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7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3篇
农学   40篇
基础科学   5篇
  70篇
综合类   154篇
农作物   10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91.
为了探讨设施二氧化碳(CO_2)加富对黄瓜光合适应发生的影响,采用开顶式气室(OTC)设两个CO_2浓度(380、1 000μmol·mol-1)和两个钾(K)素水平(200、400 mg·kg-1),研究了黄瓜光合特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CO_2加富可使黄瓜鲜果重显著增加,并与钾素有显著交互作用;黄瓜在OTC条件下也会产生光合适应,发生在CO_2加富第24~30 d间,增加K素水平有缓解光合适应的潜力; CO_2加富时黄瓜叶片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较稳定,在短期(14 d) CO_2加富时随着净光合速率(Pn)的增加,初始叶绿素荧光值(Fo)、最大叶绿素荧光值(Fm)与实际光化学效率(Fv'/Fm')均显著增加;在长期(35 d) CO_2加富时Fo、Fm无显著变化,Fv'/Fm'值降低,且K素水平的增加没有改变CO_2加富带来的变化;光合适应发生后的第35 d没有发现K素水平能够缓解光响应曲线与CO_2响应曲线由来的光合参数降低的迹象。  相似文献   
92.
丛枝菌根真菌对玉米和续断菊间作镉吸收和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鑫  胡文友  黄标  李元  祖艳群  湛方栋  邝荣禧  何跃 《土壤》2017,49(1):111-117
通过盆栽试验,利用分室隔网培养方法,模拟研究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MF)对玉米-续断菊(Sonchus asper L.Hill)间作体系Cd吸收和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1无论Cd添加到A室还是B室,玉米的侵染率都要比续断菊高出6.3%~38.35%。接种AMF之后,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玉米和续断菊的生物量,但对玉米和续断菊吸收Cd的影响有所不同。2Cd添加到A或者B室,AMF均会促进该侧植物对Cd的吸收,降低另一侧植物对Cd的吸收。3接种AMF后,续断菊对Cd的转运系数降低,玉米对Cd的转运系数有的升高有的降低。总之,AMF改变了间作条件下玉米和续断菊对Cd的吸收,菌丝在两者之间可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3.
连作障碍是限制蚕豆生产的重要因素,利用植物间化感作用的间作栽培模式是解决连作障碍的有效手段。为了探究对羟基苯甲酸胁迫下蚕豆与小麦间作对蚕豆生长和枯萎病发生的影响及其生理响应,通过盆栽土培试验研究不同浓度[C0(0 mmol·L~(-1))、C1(0.36 mmol·L~(-1))、C2(0.72 mmol·L~(-1))和C3(1.45 mmol·L~(-1))]对羟基苯甲酸处理下,小麦与蚕豆间作蚕豆生长、枯萎病发生、抗氧化酶(POD和CAT)活性和膜质过氧化程度(MDA含量)的影响,从生理抗性角度探讨小麦与蚕豆间作缓解对羟基苯甲酸自毒效应的机制。结果表明,随着对羟基苯甲酸处理浓度提高,蚕豆生物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C1和C2提高了蚕豆根系POD和CAT活性,降低了镰刀菌的数量,减轻了枯萎病的发生;C3降低了根系POD和CAT活性,增加了镰刀菌的数量,促进了枯萎病发生;随对羟基苯甲酸处理浓度增加,MDA含量显著增加,证实了对羟基苯甲酸是导致蚕豆连作障碍形成的主要自毒物质。与单作相比,对羟基苯甲酸胁迫下间作显著提高了根系POD活性(4.17%~22.22%)和CAT活性(10.53%~11.11%),显著降低了MDA含量(11.20%~52.80%);镰刀菌数量降低4.63%~23.65%,病情指数降低13.33%~50.00%,蚕豆干重显著增加15.73%~20.63%。综上,小麦与蚕豆间作通过提高蚕豆的生理抗性而减轻对羟基苯甲酸引起的枯萎病危害,促进蚕豆生长,是缓解对羟基苯甲酸自毒效应的有效措施。本研究结果为间作缓解连作障碍中的自毒效应提供了理论论据。  相似文献   
94.
