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8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43篇
林业   28篇
农学   61篇
基础科学   6篇
  25篇
综合类   436篇
农作物   28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2篇
园艺   147篇
植物保护   16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90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251.
为研究转Bt基因棉花上烟粉虱种群较常规棉上升的原因是否受到Bt毒蛋白的影响,以及是否与体内保护酶和解毒酶活力变化有关,应用转Bt基因棉花‘新棉33B’及其常规棉受体‘33’为试验对象,采用ELISA法和酶活力测定法,分别研究了取食转Bt基因棉花后烟粉虱体内Bt毒蛋白含量以及体内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3种保护酶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羧酸酯酶(CarE)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3种解毒酶活力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取食转Bt基因棉花‘新棉33B’4 h后,烟粉虱体内能检测到Cry1Ac蛋白,并且在12 h后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取食‘新棉33B’后烟粉虱体内的SOD和GSTs活力受到显著抑制(P0.05),并且随着取食时间的延长,SOD活力逐渐下降,其中取食8 h、12 h、24 h和36 h后较取食‘33’的对照分别下降了37.8%、32.1%、32.0%和31.9%。CAT、POD和CarE活力显著提高(P0.05),并且随着取食时间的延长,酶活力逐渐上升,与对照相比,取食12 h、24 h和36 h后,CAT活力分别为取食‘33’的对照的1.54倍、1.55倍和1.42倍;POD活力分别为取食‘33’的对照的1.59倍、1.39倍和1.53倍;CarE活力分别为取食‘33’的对照的1.32倍、1.34倍和1.39倍;取食‘新棉33B’对AChE活力没有明显影响。结果提示,转Bt-Cry1Ac基因棉花对烟粉虱保护酶活力总体起到促进作用,对解毒酶活力总体影响不大。故烟粉虱体内保护酶活力的增加可能会有益于烟粉虱种群的增长,但是否起到决定性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  相似文献   
252.
采用定点试验的方法,在哈尔滨市呼兰区选择典型农田生态系统进行试验,研究施用不同浓度乙草胺对农田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多样性及垂直分布的影响。本调查共获中小型土壤动物4 648只,隶属于2门4纲10目15个类群,其中甲螨亚目和中气门亚目为优势类群。研究结果表明,施用不同浓度的乙草胺对农田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多样性及垂直分布均产生一定影响。Sorenson相似性系数和Morisita-Hron相似性系数均表现为高浓度与中浓度差异高浓度与低浓度差异高浓度与对照差异,表明随乙草胺浓度的增加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差异逐渐显著;除优势度指数外,其余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中浓度和低浓度样地与对照样地存在显著差异(P0.05),高浓度样地与对照样地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5月、7月和9月土壤动物的密度在0~5 cm土层中均表现为对照样地低浓度样地中浓度样地高浓度样地,而在其下部的各土层中土壤动物密度变化与乙草胺浓度变化无明显相关性。中小型土壤动物可以作为揭示施用乙草胺过程中土壤质量变化的生物学指标。其群落组成、多样性和垂直分布的变化表明,中小型土壤群落对乙草胺的不同施用浓度产生了响应,过高浓度乙草胺会对土壤生态系统产生干扰,对土壤环境造成威胁。  相似文献   
253.
比较了施用4种有机肥(鸡粪、蚯蚓粪、羊粪及菜籽饼)对砂梨品种‘秋荣’(Pyrus serotina‘Akiba’)须根中主要矿质元素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有机肥对须根中K元素含量的变化未见显著性影响;施用鸡粪可促进须根对N元素的吸收;施用蚯蚓粪有利于须根对P、Zn元素的吸收;施用菜籽饼能显著提高须根中Fe、Mn、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含量。  相似文献   
254.
