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3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29篇
林业   185篇
农学   43篇
基础科学   7篇
  168篇
综合类   410篇
农作物   12篇
畜牧兽医   220篇
园艺   35篇
植物保护   107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83篇
  2021年   75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71篇
  2018年   73篇
  2017年   70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91.
用不同浓度混合盐(NaCl+NaHCO_3)、NaCl分别处理黑果枸杞种子,研究不同盐分对黑果枸杞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相对盐害率、复萌率和黑果枸杞幼苗鲜重、干重、含水量、根长、茎长及根茎比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对照)相比,随着混合盐(NaCl+NaHCO_3)浓度的增加,黑果枸杞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均为下降趋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及幼苗根长、芽长、根茎比、鲜重、干重、含水量、复萌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相对盐害率呈上升趋势。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黑果枸杞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及幼苗根长、根茎比、干重、含水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茎长、鲜重呈下降趋势,相对盐害率、复萌率呈上升趋势。黑果枸杞种子对混合盐(NaCl+NaHCO_3)和NaCl具有不同的耐受性,通过比较发现黑果枸杞种子对NaCl耐受性较强。黑果枸杞幼苗在混合盐(NaCl+NaHCO_3)处理下生长情况好于NaCl处理,说明黑果枸杞幼苗更适应在混合盐(NaCl+NaHCO_3)环境中生长。  相似文献   
992.
高校作为育人树人、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也成为学校建设的重点。在对兰州理工大学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景观环境充分解读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设计原则,将校园文化与景观元素有机融合,对兰州理工大学西校区图书馆北侧绿地进行规划设计,形成了“一心、四轴、六区、八景”的景观整体布局,为师生提供一个交流、休憩、学习、工作的综合场所,建设成为与校园文化特色相融合的生态景观。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为探究高寒湿地土壤碳氮组分对气候变暖和氮沉降的响应特征。[方法] 以尕海湿地沼泽草甸为研究对象,采用开顶箱增温(OTC)和外源氮素(NH4NO3)添加模拟未来气候变暖及氮沉降试验,分别设置对照(CK)、增温(W)、施氮(N)和增温施氮(WN)4种处理。在试验进行1.5年后对土壤碳氮组分含量进行测定。[结果] (1)开顶箱增温装置提高0—20 cm土层平均温度1.126℃,显著降低0—1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SMC)、pH、全氮(TN)、微生物量氮(MBN)、铵态氮(NH4+—N)、有机碳(SOC)和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提高硝态氮(NO3-—N)含量。(2)施氮显著降低NH4+—N、SOC和10—20 cm土层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及DOC含量,增加土壤TN、MBN和NO3-—N含量。(3)增温施氮显著增加土壤SMC、TN、NO3-—N和MBC含量,降低MBN、NH4+—N和DOC含量。(4)相关分析显示,土壤水分与各理化因子均存在正相关性,土壤碳氮组分间均呈正相关性。[结论] 模拟增温施氮缓解尕海湿地植物生长的温度和氮的限制,促进TN的积累,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影响较大,导致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分布特征发生转换。  相似文献   
994.
为解决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土壤贫瘠、氮肥固持率低及化肥不合理施用问题,以陇中春小麦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了不同耕作[传统翻耕(CT)和免耕(NT)]和施肥方式[不施氮肥(CK)、单施化学氮肥(N)、单施有机肥(M)和氮肥有机肥配施(NM)]下春小麦氮素积累量、氮素利用效率和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差异。结果表明,NT-NM处理对各生育时期春小麦氮素积累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使春小麦氮素偏生产力、氮素回收率、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和氮素收获指数较CT-N处理分别提高了42.93%、20.13%、83.83%和2.55%;土壤硝态氮残留量表现为NM处理低于N和M处理、免耕处理低于翻耕处理,NT-NM处理下的0~10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残留较CT-N处理减少52.56 kg·hm-2;NT-NM处理优化了春小麦产量构成,提高了产量和生物量,其中产量达到了3 258.26 kg·hm-2,比CT-N处理显著增加56.21%,有效穗数和千粒重提高是其增产的主要原因。因此,免耕结合氮肥与有机肥配施可实现春小麦增产和氮素高效利用,同时降低氮素残留对农田生态系统的潜在危害,是黄...  相似文献   
995.
