品种(系)的结果可靠、重复性好,成本低。3个多重PCR体系用于小麦品质育种的亲本评价和杂交后代优质基因的聚合,将会提高优质专用小麦品种评价和选育的效率。  相似文献   
68.
旱地谷子集水保水技术的生理生态效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将地膜覆盖与保水剂两种集水保水技术集成应用,观测了抽穗期不同处理谷子光合作用日变化,分析了不同集水保水技术对产量和水分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光合速率日变化存在“午休现象”,两种覆膜方式结合使用保水剂的处理使这种趋势有所减轻;蒸腾速率日变化为“单峰曲线”,气孔导度以上午8:00最高。地膜覆盖与保水剂处理表现出一定的增产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效果,平膜方式与垄沟方式分别较露地栽培增产78.98%、60.12%,保水剂使用较不使用平均增产7.66%,季末垄膜沟植有较好的水分效应,收获后2 m土层贮水量平均较对照增加59.9 mm。  相似文献   
69.
中国北方旱区农田水分生产潜力增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旱区范围扩大、旱情加剧的干旱趋势,以及水分生产潜力是变量而非常量的认识,提出“借助科学技术进步,强化对农田作物以水肥为主体的生活因素的调控力度,增进水分生产潜力,奠定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的见解。进而提出现阶段中国北方旱区农田水分生产潜力增进的技术途径,着重强调多种途径增进水分生产潜力对中国北方旱区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作用。  相似文献   
70.
田间试验的空间变异性及其统计控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胡希远 《作物学报》2007,33(4):620-624
利用空间相关模型和传统方差分析模型对小麦和玉米3个田间试验产量数据进行了拟合与分析。结果表明,3个试验都显著存在空间变异,空间变异方差占据剩余变异方差的83.5%~0.4%;相对于传统随机完全区组分析法,空间相关模型法效应比较的标准误平均降低18.4%~14.2%,分析相对效率平均为1.50~1.36,因而比区组控制空间变异更有效;不同空间相关模型分析的结果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建议利用空间相关模型分析田间试验,并利用Akaike信息准则(AIC)进行最佳空间相关模型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