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2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75篇
林业   2篇
农学   53篇
基础科学   1篇
  17篇
综合类   480篇
农作物   111篇
畜牧兽医   14篇
园艺   115篇
植物保护   35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129篇
  2008年   94篇
  2007年   97篇
  2006年   92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采用有机溶剂萃取、温室盆栽试验以及离体叶组织病理学染色技术,测定拮抗细菌C27发酵液不同组分对小麦白粉病菌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桔抗细菌C27产生的拮抗物质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达69.89%.对小麦白粉病菌的孢子萌发、附着胞的形成及吸器原体的形成均无抑制作用,但可明显提高附着胞的畸形率.抑制指状吸器的发育,降低入侵率.分析认为拮抗细菌C27严生的拈抗物质在降低小麦白粉痛的初始菌源数量和控制小麦白粉病的流行危害中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2.
对生物农药蜡蚧轮枝菌VL17菌株进行了急性经口、经皮毒性试验,眼刺激试验和致敏(皮肤变态反应)试验.结果表明,蜡蚧轮枝菌VL17对雄、雌性大鼠急性经口LD50>5000mg·kg-1;对雄、雌性大鼠急性经皮LD50(4 h)>2 500 mg·kg-1;对试验兔急性眼刺激的平均指数为0;对大鼠致敏(皮肤变态反应)试验致敏率为0.表明蜡蚧轮枝菌VL17是一种低毒,对兔眼无刺激性,对皮肤无致敏性的安全的生物农药.  相似文献   
133.
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的4种林型植被下,采用"之"形路线及土壤剖面取样法,多点采集土壤样品242份,按照常规分离和鉴定方法,初步分离鉴定出真菌45个属、82个种,其中接合菌11种,子囊菌8种,无性型真菌63种.  相似文献   
134.
人参锈腐病拮抗细菌BS015最适发酵条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试验方法对人参锈腐病拮抗细菌BS015摇床发酵条件和培养基配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适发酵条件为装液量20%,接菌量5%,pH7,温度28~30℃;发酵最适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18 g/L、L-谷氨酸钠12 g/L、牛肉浸膏5 g/L、磷酸氢二钾4 g/L、硫酸镁1 mg/L、氯化钠3 g/L、硫酸锰5 mg/L。  相似文献   
135.
一株苦参内生真菌的抑菌特性及活性成分的结构鉴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分离药用植物苦参内生真菌,明确其抑菌特性,确定内生真菌BS001发酵产生抗菌物质的种类及结构。【方法】采用常规的组织分离法对内生真菌进行分离,平板菌块法测定抑菌特性,捷克八层析试验确定其极性,柱层析及冷冻干燥的方法对其分离纯化,并利用TLC生物自显影进行跟踪,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其纯度,1H-NMR、13C-NMR以及液相色谱-质谱(LC-MS)等方法对其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苦参种子中分离出1株内生真菌菌株,编号为BS001。该菌株对辣椒疫霉病菌、番茄炭疽病菌、油菜菌核病菌、苹果斑点落叶病菌等病原菌具有抑制效果,其中对番茄炭疽病菌的抑菌直径达2.734 cm。其发酵液经进一步分离纯化后,用波谱学技术对其抑菌活性成分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其结构为6,7-(2′E)dibutenyl-5,8-dihydroxy-(Z)-cyclooct- 2-ene-1,4-dione。【结论】苦参中存在1株对多种病原菌具有抑制作用的内生真菌,经鉴定为土曲霉(Aspergillus terreu)。在该菌株发酵液中得到一种新抗菌活性物质,可用于生物药物及生物农药的开发。  相似文献   
136.
为了探明有效的基因组DNA提取方法和PCR反应体系,从而得到符合分子生物学实验要求的基因组DNA模板的数量和质量,以单头松毛虫赤眼蜂为材料,应用CTAB法、SDS法和Chelex法进行基因组DNA提取效果的比较,并将核酸助沉剂用于赤眼蜂DNA的提取中,然后将提取的基因组DNA采用L16(45)正交设计试验,对影响赤眼蜂基因组DNA PCR反应体系的5因素(Mg2+浓度、dNTPs浓度、引物浓度、DNA模板、Taq聚合酶)4水平进行筛选。结果表明:CTAB法优于SDS法和Chelex法,且核酸助沉剂的加入明显增强了模板DNA提取效果。同时确立的ITS2的PCR优化反应体系为:总体积为25mL,Mg2+浓度为1.50mM,dNTPs浓度为0.25mM,引物浓度为0.30μM,DNA模板取2.00μL,Taq聚合酶量为2.00U。  相似文献   
137.
2010年9月至2010年10月,从辽宁省7个玉米主要产区采集土壤样品70份.通过不同分离方法,获得132个菌株,菌种保存于沈阳农业大学真菌实验室( HMSYAU).经纯化培养鉴定出17个属,包括已定种19个,未定种3个.鉴定结果表明:扩展青霉(Penicillium expansum)分离频率最高,为28.0%,其次分别为金孢属(Chrysosporium sp.)12.1%、微黄青霉(Penicillium minioluteum)10.6%;短毛毛壳(Chaetomium brevipilium)、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绿僵菌(Metarrhizium anisopliae)和苏拉耳分枝绿霉(Ramichloridium schulzeri)分离频率最低,为0.8%.从地区分布看,辽中、东陵、大洼、开原地区的玉米根际土壤中菌落数量分布较多,以辽中县分布最多,为8.3×104cuf·g-1土;而庄河地区菌落数量分布最少,为1.6×104cuf·g-1土;开原市和大洼县分离获得的真菌种类最多,均为12种,并且均以扩展青霉为优势种群;大石桥地区分离获得的真菌种类最少,为4种,并且仍以扩展青霉为最多.  相似文献   
138.
辽宁玉米大斑病流行监测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玉米大斑病为调查对象,对辽宁省5个玉米主栽地区进行了系统监测.结果表明,2009年辽宁玉米大斑病发生流行严重.针对玉米大斑病发生流行特点,结合病害调查情况,分析了严重流行的原因,并初步提出了未来几年的玉米大斑病发生流行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9.
沈阳几个主栽玉米品种的二代玉米螟抗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自然感虫条件下,对沈阳地区广泛种植的几个玉米品种进行田间抗螟性调查.结果显示,东单80的雌穗被害率最高,达54%,单玉99和单玉39的雌穗被害率在30%以下,其余品种的雌德被害率在30%~49%;东单80茎秆蛀孔数最高,为0.93个/株,单玉99茎秆蛀孔数最低,为0.34个/株;百株残虫量最高的是单玉86,为88头,最低是单玉99,仅有4头.由此可知,不同玉米品种间抗螟性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40.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分子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索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的分子检测技术,为快速、准确鉴定和检测提供技术和方法。根据丁香假单胞杆菌黄瓜角斑病致病型病菌与其他黄瓜病原菌核糖体基因转录间隔区 (16S-23S Ribosomal DNA Intergenic Spacer,ITS)序列间的差异,设计特异性引物PLf1/PLr2 (PLf1: 5'-ATA AGG GTG AGG TCG GCA GTT-3',PLr2: 5'-CTC GTC TTT CAT CGC CTT TG-3')。引物PLf1/PLr2可从丁香假单胞杆菌黄瓜角斑病致病型病菌中增出一条473 bp的条带,将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和其他菌种分开。建立的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分子检测的方法可用于该病害的快速分子检测,可直接对黄瓜叶片汁液进行病原菌检测,并且可在接种后病症发生前72 h内检测到病原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