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9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2篇
农学   70篇
基础科学   27篇
  33篇
综合类   455篇
农作物   9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8篇
园艺   19篇
植物保护   3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81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暗筒式日照计是目前气象台站使用的主要日照观测设备。该文从暗筒式日照计的安装与维护、日照纸涂药、记录整理、不正常记录的处理方法以及在计算机中的录入等方面介绍了提高日照记录准确性的措施,以提高日照观测水平。  相似文献   
32.
选取陕西凤翔、大荔和新疆若羌、喀什的夏玉米,新疆乌兰乌苏、新源和甘肃武威、张家川的春玉米1980—2004年主要生育期资料,运用距平、线性趋势等方法分析所选地区玉米生育期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1)西北地区夏玉米变化趋势不一致,各地播种期呈提前趋势,但大荔变化呈推迟趋势;各地成熟期呈提前趋势,但变化趋势不明显;全生育期呈推迟趋势,但大荔因播种期推迟趋势大而成熟期提前,使得整个生育期缩短。(2)西北地区春玉米播种期普遍提前,成熟期变化趋势不明显,整个生育期呈推迟趋势。(3)西北地区春玉米突变点普遍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夏玉米突变点均在西北地区气候变化的偏冷偏暖期内,突变点与气候突变时间及气候变化趋势较为一致,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相似文献   
33.
对山西省兴能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接地阻抗、电气完整性、土壤电阻率、防雷装置常规检测等相关项目进行检测,提出了电流注入点的选择、试验电源的选择、降低电流极接地电阻、测试线回路的监护及线路铺设等方法,对发电厂防雷测检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4.
黄土高原旱地小麦覆膜增产与氮肥增效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研究覆膜栽培条件下黄土高原旱地冬小麦产量形成规律和氮肥吸收运移特征,为旱地小麦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2-2016年在晋南黄土旱塬冬小麦种植区,通过农户模式(FP)、农户施肥+垄膜沟播模式(RFSF1)、监控施肥+垄膜沟播处理(RFSF2)和监控施肥+全膜覆土穴播处理(WFFHS)4种不同栽培模式,具体分析不同施肥和覆膜措施互作对黄土旱塬冬小麦产量形成、地上部氮素积累转移、土壤硝态氮残留以及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试验期间,农户模式冬小麦平均产量为3 367 kg·hm-2,通过监控施肥覆膜种植,平均产量可提升至4 491 kg·hm-2,监控施肥对籽粒产量形成的贡献率为14.8%,监控施肥和覆膜协同贡献率达24.7%-42.1%。黄土旱塬冬小麦产量形成主要取决于公顷穗数,其次是千粒重。WFFHS处理因其合理的群体构建和良好水肥条件具有最高公顷穗数、千粒重和籽粒产量,平均分别为581×104穗/hm2、44.3 g和4 785 kg·hm-2。从地上部氮素转运看,冬小麦地上部吸收氮素的花后转运量与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59**和0.960**。农户模式小麦籽粒中3/4氮素来源于花前营养器官的转移,1/4氮素来源于花后根系土壤吸收。通过监控施肥覆膜种植可显著提高花前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的转移量,其转运贡献率在81.4%-88.8%。从土壤氮素残留看,长期过量施氮已导致黄土旱塬麦田土壤硝态氮在1 m 土层的累积,累积量在100 kg·hm-2 以上,20-60 cm土层为累积峰值。经过连续4年种植,农户模式2 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达277 kg·hm-2,较2012年播前增加了87.7%,其中75%的硝态氮集中在0-120 cm 土层,监控施肥覆膜种植处理2 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较2012年播前仅增加15.7%-24.2%。试验期间土壤残留硝态氮有随降水向下淋移的趋势,表现为2016年收获期各处理在120-200 cm土层较2012年播前有10.2%-133.7%的增幅。从4年土壤氮平衡角度总体评价,土壤残留氮素具有一定后效作用,各处理氮肥表观利用率在28.8%-56.7%,氮肥表观残留率在12.1%-28.9%,氮肥表观损失率在31.2%-49.6%。监控施肥覆膜种植可减少土壤氮表观损失量和土壤残留量,增加氮表观矿化量。其中WFFHS处理更大程度上利用了历年土壤残留硝态氮和有机质的矿化氮,具有相对低的氮素表观残留率(12.1%)和氮素表观损失率(31.2%)以及相对高的氮素表观利用率(56.7%)。【结论】全膜覆土穴播监控施肥种植可更好地改善土壤水肥供应条件,更大程度利用历年土壤残留硝态氮,增加地上部氮素积累量、积累氮素向籽粒的转移贡献率,构建合理群体,最终获得显著的增产效应和较高的氮素利用效率,是黄土高原冬小麦区有效的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35.
山西旱作节水农业现状及其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有效提升山西旱作节水农业水平,提高山西旱作节水农业对山西农业的贡献,以制约山西农业发展的山西旱作节水农业为研究背景,分析了目前山西旱作节水农业所涉及的农艺节水、农业机械装备领域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明确了制约山西旱作节水农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提出了山西旱作节水农业进一步发展的战略措施。对山西旱作节水农业、山西农业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6.
通过常规的高空、地面、雷达拼图、红外2CH卫星云图、自动站有关资料,对2009年10月16、18日磨谷风天气过程变化成因进行详细分析,以为农业气象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7.
关于开展气象为农服务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农业、农村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解决的问题。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生产已经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变,呈现出产业化的发展趋势。但尽管我国农业发展已经迈上了新轨道,可仍旧无法立刻改变农业靠天吃饭的命运,一场突如其来的气象灾害甚至会造成农产品无法挽救的局面。本文介绍了开展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主要内容,以及当前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并为我国今后开展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提出了几点意见和建议,以求达到做好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帮助农民增强防灾抗灾能力,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又好又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38.
地面气象测报信息化数据处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化测报业务制度的改革和科技的提升,地面气象测报的信息更具实效性和精确性,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服务。基于此,主要针对地面气象测报信息化数据的处理进行分析,对计算式文件疑误信息审核及人工数据审核信息处理进行简述,对加强地面测报信息质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9.
本文简述了寿阳县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现状,阐述了寿阳县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统的操作原理。重点强调了该系统移动、小型、数字化的特点,从而能够随时到达作业现场,获取准确、及时、现场的第一手天气实况的雷达回波资料,最能体现临近、现场的指挥,因此实现更精确、更高效的人影作业,由于其专业技术先进,功能界面完善,操作简单方便,可以满足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各个方面的需要,是县级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人员理想的平台。  相似文献   
40.
尖椒气候适应性与栽培管理病害防治的综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长治市黎城县2001~2006年尖椒种植不同生长期(种子发芽、生长发育、苗期生长、授粉结实、果实发育和转色)的监测统计研究,给出了尖椒种植的气候适应性及尖椒栽培与管理技术,并对尖椒病害的主要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具体病害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