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4篇
  免费   84篇
  国内免费   33篇
林业   4篇
农学   12篇
基础科学   10篇
  7篇
综合类   58篇
水产渔业   227篇
畜牧兽医   57篇
园艺   3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为了监测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在选育过程中的遗传变异、分析选育对其遗传结构的影响,本研究以选育目标为壳宽快速生长的长牡蛎为实验材料,利用微卫星(Simple Sequence Repeats)标记技术,对长牡蛎基础群体(P0)和连续两代选育群体(F1和F2)进行遗传多样性评估。结果发现,所有微卫星位点在3个群体中都表现出了较高的多态性,P0、F1和F2代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分别为16.5、12.2和12.8;P0、F1和F2代群体多态性信息含量(Pic)的平均数值分别为0.9068、0.8982和0.8836。所有群体10个位点的观测杂合度值(Ho)均小于期望杂合度值(He),观测杂合度平均值的大小范围为0.5775–0.6484,期望杂合度范围为0.8594–0.9279。哈迪-温伯格平衡(HWE)结果显示,3个群体在10个位点上有24个群体的位点组合显著偏离HWE(P<0.05),说明人工选育对选育群体的遗传结构有一定的影响。3个群体在10个位点上的Fis值均为正值,平均范围为0.1541–0.2341,表明群体内各位点上的杂合子比例有所下降;各群体间Fst值范围为0.0093–0.0245,遗传分化程度较弱。此研究表明,以壳宽快速生长为选育目的,长牡蛎连续选育群体仍具有很高遗传多样性,人工选育过程中保持一定选择压力,仍然会使长牡蛎的优良生长性状得到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02.
2012-2014年,对莱州湾浮游植物进行了9个航次调查,并同步监测其他环境因子。共鉴定浮游植物125种,隶属5大门类,以硅藻和甲藻为主,优势种主要为硅藻;浮游植物丰度和种类数均在8月达到最高值,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年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春季(5月)浮游植物种类数与透明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COD呈显著正相关(P<0.01);夏季(8月)与表层水温和无机氮呈显著负相关(P<0.01);秋季(11月)浮游植物丰度与水深、盐度、溶解氧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石油类呈显著正相关(P<0.01)。  相似文献   
103.
为获取具有益生特性的芽孢杆菌(Bacillus)应用于养殖生产,从野生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和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肠道内分离筛选出两株芽孢杆菌,分别命名为YB1和YH2,其革兰氏染色均呈阳性,基于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分析及16S rDNA序列比对,鉴定YB1为蜡样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 YB1),YH2为壁芽孢杆菌(Bacillus muralis YH2)。分析了温度、pH和NaCl含量(w/v%)对YB1和YH2生长的影响,选取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特性培养基检测了YB1和YH2的产酶特性,并通过腹腔注射的方式测定了YB1和YH2对许氏平鲉和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的安全性。结果显示:YB1适宜的生长条件为温度15~35℃、pH 5~9、NaCl含量0~2%,最适生长条件为温度35℃、pH 7、NaCl含量0;YH2适宜的生长条件为温度15~45℃、pH 5~9、NaCl含量1%~3%,最适生长条件为温度30℃、pH 5、NaCl含量2%;YB1和YH2均具有产淀粉酶和蛋白酶的特性;YB1在浓度≤1×10~8 cfu·mL~(-1)时对大菱鲆和许氏平鲉均是相对安全的,YH2在浓度≤1×10~8 cfu·mL~(-1)时对大菱鲆是相对安全的。研究表明:YB1和YH2具有作为有益菌应用于海水鱼养殖的潜力,可作为候选菌株开发为芽孢杆菌微生态制剂。  相似文献   
104.
