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1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44篇
  8篇
综合类   84篇
农作物   7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用全骨髓法培养大鼠骨髓细胞,用第3代细胞进行试验,研究杜仲与地塞米松共作用对骨髓基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试验分为对照组、地塞米松作用组(浓度分别为1、10、100、1000nmol/L)、杜仲与地塞米松共作用组(分别在地塞米松作用组中加入杜仲,使杜仲浓度为40μg/mL).作用6d后,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活力并测定培养基中碱性磷酸酶活性;作用14d后,油红O染色法测定细胞内脂肪滴.结果表明,1~100nmol/L地塞米松对细胞的增殖无明显影响,1nmol/L地塞米松能提高碱性磷酸酶的活性,1000nmol/L地塞米松能显著抑制细胞的增殖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杜仲与1000nmol/L地塞米松共作用可显著改善由单独1000nmoL/L地塞米松所致的抑制作用;1~100nmol/L地塞米松作用组细胞肉无明显的脂肪滴形成,1000nmol/L地塞米松作用组细胞内出现脂肪滴,杜仲与1000nmol/L地塞米松共作用组细胞内无明显脂肪滴.表明杜仲能于预高浓度(1000nmol/L)塞米松对骨髓基质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并能抑制地塞米松促进骨髓基质细胞向脂肪细胞方向的分化.  相似文献   
132.
吴婕 《现代园艺》2014,(24):218-219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扩大。在飞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公共艺术在其发展的道路上备受关注,全面塑造城市文化形象的新阶段。真正的公共艺术不仅仅是体现设计之美的艺术作品,同时也凝聚着这座城市的文化与历史,是城市文化与精神的重要载体。本文主要结合南通地区的自然、人文等特点,谈论其城市化建设与公共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3.
以未知特性的农家旱稻品种为材料,通过粒长、粒宽和脱粒性分析,稻米断裂面和稻壳染色,淀粉含量测定来确定该品种的籼、粳或糯特性。结果表明:旱稻籽粒细而长,长宽比为3.83,与籼稻相近;旱稻较易脱粒,与籼稻和糯稻相似;采用碘和碘化钾溶液染色稻米剖面后,发现南粳41和金优458染色后都变为蓝色,而盐糯12和旱稻颜色都变为红褐色;用苯酚溶液对稻壳染色,发现粳稻南粳41和盐糯12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旱稻和籼稻金优458颜色均变为黑色;盐糯12和旱稻中支链淀粉含量高达总淀粉含量的80%以上,高于粳稻和籼稻。该农家旱稻品种属于籼糯型。  相似文献   
134.
混合动力汽车动力总成试验台测控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设计了汽车动力总成试验台架:采用2台负载电动机安装在差速器两端模拟行驶阻力,1台驱动电动机模拟内燃机驱动动力传动系.应用LabVIEW软件开发台架测控软件,对动力传动系主控制器CAN信息和基于MODBUS和USS协议的台架电气传动系统串口信号进行实时同步采集与监控.系统集多种通讯协议于统一平台,具有良好的可移植性和可扩展性.将试验台架应用于ISG型混合动力总成系统可靠性试验和电磁耦合动力合成箱关键部件性能测试以及工况模拟试验,可为其控制策略制定、参数优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5.
谢冬微  孙健 《南方农业学报》2020,51(10):2321-2330
[目的]深入挖掘分析亚麻茎秆不同发育时期木质素积累相关的miRNA及其靶基因,为解析亚麻纤维层木质素动态积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双亚4号(低木质素)和NEW(高木质素)花后20、30和40 d的茎秆为试验材料,基于miRNA测序和降解组测序结果分析miRNA转录水平动态变化及其靶基因注释功能,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2个亚麻品种间表达差异最显著的miRNA及其靶基因的表达模式.[结果]构建双亚4号和NEW花后20、30和40 d茎秆的miRNA文库,从中鉴定出305个miRNA,包括143个保守的miRNA和162个新鉴定的miRNA,且这些miRNA的靶基因不同转录本并非均受miRNA调控.将鉴定的305个miRNA与亚麻基因组序列信息进行靶基因预测,结果鉴定出286个miRNA的4807个靶基因,另外19个miRNA未预测到靶基因.通过对降解组测序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共获得21个miRNA的97个靶基因,共检测到97个降解位点,仅占鉴定出亚麻茎秆中miRNA靶基因总数(4807个)的2%,仍有大量的靶基因未被鉴定.对降解组中被降解的97个靶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发现有22个与植物生长发育有关,16个为转录因子,7个与植物次生代谢物积累有关.结合miRNA和降解组的测序结果,发现ama-miR156(Lus10003126)、bdi-miR397b-5p(Lus10017175)、lja-miR397(Lus10027782)、csi-miR160(Lus10021467)、aly-miR319c-p(Lus10008685)和gma-miR369h(Lus10011558)在双亚4号和NEW茎秆不同发育时期中最显著差异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除gma-miR369h与其靶基因Lus10011558随亚麻茎秆的生长发育表达模式无明显规律外,其余5个miRNA与其靶基因表达模式恰好相反.[结论]亚麻茎秆木质素的积累过程与转录因子MYB、漆酶、生长素响应因子等编码基因密切相关,且这些基因可被其相应的miRNA负调控,并参与亚麻茎秆中木质素的积累.  相似文献   
136.
