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1篇
农学   18篇
基础科学   4篇
  24篇
综合类   59篇
农作物   50篇
畜牧兽医   23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6篇
  2004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分析了计算机常见的四种病毒,根据其固有特点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方法及建议。  相似文献   
2.
Quantifying the amount of carbon (C) incorporated from decomposing residues into soil organic carbon (CS) requires knowing the rate of C stabilization (humification rate) into different soil organic matter pools. However, the differential humification rates of C derived from belowground and aboveground biomass into CS pools has been poorly quantified. We estimated the contribution of aboveground and belowground biomass to the formation of CS in four agricultural treatments by measuring changes in δ13C natural abundance in 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 (CPOM) associated with manipulations of C3 and C4 biomass. The treatments were (1) continuous corn cropping (C4 plant), (2) continuous soybean cropping (C3), and two stubble exchange treatments (3 and 4) where the aboveground biomass left after the grain harvest was exchanged between corn and soybean plots, allowing the separation of aboveground and belowground C inputs to CS based on the different δ13C signatures. After two growing seasons, CPOM was primarily derived from belowground C inputs, even though they represented only ∼10% of the total plant C inputs as residues. Belowground biomass contributed from 60% to almost 80% of the total new C present in the CPOM in the top 10 cm of soil. The humification rate of belowground C inputs into CPOM was 24% and 10%, while that of aboveground C inputs was only 0.5% and 1.0% for soybean and corn, respectively.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roots can play a disproportionate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CPOM budget in soils. Keywords 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 root carbon inputs; carbon isotopes; humification rate; corn; soybean.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以来,吉林省水稻品种经历了五次更新,使2011年吉林省水稻单产达到535.0 kg/667 m2。本文通过对吉林省水稻育种历史的回顾和总结,结合前人研究结果及本课题组近年来对吉林省历史育成品种的农艺性状和生理特性进行的系统研究,提出吉林省下一步超级稻育种的目标株型及农艺性状特点。同时建议为提高品种选育的科学性,可将水稻生理机能纳入育种选择的范畴,水稻上3叶光合能力特别是倒3叶光合能力可作为生理机能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吉林省1958-2005年间育成的33个水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产量、收获指数及植株地上部分各器官生物量的变化。随着品种的遗传改良,产量、收获指数、有效分蘖生物量和单茎生物量增加,分蘖总数减少。47年间产量由9118·36kg/hm2增加到15060·1kg/hm2,收获指数由0·46增加到0·55,平均每年分别增加1·39%和0·44%。随着品种的演替,单株分蘖总数下降,收获期单位土地面积生物量略有增加。产量和收获指数的增加是有效分蘖生物量和单茎生物量增加的结果。品种改良过程中单茎生物量增加是植株各器官生物量增加的结果,其中,抽穗期茎鞘生物量和抽穗后30d叶片生物量分别增加75·17%和49·94%。抽穗后叶片生物量和抽穗后10d的茎鞘生物量与产量呈显著相关,可作为高产品种的选择指标;抽穗后30d的单茎生物量与产量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
玉米农田耕层现状、存在问题及合理耕层构建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针对农田耕层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耕层变薄犁底层增厚,有机质减少地力下降地表裸露水(风)蚀严重等3个方面,分析农田土壤退化及不合理耕层形成的原因,通过总结前人研究结果,明确耕层构造的概念及类型,结合笔者多年研究提出“苗带紧行间松”合理耕层的概念及建立合理耕层构造的重要意义,以期为东北黑土保育、持续高效耕作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一定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生物有机肥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本文叙述了生物有机肥在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农产品品质,改良土壤和提高土壤肥力以及减少植物病虫害的发生,降低环境污染等方面的作用,阐明了生物有机肥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且简单探讨了生物有机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大豆体细胞胚胎发生系统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通过对栽培大豆品种体细胞胚胎发生频率组织学进行研究,了解在农杆菌和卡那霉素存在的条件下,大豆未成熟子叶胚性细胞的发生、分化、发育过程和胚胎发生规律,为大豆未成熟子叶诱导体细胞胚发生高效转化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冷凉区地膜覆盖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及运转和对氮素积累的影响,以玉米品种大德216为材料,在吉林省安图县进行田间试验,设置透明可降解地膜覆盖(T1)、透明不可降解地膜覆盖(T2)、黑色不可降解地膜覆盖(T3)和无膜(TCK)处理,测定干物质、氮素积累量及产量。结果表明,不同地膜覆盖均能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其中T1和T2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T3处理。3种地膜覆盖均能显著增加玉米干物质积累,在播种后65、90、105和140d,T1和T2处理的干物质积累均显著高于T3处理。不同覆膜处理在播种后65~90d积累量最多,3种覆膜处理条件下的氮素积累均显著高于TCK处理,成熟期各器官氮素积累分配比例表现为籽粒>叶>茎>鞘>雄穗。综上,地膜覆盖可提高玉米干物质积累量,优化物质运转分配,促进玉米氮素积累,提高玉米产量,透明覆膜栽培可有效改善冷凉区积温不足、只能种植早熟品种的局限性,拓宽品种选择范围。透明可降解地膜为冷凉区玉米最佳抗逆丰产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9.
不同耕层构造对土壤硬度和含水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吉林省中部黑土区通过构造不同类型耕层,探讨不同耕层构造对土壤硬度和含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土壤硬度0~20 cm波动较大,21~45 cm趋于平缓。各处理平均值比较,垄作苗紧行紧土壤最紧实,其次是平作苗紧行紧和传统耕作方式(P<0.05)。土壤含水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0~30 cm呈增加趋势变化,31~60 cm呈降低趋势。苗紧行松处理含水量在土壤各深度均高于传统耕法,处理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苗紧行松耕作有效降低土壤硬度,提高土壤含水量,土壤结构改善,耕层土壤水气协调。  相似文献   
10.
盐碱胁迫对苗期紫花苜蓿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0,他引:10  
以紫花苜蓿公农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在不同浓度的盐碱胁迫下,苗期紫花苜蓿生理生化特性指标(可溶性糖、脯氨酸、束缚水和自由水、叶片持水力)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盐碱胁迫浓度的增大,公农1号中可溶性糖和脯氨酸的含量均有一定的上升趋势,最大值分别达到87.16%和753.49 μg/g;束缚水与自由水比率随着盐碱浓度的增加逐渐增大,经盐碱处理7 d后,束缚水/自由水达到0.94;而随着盐碱胁迫浓度的增大,离体叶片持水力下降了12%~4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