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7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3篇
农学   40篇
基础科学   5篇
  70篇
综合类   154篇
农作物   10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摘 要:通过辣椒/玉米间作田间试验,研究辣椒/玉米间作条件下,作物对氮、磷和钾的吸收利用特征。结果表明:(1)间作辣椒第1行土壤碱解N和速效P低于单作,间作辣椒中间行碱解N、速效P和速效K含量与单作接近;(2)间作辣椒第1行叶片含N、P量低于单作辣椒,间作3、5行辣椒叶片含N、P量显著高于辣椒单作,从第1行到第5行逐渐增加。间作辣椒叶片含K量在前期低于单作辣椒,后期则高于辣椒单作;(3)间作玉米含N量高于单作玉米。前期间作玉米叶片P、K含量与单作玉米前期接近,后期低于单作;(4)辣椒/玉米间作条件下,辣椒和玉米的产量显著高于单作时的产量。关键词:辣椒;玉米;间作;氮;磷;钾  相似文献   
32.
玉龙雪山土壤发生特性及其系统分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方案为指南,对位于滇西北地区玉龙雪山不同海拔高度的典型土壤剖面进行系统分类研究。结果表明:玉龙雪山土壤质地以壤土和粘土为主,海拔由低至高,土壤质地由粘土、壤质粘土逐步过渡到砂粘土、砂壤、壤土;土壤CEC值在1.96~69.59cmol·kg^-1之间,且随海拔升高而逐渐增加,其中以腐殖质层最明显;土壤游离铁含量为2.17~31.15g·kg^-1,活性铁含量为0.15~6.35g·kg^-1,铁游离度为19.89%~59.48%,铁活化度为5.02%~62.20%。由于受母质类型的影响,土壤铁游离度和活化度均随海拔升高无明显变化规律。参考玉龙雪山的自然环境条件及土壤发生特性,将其土壤垂直带谱结构划分为:常湿雏形土(海拔3400~4200m)、湿润铁铝土(海拔2700—3400m)、湿润雏形土(海拔2500~2700m)、湿润铁铝土(海拔2500m以下)。  相似文献   
33.
对广西、四川、云南和贵州等西南地区的莪术资源进行调查及采集,结果发现,近年来莪术种植区发生较大变化,栽培区域主要分布在广西灵山和四川的崇州、双流、温江;不同地区莪术种质来源复杂、混杂严重,野生种质资源破坏严重,现存数量极少。莪术种植区主要存在农民分散种植、组织化程度相对低,普遍缺乏规范的栽培管理,莪术品种选育工作薄弱等问题。市场疲软、价格走低、产量较低、经济效益差,是莪术栽培面积减少的重要原因。因此,今后应建立莪术良种繁育基地,选育适合栽培的高产优质品种,制定种质、种苗质量标准,加强引种并对种质进行综合评价,从而提高莪术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4.
为研究异丙隆浓度和低温处理对分蘖期小麦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试验以0,3.0,6.0,9.0 g·L-1的异丙隆对滇11-04进行处理,并测定了SOD活性、POD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含量、MDA含量、脯氨酸含量、相对电导率和O.-2产生速率。结果表明:随异丙隆浓度的增加,处理温度降低,小麦受生理性伤害程度逐渐加大,膜脂透性加剧和SOD因加速清除活性氧而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35.
云南滇西玉米施肥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更好地指导农户施肥,采用实地农户访问和田间调查典型区的设点方式,对云南省滇西地区的洱源县、隆阳区和永胜县玉米种植农户进行调查,分析了玉米施肥现状和偏生产力。结果表明:滇西地区玉米施肥主要以化肥为主,有机肥仅占12.3%~14.2%。洱源县、隆阳区、永胜县化肥施用量(N+P2O5+K2O)分别为535.0 kg/hm2、567.8 kg/hm2、505.1 kg/hm2,玉米产量分别为8962.5 kg/hm2、6986.8 kg/hm2、7923.2 kg/hm2。化肥(N+P2O5+K2O)偏生产力分别为23.9 kg/kg、15.5 kg/kg、24.3 kg/kg。以150~250 kg/hm2为氮养分的合理施用量,18.8%农户合理,而过量的农户占70.3%;以45~135 kg/hm2为磷养分的合理施用量,施磷不足和过量的农户分别占29.7%和20.3%;以30~90 kg/hm2为钾素养分的合理施用量,有26.6%农户合理,不足的农户占51.6%。因此,在滇西地区应减少玉米化肥氮的施用,提高玉米氮的偏生产力;增加磷钾肥的施用,提高其产量,获得较高的玉米磷钾偏生产力。  相似文献   
36.