青土湖退耕地植被群落特征与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不同年限退/弃耕地(退耕1a、2a、4a、8a、13a、20a、30a、40a和CK)为研究对象,采用时空替代法,分析了不同年限退/弃耕地植被群落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1)石羊河下游青土湖退/弃耕地40 a的植被恢复过程中,9个样方共出现15科29属43种植物,退/弃耕地物种构成表现为:多数种属...  相似文献   
996.
建立数量化指标体系,根据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理论,计算各指标在综合评价体系中的相对权重值,利用各指标变量值和相对权重值,计算综合评价值,对经济林建设效果进行合理评价。从综合评价值可以看出:甘肃省12个地区中庆阳地区、陇南地区和张掖地区建设效果较好;40个基地县中,康县、两当县、合水县、泾川县、正宁县的综合价值明显较高。  相似文献   
997.
以甘肃省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对象,采用样地调查的方法研究了游憩对莲花山植被的影响.研究表明,游憩活动对植被的冲击程度依次为:紫霄宫>保护区管理局>唐坊滩--沙河滩>莲花宝殿.在这4个调查节点中,紫霄宫与其它3个节点存在较大差异.调查发现,游憩对甘肃省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部分景点和地段的植被造成冲击,但对保护区整体生态环境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98.
干旱荒漠区封育沙地土壤水分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干旱荒漠区封育沙地为研究对象,对封育沙地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水分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封育年限的增长,沙地60 cm以下各层的土壤含水量逐渐减少,土壤含水量由25.62~29.84 g.k-g 1减小到18.02~22.82 g.k-g 1,变异系数在37.17%~59.18%;在不同植被类型下,沙地地上部分的生物量越大,土壤含水量则越小,土壤含水量变化在8.53~44.39 g.k-g 1。披针叶黄花草地的土壤含水量(20.82 g.k-g 1)>沙蒿半灌木林地的土壤含水量(17.06 g.k-g 1)>柠条灌木林地的土壤含水量(12.52 g.k-g 1);从恢复方式看,自然恢复植被区的土壤水分含量(20.45~26.52 g.k-g 1)相对较高,而人工植被区的土壤水分含量(8.69~14.14 g.kg-1)相对较低,自然+人工恢复植被区土壤水分含量(13.62~26.93g.k-g 1)介于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999.
以制干辣椒品种美国红为试验材料,在石羊河下游干旱绿洲大田条件下,设置3个调亏处理(轻度、中度、重度调亏)和正常灌水,研究结果盛期叶片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规律,为辣椒水分管理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在正常灌水、轻度调亏条件下,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日变化分别呈双峰和单峰曲线,在中度和重度调亏下均呈单峰曲线。调亏灌溉使叶片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显著降低,随着调亏程度的增加,光合下降过程中非气孔限制因素作用的时间提前和延长,叶片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降低。轻度调亏对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和PSⅡ荧光参数的影响不显著;中度调亏下,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类胡萝卜素含量下降不明显,PSⅡ潜在活性和量子产额显著降低,PSⅡ反应中心的光化学活性受到了明显抑制,最大光化学效率和电子传递速率无明显变化,非光化学猝灭系数显著升高,热耗散对光合机构起到了重要的保护作用;重度调亏对光合色素含量、气体交换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均达显著水平,PSⅡ系统受到明显损伤。该时期轻度调亏对辣椒叶片PSⅡ系统影响不显著,在降低光合速率的同时,更大幅度地降低了蒸腾速率,提高了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可以实现节水增效。  相似文献   
1000.
青海云杉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Objective] The experiment aimed to determine the optimum ISSR-PCR reaction system of Picea crassifolia kom. [Method] Picea crassifolia kom. was used as material to select and optimiz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SSR-PCR such as Mg2+, dNTPs, Taq DNA polymerase, template DNA, primers, annealing temperature. [Result] The optimum ISSR-PCR reaction system in 20 μl reaction system was consisted of 1 μl 10×buffer, 1.5 mmol/L Mg2+, 0.2 mmol/L dNTPs, 1.0 U Taq DNA polymerase, 40 ng template DNA, 0.6 μmol/L primers. According to gradient test of annealing temperature in optimum ISSR-PCR reaction system of Picea crassifolia kom, it was found that the optimum annealing temperature of UBC 818 was 54.2 ℃ and the annealing temperature was different for different primers.[Conclusion]The construction of ISSR-PCR reaction system provided technical basis for classification of germplasm resources, construction of genetic map, gene mapping of Picea crassifolia kom. through using ISSR technolog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