为研究维生素D3对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幼参生长、体组成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D1)、250(D2)、500(D3)、1000(D4)、2000(D5)、3000(D6) IU/kg的维生素D3(实测值:95、334、570、1076、2063、3081 IU/kg),制作6组等氮等能的实验饲料,饲喂初始体重为(15.43±0.14) g仿刺参幼参56 d。结果显示,1) 维生素D3对仿刺参存活率(SR)无显著影响(P>0.05),显著提高了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D1组均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D3、D4、D5组肠体比(IWR)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但3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2) 维生素D3对体壁水分、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粗灰分含量随添加量的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D5组达到最高值;羟脯氨酸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D4组达到最低值;维生素D3显著提高了体壁Ca含量(P<0.05);体壁维生素D3的沉积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D4组达到最高值,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P含量呈先上升后平稳趋势;Mg含量呈上升趋势,D1组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Fe含量呈先升后降趋势,D5、D6组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Mn含量呈下降趋势,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3) 随着维生素D3添加量的增加,肠道碱性磷酸酶(AKP)及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力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丙二醛(MDA)含量呈下降趋势,各组间总抗氧化能力(T-AOC)及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一元二次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初始体重为15.43 g的仿刺参对维生素D3的最适需求量为1587.5 IU/kg。  相似文献   
105.
本研究旨在评价核糖蛋白替代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饲料中鱼粉的潜力。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设6个鱼粉替代水平。对照饲料(D1)中鱼粉含量为45%,通过添加核糖蛋白替代D1组饲料中鱼粉的0.5%(D2)、1%(D3)、2%(D4)、3%(D5)和4%(D6)。实验期间,每天分2次按饱食量投喂初始体重为(24.00±0.30)g大菱鲆幼鱼56 d。结果显示,幼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随着核糖蛋白替代水平的变化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均在D3组达到最高值,显著高于D5和D6组(P<0.05);饲料系数则呈相反趋势,在D3组达到最低值,显著低于D6组(P<0.05)。各替代组幼鱼血清胰岛素生长因子(IGF-1)和生长激素(GH)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核糖蛋白替代1%~3%的鱼粉后,显著提高了幼鱼肠道胰蛋白酶活性(P<0.05);幼鱼肠道α-淀粉酶活性在D4和D5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中添加核糖蛋白替代鱼粉显著降低了幼鱼肠道脂肪酶活性(P<0.05)。各替代组幼鱼血清总蛋白、球蛋白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D3组溶菌酶活性显著高于D6组(P<0.05);各组间幼鱼血清白蛋白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但各替代组均显著提高了幼鱼血清白介素β1(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P<0.05);与对照组相比,D4~D6组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降低(P<0.05),低密度脂蛋白在D5和D6组显著降低(P<0.05);高密度脂蛋白在D4组显著升高(P<0.05)。血糖浓度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D3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攻毒实验结果显示,D2组大菱鲆幼鱼48 h累积死亡率最低为56.45%。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核糖蛋白替代1%鱼粉时,大菱鲆幼鱼生长、消化酶活力及鱼体的免疫能力和抗细菌感染能力均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106.
为了探究光照与营养盐对海带(Saccharina japonica)幼苗释放溶解有机碳(DOC)的影响,测定了不同光强[0、83、165和250 μmol photons/(m2·s)]和不同营养条件下(氮加富、磷加富、氮磷加富和自然海水)海带幼苗DOC的释放速率。结果显示,自然海水条件下,海带幼苗DOC释放速率与光照呈正相关性(P<0.05),光照250 μmol photons/(m2·s)时达到最高,为(24.31±5.84) μmol/(g·h),约为黑暗条件的4倍左右。单一氮加富、磷加富对海带幼苗释放DOC无显著影响,其释放速率分别为(23.04±4.23)和(18.18±4.59) μmol/(g·h)。氮磷共同加富显著提升了海带幼苗DOC释放速率,其释放速率为(37.15±6.77) μmol/(g·h),约为自然海水条件下的3倍。海带幼苗释放DOC很可能同时受“溢出”与“扩散”两种调节机制影响。在寡营养条件下,“溢出”机制占主导,表现为与光照正相关,释放物质相对分子量较高;在富营养条件下,“扩散”机制占主导,表现为受氮、磷营养盐整体水平调节,释放物质相对分子量较低。  相似文献   
107.
山东省拥有大、中型水利工程百余座,旅游资源丰富。然而水利旅游业的发展与目前大旅游的状况不相适应。本文从山东省的实际情况出发,探讨了发展水利旅游的几个问题,提出了可行的水利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8.