以二倍体马铃薯野生种(Solanum cardiophyllum)的叶片和茎段为材料,进行离体再生体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叶片和茎段愈伤组织最适诱导培养基分别为MS+6-BA 1.5 mg/L+NAA 0.3 mg/L和MS+6-BA 2.0 mg/L+2,4-D 1.0 mg/L,平均诱导率分别达93.75%和99.26%;来源于叶和茎段的愈伤组织不定芽分化的最适培养基分别为MS+6-BA 3.0 mg/L+NAA 0.1 mg/L+GA<,3> 2.5 mg/L和MS+6-BA 3.0 mg/L+NAA 0.2 mg/L+GA<,3> 5.0 mg/L,不定芽平均分化率达96.43%和97.25%.生根培养基以MS+NAA 0.3 mg/L效果最好,平均生根率达100%.  相似文献   
37.
间作小麦根际和土体磷养分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比较了小麦与蚕豆间作和小麦单作环境条件下,小麦根际和土体速效磷养分的动态变化,探讨了小麦单作和小麦与蚕豆间作对小麦根际磷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作小麦和间作小麦根际速效磷含量在各生育期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土体速效磷含量单作小麦在灌浆期最高,间作小麦在抽穗期最高。小麦蚕豆间作提高了拔节至灌浆期小麦根际速效磷含量,显著降低了成熟期根际速效磷含量和土体磷含量。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小麦根际速效磷含量分别提高了6.81%,8.71%,12.95%,成熟期根际速效磷含量降低了21.11%  相似文献   
38.
不同玉米(Zea mays)品种对镉锌积累与转运的差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选取20个玉米(Zea mays)品种作试验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镉-锌(Cd-Zn)复合胁迫下玉米的生长发育及其积累和转运Cd、Zn的差异,以期筛选出Cd、Zn低积累的玉米品种。结果表明,Cd-Zn复合胁迫下,玉米的株高、叶面积、生物量、产量以及玉米根、茎叶和籽粒中Cd、Zn含量在品种间均表现出显著差异。有2个品种籽粒的Cd含量超过国家食品卫生标准(≤0.2 mg·kg-1),13个品种茎叶的Cd含量超过国家饲料卫生标准(≤0.5 mg·kg-1),所有品种籽粒和茎叶的Zn含量均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标准(≤50mg·kg-1);有7个品种的Cd富集系数1,13个品种茎叶转运系数1,所有品种籽粒转运系数均1;20个玉米品种Zn的富集系数均1,有18个品种茎叶转运系数1,6个品种籽粒转运系数1。根据玉米生物量、产量、籽粒Cd和Zn含量、富集系数、转运系数等指标进行评价,认为红单6号、红育1号、云优78、平单2号、屏单2号5个品种可作为Cd低积累玉米品种,雅玉98可作为Zn低积累玉米品种,可分别在个旧地区Cd、Zn中、轻度污染土壤上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39.
采用人工紫外灯照射方法,研究了在UV-B辐射增强条件下和UV-B不同剂量作用下,水稻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菌丝的生长速率、菌落直径、菌落形态、菌丝形态及产孢量。结果表明,UV-B辐射增强可延缓稻瘟病菌的生长,导致菌丝生长速率和产孢量均显著下降(P<0.05)。同一UV-B辐射强度下,不同的辐射时间对稻瘟病菌菌丝生长速率和菌落直径的影响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2.5和5.0 kJ.m-2强度下,不同的辐射剂量对病菌产孢量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UV-B辐射增强条件下,病菌采取与植物类似的形态学变化来抵御UV-B辐射增强的伤害,经UV-B辐射处理后的病菌菌落颜色加深,菌丝分布更加致密。  相似文献   
40.
 以小桐子油枯为基本原料进行高温堆肥试验,研究了不同比例玫瑰废弃物与小桐子油枯(1∶1,1∶2,1∶5)混合堆肥体系中温度、总氮(TN)、水溶性NH+4-N,水溶性NO-3-N和游离氨基酸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纯小桐子油枯(对照)的NH+4-N, NO-3-N,游离氨基酸在堆肥进程中的浓度最高,以配比1∶5,12,1∶1的顺序浓度依次增加。适当加入玫瑰废弃物(1∶5),能使TN损失最少,也能增加一定的NH+4-N,NO-3-N,游离氨基酸浓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