3种残膜回收机的作业性能对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我国残膜回收机械调查分析,针对目前多数残膜回收机可靠性差、缠膜率高、拾净率低等现状,选择了常用的1MLC-110型、1MCS-100型和2MCL-150型残膜回收机械作为试验研究对象。通过对这3种残膜回收机的田间作业性能对比试验,分析了各机型的主要收获指标:拾净率、缠膜率、作业效率。结果表明:1 MCS-1 0 0型残膜回收机的性能优于1 MLC-1 1 0型和2 MCL-1 5 0型残膜回收机。经3种残膜回收机的对比试验分析,为残膜回收机的理论研究与优化设计提供了参考,也为残膜回收机的研制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7.
1MSWL-165型网链式残膜回收机具有作业幅宽大、效率高等特点,在垄作沙土地区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膜土输送与分离是网链式残膜回收机的关键环节,笔者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优化网链结构为三拐点式二级网链结构。对残膜回带机理分析可知,三拐点式二级网链结构可有效减少残膜回带。对土块沿第一级网链抛出后减速距离进行计算,结果表明:较直线型二级网链结构,减速距离降低226mm。对抖土辊抖土频率进行计算,计算结果为9.55Hz。对1MSWL-165型网链式残膜回收机及其改进型进行田间试验,以拾膜率、回带率、膜土比为作业指标,结果表明:改进型残膜回收机残膜回带降低,拾膜率、膜土比有效增加。通过两种机型对比试验分析,可为网链式残膜回收机的改进和优化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8.
残膜回收机拾膜机构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拾膜机构是残膜回收机的关键部件,其机构形式与作业质量对残膜回收率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但长期残留在农田里的残膜会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危害。为此,分析了国内外残膜回收机拾膜机构的发展现状,简要介绍了6种拾膜机构的结构形式及工作原理,并指出其在田间试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后续拾膜机构的优化与改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9.
基于开尔文-亥姆霍兹和瑞利-泰勒不稳定性,设计了一种新型旋转圆盘雾化装置,并通过ANSYS workbench软件对装置进行了有限元强度校核; 基于高速阴影成像技术以及MATLAB图像处理技术对装置进行了雾化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装置的最大变形处位于圆盘上,而装置的应力主要集中在装置的连接处,最大应力为13.6 MPa,远小于材料的屈服强度; 给定泵流量为640 L/h,圆盘转速在200~800 r/min的试验条件下,圆盘的液柱效应和液膜厚度明显减小,同时各转速下的液滴平均粒径从1 240 μm减小为688 μm,这表明装置雾化的效果随着转速的提升而显著的提升.研究结果为雾化装置的进一步优化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0.
为研究不同间隙比L/D对近壁单圆柱与单方柱的涡激振动特性的影响,了解尾流对壁面不稳定性的作用机理,搭建了开式循环水槽试验台,利用粒子图像测速(PIV)系统,对过渡流下2种近壁模型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两者具有相似的涡激振动特性,当L/D很小时,钝体下侧剪切层发展受到抑制;随着L/D增大,壁面的抑制作用减弱,尾流处有形成旋涡对的趋势,旋涡逐渐靠近钝体并趋于对称,涡的尺度先增大后减小,近壁面附近流体的加速效应先增强后减弱,且主振频率逐渐减小;两者都呈现出周期性的涡脱运动,但也存在差异,方柱尾流分离点固定,而圆柱不固定;同一Re下,相同L/D下方柱涡的尺度比圆柱更大,近壁面附近的流速也更快;随着L/D增大,圆柱尾流处振幅先增强后减弱,而方柱一直增强且主振频率略小,表明近壁方柱涡脱落周期比圆柱更长.对实际工程领域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