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1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74篇
林业   2篇
农学   53篇
基础科学   1篇
  17篇
综合类   480篇
农作物   111篇
畜牧兽医   14篇
园艺   115篇
植物保护   35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129篇
  2008年   94篇
  2007年   97篇
  2006年   92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黄瓜褐斑病防治药剂的离体活性筛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离体条件下针对黄瓜褐斑病菌对19种杀菌剂进行了活性筛选。结果表明,不同杀菌剂对褐斑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抑制作用不同。对褐斑病菌菌丝生长具有强烈抑制作用的杀菌剂为苯醚甲环唑、咪鲜胺、代森锰锌及嘧霉胺,其EC50分别4.21、4.67、5.59 μg/mL及4.11 μg/mL。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及防治卵菌病害的药剂对褐斑病菌菌丝生长几乎没有影响。烯肟菌酯、福美双、代森锰锌、烯酰吗啉、百菌清和多菌灵对褐斑病菌孢子萌发具有强烈抑制作用,其EC50分别为3.34、6.62、0.28、3.54、0.53 μg/mL及0.26 μg/mL。50 μg/mL的嘧霉胺虽对孢子萌发抑制作用较小,但10 μg/mL时即可导致萌发的芽管出现明显卷曲、畸形。  相似文献   
102.
不同原料生物炭对铵态氮的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为探讨不同原料生物炭对铵态氮吸附量及吸附机制,以花生壳、玉米秆、杨木屑和竹屑为原料,在500℃下充N_2保护热解制备生物炭,通过电镜扫面图(SEM)与傅立叶红外光谱图(FTIR)表征NH_4~+-N在生物炭表面的吸附特征,结合批量平衡吸附试验,对比研究不同原料生物炭对NH_4~+-N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吸附后生物炭表面附着颗粒或粉末物质,孔隙被填充,表面变得较为平坦。四种生物炭表面分布的-OH、-C=O、-C-O,以及花生壳生物炭与玉米秆生物炭表面的-CH_3、-CH_2、-O-参与了吸附;Langmuir方程可以较好地拟合四种生物炭对NH_4~+-N的等温吸附;吸附均在50 min内达到平衡,伪二级动力学方程均可以较好地描述生物炭对NH_4~+-N的动力学吸附过程;在溶液pH=7.00条件下,初始浓度为800 mg·L~(-1)的体系中,四种生物炭对NH_4~+-N的最大吸附量为9.5~15 mg·g~(-1),吸附能力大小为花生壳生物炭玉米秆生物炭竹屑生物炭杨木屑生物炭。研究表明,生物炭表面含氧官能团对吸附NH_4~+-N起到决定性作用,吸附为单分子层吸附,且由快速反应所控制,四种生物炭中吸附性最好的是花生壳生物炭。  相似文献   
103.
为探讨花生壳生物炭用于农田土壤改良的效果,采用盆栽试验,结合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施用不同剂量(0、0.5%、1%、2%、4%)花生壳生物炭对红壤和潮土的理化性质及温室气体排放变化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对潮土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较大,且两种土壤表现出不同的排放特征。总体上,潮土N_2O累积排放量显著高于红壤,与单施氮肥处理相比,随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加,潮土N_2O累积排放量显著降低,降幅达6.5%~26.6%;红壤N_2O累积排放量则随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与单施氮肥处理相比,红壤N_2O累积排放量增幅为14.7%~54.3%。与对照相比,施用生物炭显著增加潮土CO_2排放,其累积排放量增幅最大为25.9%;而对红壤CO_2累积排放量则没有显著影响。此外,在施用不同剂量生物炭处理下,两种土壤CH_4排放无规律性变化,CH_4排放累积量总体在0左右。与空白对照和单施氮肥处理相比,随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加,两种土壤的固碳量显著增加,潮土增加了57.1%~78.7%,红壤增加了11.2%~59.9%;同时随生物炭的施用,潮土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显著提高68.0%~76.8%,而生物炭添加量对红壤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无显著影响。分析认为,对潮土施用生物炭通过改变土壤容重、有机碳、无机氮等养分含量,显著提高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抑制供试作物生长,增强其净综合温室效应;而对红壤添加生物炭则可促进作物生长,其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无显著增加,提升土壤固碳量,具有较好的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104.
为明确辽宁省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Linnaeus)的发生规律,于2014—2016年连续3年对辽宁省彰武县哈尔套镇10个村59个不同梨园采用三角屋胶粘式诱捕器进行了雄成虫数量消长动态的监测,并对幼虫蛀果率、老熟幼虫数量及化蛹行径、蛹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辽宁省彰武县,从4月下旬至9月下旬,苹果蠹蛾成虫共有2次发生高峰:第1次为5月下旬,第2次为7月中下旬;苹果蠹蛾在2016年全年内有3次明显的蛀果高峰期:第1次为6月下旬至7月上旬,第2次为8月上旬,第3次为8月下旬。老熟幼虫更趋向于脱果后直接掉落到地上再从地上沿着树干往上爬并在老翘皮下寻找合适位置化蛹;苹果蠹蛾经人工饲养的蛹期为9.95 d。研究表明,苹果蠹蛾在辽宁省彰武县1年发生2代,第1代从5月中旬到9月下旬,越冬代从7月中旬到翌年6月下旬。  相似文献   
105.