苯甲酸是引起蚕豆连作障碍的主要自毒物质之一。本文采用水培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苯甲酸[C0(0 mg?L-1)、C1(50 mg?L-1)、C2(100 mg?L-1)和C3(200 mg?L-1)]处理对与小麦间作的蚕豆幼苗生长和枯萎病发生的影响,从生理抗性角度探讨小麦与蚕豆间作对缓解苯甲酸自毒效应的机制,为合理利用间作缓解连作障碍,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与C0处理相比,不同浓度苯甲酸处理均显著抑制了蚕豆幼苗的生长,并且随处理浓度升高,抑制效应增强;同时显著提高了蚕豆枯萎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蚕豆根系和叶片的MDA含量显著提高,但抗氧化酶(POD和CAT)活性和病程相关蛋白(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活性均随苯甲酸处理浓度升高而降低。表明不同浓度苯甲酸处理均显著抑制了蚕豆的生长,降低蚕豆的生理抗性而促进枯萎病发生。与单作蚕豆相比,蚕豆与小麦间作显著提高了苯甲酸胁迫下蚕豆的地上部干重(17.0%~47.1%),降低了发病率(11.1%~25.0%)和病情指数(20.0%~42.1%);蚕豆根系和叶片中POD活性分别提高12.9%~16.9%和9.3%~24.9%,CAT活性分别提高10.3%~54.0%和6.6%~20.5%,蚕豆根系的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活性分别提高4.7%~13.1%和6.7%~15.8%,MDA含量分别降低19.5%~25.4%和20.5%~29.9%。C2处理下间作提高抗氧化酶和病程相关蛋白活性的效果最好,抗病效果最佳。表明小麦与蚕豆间作通过提高蚕豆的生理抗性而减轻苯甲酸引起的枯萎病危害,促进蚕豆生长,是缓解苯甲酸自毒效应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5.
不同产地厚朴种子性状的变异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Rehd. et Wils.)为木兰科(Magnoliaceae)落叶乔木.正品药用厚朴为厚朴的根皮、干皮和枝皮,其中的有效成分(厚朴酚(magnolol)、和厚朴酚(honokiol)及β-桉叶油醇等)具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如燥湿消痰、下气除满),用于湿滞伤中、脱痞吐泻、食积气滞、腹胀便秘、痰饮喘咳等[1-4].厚朴主要分布于102NFA48122°E、22NFA4834°N之间,分布区内的不同气候及土壤条件,致使形成大量不同的遗传类型,其中种子形态必然存在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96.
为了探讨玉米/大豆间作体系中不同丛枝菌根真菌(AMF)对大豆生长及磷吸收累积的影响,通过盆栽模拟试验对不同AMF处理[不接种(NM)、接种Glomus mosseae(GM)、接种Glomus etunicatum(GE)]与不同根系分隔方式(不分隔、尼龙网分隔、塑料布分隔)组合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豆根系侵染率GM一根系不分隔处理最高。与NM处理相比,无论何种根系分隔方式,GM处理均显著增加了大豆的株高及其植株生物量,并明显增加了大豆地上部磷含量及磷吸收量;GE处理也明显增加了大豆植株生物量和株高并显著增加了根系磷吸收量。无论何种AMF处理,大豆根系磷吸收量均以尼龙网分隔处理显著高于塑料布分隔处理,明显高于不分隔处理。所有复合处理中,大豆地上部磷含量和磷吸收量、根系磷吸收效率均是GM一根系塑料布分隔处理最高。可见,在滇池流域玉米/大豆间作种植区通过GM一根系塑料布分隔处理可以有效促进大豆地上部磷的迁移累积,进而改善其生长。  相似文献   
97.
土壤是茶树生存的基本条件,它与茶树生长发育和茶叶品质形成关系十分密切。以现代茶园(或小茶林)土壤和茶叶为对照,对云南景迈山、布朗山和南糯山古茶园土壤(0~20βcm)的pH值、阳离子交换量(CEC)、有机质(SOM)、氮磷钾(NPK)养分和一芽二叶晒青绿茶的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及7种多酚类单体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古茶园土壤含水率与现代茶园相比提高了15.23%~46.82%,布朗山和南糯山古茶园的土壤pH值高于现代茶园(或小茶林),古茶园土壤的CEC、SOM、总氮(TN)、总磷(TP)和有效磷(Olsen-P)含量均显著高于现代茶园(或小茶林);各茶山古茶园和现代台地茶园(或小茶林)茶叶的水浸出物、氨基酸、茶多酚及多酚类单体物质含量虽然不一致,但古茶树茶叶酚氨比为6.75~12.28,明显低于现代茶园茶叶的9.98~15.25;各茶园茶叶中5种儿茶素含量的高低依次为:ECG>EGCG>EC>EGC>C,并且古茶园和现代茶园(或小茶林)茶叶的ECG和EGCG含量差异不显著;此外,仅在古茶树茶叶中检测到没食子酸(GA)。古茶园栽培模式有利于防止茶园土壤酸化、降低茶园光照强度、提高茶园土壤含水率、促进茶园土壤肥力的可持续利用,有利于茶叶高氨基酸含量和低酚氨比的形成。  相似文献   
98.
