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0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3篇
林业   60篇
农学   136篇
基础科学   78篇
  79篇
综合类   377篇
农作物   28篇
水产渔业   13篇
畜牧兽医   92篇
园艺   23篇
植物保护   20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98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91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利用1961—2016年新疆各站逐日气温、NCEP再分析高度场、风场资料及北大西洋涛动(NAO)指数,分析了新疆1961—2016年冬季出现的极端冷事件频次变化及与其相联系的环流特征。冬季NAO通过欧亚(EU)波列传播影响新疆冬季极端冷事件的变化,但冬季NAO位相与新疆冬季极端冷事件并没有逐年一一对应的负相关关系。在冬季NAO负位相年,由EU波列传播,70°N以北北风偏弱,当乌拉尔山及其以东区域位势高度偏高(低),50°~70°N西风偏弱(强)时,新疆冬季极端冷事件偏多(少);在冬季NAO正位相年,由EU波列传播,70°N以北北风偏强,当乌拉尔山及其以东区域位势高度偏高(低),50°~70°N西风偏弱(强)时,新疆冬季极端冷事件偏多(少)。因此,冬季NAO、乌拉尔山及其以东区域高度场和50°~70°N西风三者共同作用决定了新疆冬季极端冷事件的发生频次,其中乌拉尔山及其以东区域位势高度和50°~70°N西风在冬季NAO对新疆极端冷事件的影响关系中起到了重要的调制作用。  相似文献   
32.
利用塔什库尔干、吐尔尕特和乌恰3个气象站1961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的逐日最高气温,建立了中巴经济走廊北端东帕米尔高原单站升温过程数据库,用百分位法基于综合强度指标遴选出极端升温过程,对比分析了该区域塔什库尔干等3站的极端升温过程频数、强度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961—2017年,东帕米尔高原塔什库尔干共出现489次极端升温过程,平均每年出现8.6次。塔什库尔干极端升温过程平均持续3.6 d,以持续3 d的最多,占24.7%,吐尔尕特和乌恰以持续2~3 d的极端升温过程为主。塔什库尔干的极端升温过程在7月出现最多,吐尔尕特在5月最多,乌恰在1月最多。(2)塔什库尔干综合强度最强的1次升温过程出现在2008年2月20—21日。东帕米尔高原3站的极端升温过程综合强度均在冬季最强。(3)57 a来,东帕米尔高原塔什库尔干年极端升温过程频数呈显著的线性增加趋势,增加率为0.57次·(10a)~(-1),进入21世纪以来,极端升温过程相对频发,年际间变率加剧。吐尔尕特与乌恰的线性变化趋势不显著。(4)57 a来,塔什库尔干的极端升温过程强度呈显著的线性增强趋势,且近年来年际间变化幅度加剧;乌恰的过程强度略呈下降趋势,近年来年际间变化幅度趋于平缓。总之,塔什库尔干7月的极端升温过程最多,57 a来年极端升温过程频数显著增多、强度显著增强,近年来极端升温过程频数及强度的年际间变化幅度均加剧,造成东帕米尔高原区域融冰(雪)洪水及其衍生地质灾害频发,风险加剧。  相似文献   
33.
根据流域内气象、水文站点的长期观测数据,利用线性趋势、相关系数、累积距平、Mann-kendall(M-K)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不同区域的干、湿季气候变化特征,并假定不同的气候情景组合,分析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结果表明:(1)1957-2015年4个单元气温和降水量呈增加趋势;除上游外,相对湿度、平均风速和大风日数呈减小趋势,流域径流量呈增加趋势。(2)气温在1996年发生突变;降水量未出现明显突变点;相对湿度在2005年左右发生突变;除下游外,平均风速在1983年发生突变;径流量于1993年发生突变,突变后径流量增加了9.08×10^8m^3。(3)相关性分析显示,流域径流量与湿季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最高)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湿季平均风速、大风日数和相对湿度呈负相关,除上游径流与干季降水量呈正相关外,其他区域与降水量呈负相关。(4)敏感性分析表明,当降水量不变,气温升高1℃,径流量增加9.06%;当气温不变,降水量增加10%,径流量减小1.67%,这主要与径流组成有关。流域77.4%的径流量来自雪冰融水补给,当降水量增加时,气温降低,减少了冰川积雪的融化,因而流域径流与气温呈正相关,与降水量呈负相关,且对气温变化更敏感。  相似文献   
34.
35.
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类型划分的初步研究--以北疆地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新疆北疆地区为例,以近年来新疆统计资料为主要依据,运用多元统计中的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对北疆39个市县进行生态经济类型的划分,根据指标选取原则并结合北疆地区实际特点,建立指标体系,首先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原始数据进行筛选,然后用聚类分析方法将北疆39个市县划分为8种类型,最后对各类型生态经济现状进行了分析、评价和概述。为系统的认识和评价新疆各地区生态经济发展状况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6.
浅谈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入侵及其预防措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有害生物入侵问题是目前全球生态保护的热点之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各国家间及地域间交流频繁,给外来生物入侵创造了有利条件。文章介绍了有害生物入侵给生态环境、生态多样性、人们健康以及林业生产带来的严重危害以及造成的经济损失;对引起生物入侵日益严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实际,提出了林业有害生物入侵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37.
38.
在已有科技与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数据库技术,构建基于物联网与棉花功能结构模型Cotton XL的智慧棉花生产数字化系统平台。系统利用智能传感器等物联网设备实时采集田间气象、土壤和作物长势等数据以及现场视频图像信息,通过网络传输监测范围内棉株的信息至数据库,结合模型模拟分析,实现远程操控辅助管理、预测判别、智能处理和可视化模拟等功能,从而优化作物栽培管理措施,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提高棉花产量与品质,为棉农适应现代农业信息化、智能化、高效化提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9.
刘静  成屹 《农业展望》2007,3(1):29-31
稻米是中日韩和东盟国家(以下简称10+3)地区居民日常消费中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其生产和供需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这些国家的食物安全问题。除新加坡、文莱外,其他国家都将发展稻米生产、提高稻米供给作为国内粮食主要政策目标,而且该区域稻米生产和贸易在世界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国际大米市场影响巨大。同世界水稻总产量相比,日本、韩国的水稻总产量很少,仅占世界总产量的4%左右,但是日、韩非常重视国内稻米生产,都大力推行稻米国内自给政策,如日本,按照WTO的要求,要开放一定的大米市场,但它不想让进口大米冲击国内市场,将WTO承诺购进的大米转捐东盟。这种做法值得中国加以深入研究和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40.
选择人工柽柳林开展了肉苁蓉接种试验,比较不同寄主质量对肉苁蓉接种率的影响、不同接种方法接种率差异和不同径级根系的接种效果。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寄主和管理条件下,种子浆沾根接种率高于种子纸接种;相同的管理条件和接种方法,树势旺盛的寄主接种率高;接种率与土壤墒情密切相关,合适的土壤墒情可提高接种率;接种沟内所有径级的根系均有接种成功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