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3篇
  免费   306篇
  国内免费   118篇
林业   330篇
农学   107篇
基础科学   245篇
  262篇
综合类   1011篇
农作物   84篇
水产渔业   54篇
畜牧兽医   315篇
园艺   87篇
植物保护   92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121篇
  2021年   208篇
  2020年   191篇
  2019年   138篇
  2018年   71篇
  2017年   152篇
  2016年   138篇
  2015年   91篇
  2014年   104篇
  2013年   94篇
  2012年   105篇
  2011年   128篇
  2010年   180篇
  2009年   196篇
  2008年   178篇
  2007年   140篇
  2006年   107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机械活化玉米淀粉的微生物降解性能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提高玉米淀粉的微生物降解反应活性,采用搅拌球磨机对玉米淀粉进行机械活化,以活化时间为60 min的玉米淀粉和原淀粉为原料,酒曲为降解试剂进行微生物降解反应,并以降解产物的葡萄糖值(Dextrose Equivalent,DE)为评价指标,分别研究了糊化温度、pH值、淀粉浓度、降解时间、降解温度、酒曲培养液用量等因素对降解产物中葡萄糖值的影响,并采用扫描电镜对淀粉降解过程中的颗粒进行形貌观察。结果表明,机械活化预处理能提高玉米淀粉微生物降解反应液中葡萄糖的含量,且活化淀粉未经糊化就能直接被微生物降解,降解60 min时的DE值为36.76%,与原淀粉相比,提高了27.80个百分点。说明机械活化作用破坏玉米淀粉紧密的颗粒表面和结晶结构,有效地提高了微生物降解反应活性。  相似文献   
962.
黄足黑守瓜是普通丝瓜生长过程中危害叶片的主要害虫。本文对普通丝瓜不同部位叶片挥发性成分、营养成分和物理结构对黄足黑守瓜取食和定位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本实验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了普通丝瓜不同部位叶片挥发性成分,研究结果表明,嫩叶主要挥发性成分有(Z)-3-己烯-1-醇(27.65%)和植醇(45.77%),成熟叶挥发性成分主要有(Z)-3-己烯-1-醇(49.34%),老叶挥发性成分主要有植醇(63.25%),且挥发性成分对黄足黑守瓜远距离定位起到了引导作用。同时,本研究还采用5点取样法、3,5-二硝基水杨酸法和考马斯亮蓝法分别研究了普通丝瓜不同部位叶片营养成分含量与黄足黑守瓜取食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黄足黑守瓜喜食植物叶片嫩叶部位,喜食部位叶片的总糖与还原糖含量、蛋白质含量都最高,且总糖含量与蛋白质含量比值最高。叶片物理结构调查采用石蜡切片法,发现叶片的物理结构对于黄足黑守瓜取食很少造成影响。通过研究,使我们充分地了解影响黄足黑守瓜取食不同部位叶片的因素,便于今后的育种和栽培过程中加强不利于黄足黑守瓜取食的因素,以达到安全、环保地进行农业生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963.
稻米的外观品质性状主要包括粒长、粒宽、长宽比、垩白和透明度。外观性状是稻米商品品质的第一要素,直接影响稻米的商品价值。中国杂交稻以产量高著名,但常因品质欠佳,尤其是外观品质差而影响杂交稻的推广应用。杂交稻汕优63是中国最著名的杂交稻组合,也因品质欠佳而不能持续应用。本研究构建了三个遗传群体,对稻米外观性状进行了经典和分子遗传学研究,并试图利用分子标记辅助手段改良我国三系杂交稻著名保持系“珍汕97B”,以期提高杂交稻汕优63的品质并使之持续应用。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通过整合已发表的分子遗传图谱和基因组数据库,选用45个与外观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在珍佳群体和广佳群体中进行稻米外观性状分子连锁群重建,并用区间作图法对稻米外观性状进行OTL分析。研究表明:在珍佳群体中,检测到9个与稻米外观性状相关的OTL,其中5号染色体的RM169-RM516是粒宽、长宽比、垩白和腹白的共同座位,贡献率分别为10.9%、14.9%、12.0%和14.2%;7号染色体RM214、8号染色体RM339都是垩白和腹白的共同座位,贡献率分别为9.4%和10.0%、11.0%和12.1%;3号染色体上检测到1个长宽比基因座位RM347,贡献率为10.3%。在广佳群体中,检测到5个与稻米外观性状的OTL,其中5号染色体RM169-RM516是粒宽、垩白和腹白性  相似文献   
964.
1 花序修剪与果穗整理 葡萄每个花序上有几百朵甚至上千朵小花,但对鲜食葡萄来讲,要求的是整齐而且松紧适度的穗形与色美、质优、大小适宜的果粒。因此,花序修剪和果穗整理是优质葡萄生产中不可忽视的一项工作。广西南宁市白沙村实施葡萄花序修剪后均无大小粒,穗重在3kg左右。花序修剪应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在花序展现之后,根据植株负载状况及时疏除过多或过分弱小的花序;第二次在花序展开而尚未开花时进行,主要是剪去花序上的副穗和花序前端1 / 4的小花穗。近年来,在红丹妮品种上还要去除副穗以下的3~4个小花穗。果穗整理在生理落果后果粒…  相似文献   
965.