为理解中国植被GPP的变化规律,基于改进后的EC-LUE模型,分析了中国1982—2016年植被GPP的空间格局、变化特征及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中国植被GPP年变化范围介于0~3 051.08 g C/(m2·a),总体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华南、东南沿海地区,低值区分布在青藏高原、新疆、内蒙古西部等地区;(2)近35 a中国植被GPP整体呈增加趋势,增加速率为2.43 g C/(m2·a)(p<0.05),特别是黄土高原地区植被GPP增加趋势明显,但在东北及东南沿海的部分地区呈显著减少的趋势;(3)中国植被GPP变化与气温和降水呈正相关关系,气温和降水强驱动的面积占比8.1%,气温为主要驱动因子的面积占比25.3%,降水为主要驱动因子的面积占比15.1%,气温和降水弱驱动面积占比8.9%。虽然近年来中国植被固碳能力呈变好趋势,但在未来气候变化存在不确定性的背景下,生态保护工作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255.
为明确3种生物源物质对莴苣的促生和防病作用,用不同浓度的S-诱抗索、寡聚糖和有机肥对莴苣进行浸种、催芽和叶片喷施处理.结果 表明:浸种、催芽处理后,S-诱抗素和寡聚糖对莴苣胚根伸长有显著促进作用,有机肥(稀释倍数≥500倍)和寡聚糖则对莴苣胚芽伸长有促进效果;以3种生物源物质推荐使用浓度叶面喷施均可使莴苣植株的株高、根长、鲜重、干重和叶绿素含量增加,促进莴苣植株体内防御酶活性的提高,导致抗性相关物质含量的变化.有机肥喷施莴苣表面48 h后莴苣植株体内PAL和β-1,3-葡聚糖酶基因表达量上调.间隔24 h、连续喷施2次后接种莴苣菌核病菌,3种生物源物质对莴苣菌核病均有一定的防效,若将生物源物质与生防菌混合使用效果更佳,防效最高分别可达45.71%、44.83%和48.66%.  相似文献   
256.
水旱轮作是当下有效解决设施土壤连作障碍的方法之一,本文介绍了设施慈姑实生苗栽培和早春西瓜水旱 轮作的栽培模式,在此基础上,详细解读该模式下慈姑实生苗和西瓜的栽培技术要点,以望为广大设施种植户提供必 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57.
258.
259.
为了解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气味降解机制,利用稻纵卷叶螟基因组和触角转录组鉴定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CXE)基因,同时采用同源比对和系统发育进化树对其进行分类,进一步克隆获得稻纵卷叶螟CXE66的全长序列,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该基因在各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共鉴定出触角特异性表达的45个CXE基因,其中新发现29个CXE,分属于CXE八个亚族。触角组织中高表达的CXE66基因开放阅读框长1 605 bp,编码534个氨基酸,且具有典型CXE结构特征,其在稻纵卷叶螟触角、头、胸、腹、足和翅中均有表达,且在触角中表达量最高。表明45个CXE基因可能参与稻纵卷叶螟的气味降解和性信息素降解、有毒物质代谢、蜕皮发育和神经发育等生理生化过程,其中CXE66可能参与酯类植物挥发物的降解。  相似文献   
260.
丙硫菌唑是一种新型广谱三唑硫酮类杀菌剂。通过联合效力 (联合毒力) 测定、配方助剂筛选和悬浮剂理化性能指标检测,研制了丙硫菌唑与戊唑醇复配的悬浮剂,并测定了其对水稻、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丙硫菌唑与戊唑醇质量比为2 : 1时对稻麦纹枯病菌具有增效作用,联合效力系数 (共毒系数) 分别为1.91和1.92;24%丙硫 ? 戊唑醇悬浮剂最佳配方 (质量分数) 为:16.0%丙硫菌唑、8.0%戊唑醇、4.0% 分散剂Featdis SCP、3.0% 润湿剂EFW、0.2%黄原胶、1.0%硅酸镁铝和4%乙二醇,水补足至100%。产品经过(54 ± 2) ℃热贮14 d后,悬浮率95.2%,pH值6.9,平均粒径0.71 μm,析水率2.3%,持久起泡性小于25 mL;(0 ± 2) ℃冷贮7 d后,悬浮率94.8%,pH值7.1,平均粒径0.87 μm,持久起泡性小于25 mL,黏度在200~600 mPa·s之间。田间防效测定结果表明,24%丙硫 ? 戊唑醇悬浮剂对水稻、小麦纹枯病均有较好防效,田间施用量 (有效成分) 210 g/hm2和150 g/hm2时,防效分别达89.01%和86.2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