本研究从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中鉴定并克隆了一种肽聚糖识别蛋白(PGRP),命名为HdPGRP。HdPGRP的cDNA全长为1467 bp,共编码354个氨基酸,其中含有1个信号肽(1~18氨基酸)、1个SH3b结构域(93~160氨基酸)、1个PGRP结构域(179~322氨基酸)和1个Ami_2结构域(191~332氨基酸)。此外,在HdPGRP序列中发现了4个保守的Zn2+结合位点(H209、Y255、H318和C330)以及5个保守的酰胺酶催化位点(H209、Y255、H318、T328和C330)。经多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HdPGRP属于短型PGRP家族成员。在健康鲍鱼中,hdpgrp主要在肝胰腺中表达,其次依次在血细胞、外套膜和鳃中。在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刺激后,血细胞中的hdpgrp表达量在72 h内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24 h表达量达到最高。SDS-PAGE结果显示,重组HdPGRP (rHdPGRP)的分子量为30 kDa。rHdPGRP表现为Zn2+依赖酰胺酶活性,可催化降解不溶性肽聚糖。此外,rHdPGRP对革兰氏阳性菌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这种抑制作用可能与其酰胺酶活性有关。本研究表明,HdPGRP在机体抵御入侵细菌等免疫防御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9.
本实验以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幼鱼[(39.69±0.25) g]为研究对象,探究由裂壶藻(Schizochytrium sp.)和拟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sp.)组成的混合微藻替代鱼油对幼鱼生长性能、体组成、肠道消化水平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以确定混合微藻替代鱼油的适宜比例。通过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比例的混合微藻,分别替代0、25%、50%和100%的鱼油,制成4组等氮等脂的实验饲料(分别命名为D1、D2、D3和D4),每组饲料设3个重复,实验周期为12周。结果显示,随替代比例的提高,大菱鲆幼鱼的增重率(WGR)和饲料效率(FE)呈下降趋势,D1、D2和D3组的特定生长率(SGR)和FE无显著性差异,但均显著高于D4组(P<0.05);肝体比(HSI)在D1组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存活率(SR)和肥满度(CF)在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混合微藻替代鱼油比例的升高,全鱼和肌肉粗脂肪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D4组显著低于D1组(P<0.05);大菱鲆幼鱼鱼体中C20:4n-6和n-6 PUFA含量显著升高,在D4组均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EPA、DHA和n-3 PUFA含量随之显著下降,对照组(D1)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肌肉中C20:4n-6和DHA含量在不同实验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EPA和n-3 PUFA含量呈显著降低趋势(P<0.05)。肠道脂肪酶活力在D3组达到最大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肠道胰蛋白酶活力也是在D3组最高,但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D1组相比,D3组肠道中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溶菌酶(LZM)活力和补体C3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肠道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过氧化氢酶(CAT)活力随替代比例的提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均在D3组达到最大值,显著高于D1组(P<0.05),而肠道中丙二醛(MDA)含量在不同实验组间并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综上所述,混合微藻替代50%的鱼油并不会对大菱鲆幼鱼的生长性能产生负面影响,同时可以提高肠道的消化性能、抗氧化能力和非特异性免疫能力。  相似文献   
110.
水温18.2-21.9 ℃和盐度30-32下,在室内200 L塑料水槽中添加不同的碳源(葡萄糖、蔗糖、玉米淀粉、地瓜粉等)形成生物絮团,养殖体重(0.9±0.1 )g/只的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幼参2个月,探讨水体中的生物絮团对其体内主要消化酶和免疫性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养殖水体中添加淀粉、蔗糖有利于提高幼参体内消化酶(淀粉酶、蛋白酶)的活性。复合碳源组(葡萄糖:果糖:蔗糖:玉米淀粉:地瓜粉=0:3:4:2:1)幼参胃蛋白酶活性(10.63 U/mg prot)显著高于其它组,复合碳源更利于提高幼参胃蛋白酶活性。复合碳源组(葡萄糖:果糖:蔗糖:玉米淀粉:地瓜粉=1:2:4:1:2),幼参体壁中ALP活性最高,为2.66 U/mg;而玉米淀粉组中,幼参体液中SOD活性(204.66 U/mg )显著高于其他各试验组(P < 0.05)。添加碳源后制得的生物絮团可以提高幼参机体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