结合作者近年开展科研工作的实际,谈我校在"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办学定位转型过程中实验室运行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教学科研型"开放实验室运行机制的措施。  相似文献   
966.
广西水库消落带植物群落调查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为探讨水库消落带植被重建技术,对广西一些有代表性的水库的消落带植被群落组成、分布以及生态特性等进行了系统调查。调查表明:在水深>15 m的消落带中,未发现有多年生植物;在水深0~15 m的消落带中,多年生的植物主要是草本类,有6科13种,其中有禾本科的硬骨草、扁穗牛鞭草、棒头草及类芦、羊茅等5种,蓼科的头花蓼等3种,苋科的空心莲子草,马鞭草科的过江藤,莎草科的粉被苔草、青绿苔草,以及蕨类的海金沙科的海金沙,其共同特点是耐淹、耐压又相对耐旱。硬骨草、扁穗牛鞭草、类芦及头花蓼各地都有,余则零星分布于各地。  相似文献   
967.
在碱性条件下,酸性木质素先经苯酚处理,再用于对酚醛树脂进行改性,制备得到木质素改性酚醛树脂(LPF)胶黏剂,考察了木质素用量、苯酚处理时间及温度、苯酚处理木质素时氢氧化钠水溶液用量(第一批次氢氧化钠)、酚醛物质的量比对LPF胶黏剂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木质素用量25%、苯酚处理时间2 h、苯酚处理温度80℃、第一批次氢氧化钠水溶液用量8%、苯酚与甲醛的物质的量比1.0∶2.0时,LPF胶黏剂的胶合强度为1.57 MPa,较未经改性的酚醛树脂(PF)胶黏剂的1.35 MPa提高了16.3%,游离苯酚为0.58%,比PF的0.72%降低了19.4%,游离甲醛0.16%、固体质量分数51.2%、pH值11.4、黏度80 mPa·s、贮存期为60天。FT-IR分析表明:LPF在2893和1213 cm~(-1)处吸收峰明显减弱,表明木质素分子中甲氧基部分脱落;在1505、1320、1114和875 cm~(-1)处吸收峰消失,表明合成酚醛树脂过程中,木质素中的磺酸基消失;在1018 cm~(-1)处的吸收峰明显增强,表明有新的醚键生成。  相似文献   
968.
将低碳理念结合景观设计学相关理论,运用于苍梧县天洪岭六堡茶生态茶园的茶树种植、茶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分析低碳茶园的建设意义。从低碳景观的角度,对茶园景观建设进行分析研究,为茶园景观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期望能够使茶园景观的建设更加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969.
【目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广西作为农业大省坚持农业高质量发展有利 于提升广西农业现代化水平。基于广西地区产业结构与聚集视角下的分析,探索广西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为 广西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将广西 14 个地市分为两个等级地区,运用固定效应模型,研究 2013—2017 年广西产业结构升级率、产业结构优化率、地区专业化程度以及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因素。【结果】 依靠北部湾发展北海市、防城港市和钦州市的产业结构升级率均超过 50%,产业结构最高增长 363%,第一产业 结构优化率、优势地区优化率均值都在 2% 以上;通过 Eviews 对自变量进行固定效应模型处理发现,不同等级 地区产业升级趋势存在显著异质性。产业结构优化与聚集、提高劳动力素质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农业机 械化和基础设施的投入对优劣势地区都有显著影响,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结论】统筹全面发展,缩小 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差异;加快培育生产性技术服务主体,提供高质量规模化农业科技服务;完善产业结构优 化与聚集,提高劳动力素质;加快农艺与农机相结合技术的应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70.
【目的】近年来,柑橘砂皮病在柑橘种植区中发生普遍,对柑橘产业造成了较大影响,筛选出对柑橘砂皮病菌抑菌效果好的新型药剂,为田间防治柑橘砂皮病时选择更多轮换药剂提供参考。【方法】采集广西柑橘砂皮病果标样进行病原分离,结合形态特征观察和rDNA-ITS序列分析鉴定病原;通过菌丝生长抑制法测定了21种药剂对柑橘砂皮病菌的抑制作用,从中选择抑菌效果好的药剂,测定其对柑橘砂皮病菌的毒力。【结果】从病果上分离获得3株具有柑橘间座壳形态特征的菌株,其rDNA-ITS序列与GenBank中柑橘间座壳的同源性达99%,鉴定广西当地柑橘砂皮病菌为柑橘间座壳;从21种药剂中筛选出吡唑醚菌酯·壬菌铜、氟环唑·噻呋酰胺、喹啉铜·吡唑醚菌酯、氟环唑·吡唑醚菌酯和啶氧菌酯进行毒力测定, EC50分别为0.106、0.814、0.064、0.053、0.056μg/mL,其中氟环唑·吡唑醚菌酯的毒力最高。【结论】吡唑醚菌酯·壬菌铜、氟环唑·噻呋酰胺、喹啉铜·吡唑醚菌酯、氟环唑·吡唑醚菌酯和啶氧菌酯对柑橘砂皮病菌均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