为明确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菌肥在防治黄瓜枯萎病的同时对连作黄瓜根际土壤微生物种群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RT-qPCR)和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PLFA)分析方法分别测定了棘孢木霉菌肥对连作4年的黄瓜根际棘孢木霉菌和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 DNA拷贝数变化和黄瓜根际微生物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棘孢木霉菌肥对黄瓜幼苗期和速长期黄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0.24%和76.81%,均与药剂对照的防效差异不显著。棘孢木霉菌的DNA拷贝数出现2个高峰期,即黄瓜苗期和盛果期,其DNA拷贝数分别为235 000.00 ng/μL和80 500.00 ng/μL。黄瓜速长期、盛果期、生长末期的尖孢镰孢菌DNA拷贝数分别为15.41、54.87和18.36 ng/μL,且显著低于同一时期药剂对照和清水对照。黄瓜幼苗期、速长期、开花期和盛果期根际土壤微生物丰度分别为2.24、1.98、2.52和2.12,均高于药剂对照。由此可见,棘孢木霉菌肥在防治黄瓜枯萎病的同时,还可以改善黄瓜连作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  相似文献   
106.
为了明确东北不同稻田野慈姑(Sagittaria trifolia L.)对除草剂苄嘧磺隆的抗性水平,通过整株剂量反应和离体靶标酶活性差异测定了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11个野慈姑种群的抗性水平。结果表明,供试11个种群整株剂量测定结果均对苄嘧磺隆产生了高水平抗性,且2015—2016年供试种群的抗性水平未产生显著变化。其中,沈阳种群的抗性水平最高,2015年抗性指数为155.96,2016年抗性指数达161.54;离体ALS酶活性测定结果显示,舒兰种群和哈尔滨种群抗性指数(2015年分别为1.67和1.10,2016年分别为1.66和1.12)与敏感种群无显著差异,其他9个种群其抗性趋势与整株剂量反应结果相一致。数据还表明,ALS酶活性降低可能是使沈阳种群、榆树种群、绥化种群等9个野慈姑抗性种群产生抗药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7.
芽孢杆菌Sneb709控制番茄根结线虫病及其促生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鞭毛形态观察和16S r DNA序列分析,对本实验室前期研究中筛选出的1株对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有拮抗作用的菌株Sneb709进行了鉴定,并测定了其发酵液对番茄根结线虫病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菌株Sneb709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其发酵液对南方根结线虫2龄幼虫有致死作用,24 h后致死率为91.67%,对其卵孵化的相对抑制率为87.50%。盆栽和温室大棚试验结果表明,解淀粉芽孢杆菌Sneb709发酵液能显著提高番茄植株的株高和根长,降低根结指数、根鲜重和干重,增加果实的数量和重量。  相似文献   
108.
在室内人工设置条件下,采用平板培养方法研究了辣椒菌核病病菌子囊盘的发育历程,探讨了菌核大小、营养条件、温度、光照等因素对子囊盘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辣椒菌核病病菌子囊盘的发育历期可分为针状期、膨大期、漏斗期和平盘期,持续时间1~30 d。菌核的大小是影响子囊盘直径和发育历期的内在关键因素。前期4℃低温处理可显著提高菌核萌发率。菌核在15~25℃范围内均可萌发产生子囊盘,最佳温度为20℃。菌核必须在光照下才可萌发形成子囊盘,但长期光照亦会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营养物质和紫外光照射无法有效促进菌核萌发形成子囊盘。  相似文献   
109.
新型农药氟吡菌酰胺对番茄根结线虫的田间防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测试新型杀线虫剂41.7%氟吡菌酰胺悬浮剂对番茄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效果,以1.8%阿维菌素乳油和10%噻唑膦颗粒剂为对照药剂,进行了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41.7%氟吡菌酰胺悬浮剂138倍液(灌根)、1.8%阿维菌素乳油1000倍液(灌根)、10%噻唑膦颗粒剂22.5 kg/hm~2(拌土)处理的防效分别为76.0%、44.0%、52.0%。氟吡菌酰胺对于番茄根结线虫的控制效果显著高于对照药剂。氟吡菌酰胺能够抑制番茄根部根结的形成,控制土壤中根结线虫2龄幼虫数量,促进植株生长,增产率达到133.2%。  相似文献   
110.
由疮痂病菌(Elsinoë arachidis) 引起的花生疮痂病,近年来在辽宁省大面积发生,严重制约花生产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对花生疮痂病菌生物学特性开展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花生疮痂病菌在PSA上菌落褶皱、隆起,生长缓慢,在最适培养基PSA上培养30d菌落直径仅为28.1mm,最适碳氮源分别为半乳糖和酵母浸粉,最适温度25℃,pH4~6时菌丝长势良好,黑暗有利于该菌的生长,菌丝致死温度为48℃;分生孢子萌发最适pH值为5,最适温度为25℃,最适碳源为1%葡萄糖,最适氮源为1%丙氨酸和1%甘氨酸,光照对分生孢子萌发差异不显著,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4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