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经不同剂量60Co-γ射线辐照的三七叶片叶绿体和线粒体超微结构,研究了60Co-γ辐照对三七叶片叶绿体和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影响,旨在为三七辐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未受辐照情况下,三七叶片细胞形态规则,细胞内叶绿体数量多,基粒片层、基质片层多且有序,光合作用能力强;线粒体形态饱满,双层膜完整,管状内嵴清晰可见,基质浓厚。(2)当辐照剂量为10 Gy时,叶绿体和线粒体超微结构发生变化,但受影响程度较轻。叶绿体被膜轻微破坏,内部基粒片层和基质片层结构基本不受影响,淀粉粒增大增多;多数线粒体结构完整,数量略微增加,可以看出,线粒体对60Co-γ射线辐照的耐受性比叶绿体强。(3)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叶绿体和线粒体超微结构受损伤程度随之增强。当辐照剂量达到40 Gy时,叶绿体大量解体,空泡大量出现,并连成大的空洞,结果必然影响叶绿素含量和光反应的正常进行,从而显著减弱光合作用强度;部分线粒体内部降解严重甚至已完全空泡化,线粒体数目明显减少,线粒体结构和功能遭到不可逆的严重损伤,细胞衰老严重。上述结果表明,60Co-γ射线辐照对三七叶片叶绿体和线粒体超微结构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但适当的辐照可增加线粒体数量。以上结论可以为不同目的的三七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并为选择最适辐照诱变育种剂量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9.
采用小区试验,研究不同时期UV-B辐射增强(5.0 kJ.m-2,旺长期辐射T1、花期辐射T2、旺长期+花期辐射T3)对灯盏花(Erigeron breviscapus(Vant.)Hand-Mazz)各部位生物量和药用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时期UV-B辐射均导致灯盏花株高、基叶数、最大基叶长、最大基叶宽、总生物量降低,其中总生物量下降2.91%~15.79%;花期辐射(T2)下,各形态指标和生物量降低的幅度小于旺长期辐射(T1)。(2)不同时期增强的UV-B辐射均导致灯盏花各部位有效成分(总黄酮、咖啡酸酯、灯盏乙素)含量升高,含量依次为T3>T2>T1>CK。(3)不同时期增强的UV-B辐射使灯盏花药用有效成分产量发生改变,仅花期辐射(T2)使灯盏花总黄酮、灯盏乙素和咖啡酸酯总产量均显著增加,其中灯盏乙素增加10%,总黄酮增加4.01%,咖啡酸酯增加4.05%。总之,通过增加UV-B辐射来增加灯盏花药用有效成分产量是可行的,以灯盏花花期进行UV-B辐射30 d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0.
漂浮栽培水生植物对入滇河流污水中磷的去除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水生植物净化富营养化水体是污染水体生物治理的途径之一,为了找出适宜在水体中生长并对磷的去除效果较好的植物,选择5个品种的水稻以及空心菜、茭白和水花生为供试水生植物,通过静态水培试验,研究了各植物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的生长状况.以及对水体中磷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不添加任何植物营养的条件下,植物在富营养化水体中均能正常生长;有植物处理系统对水体中总磷(TP)、水溶性总磷(DTP)的去除效果显著高于无植物对照;有植物处理系统TP的去除率为53.28%~84.07%,DTP的去除率为44.99%~88.81%;无植物对照TP的去除率为32.57%,DTP的去除率为37.51%.植物组织所累积的磷占各自系统去除量的21.54%~75.32%,植物的吸收作用是磷去除的主要途径.水稻功米1号的经济产量最高.为616.28 g·m-2,组织所累积的磷占系统去除量也是最大,为75.32%.在所有供试植物中,水稻功米1号对富营养化水体既有较好的净化效果,又能获得一定的经济产量,是最优的净化植物,同时也是最适宜在水体中生长的水稻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