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篇
  1篇
综合类   33篇
水产渔业   36篇
畜牧兽医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利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小球藻、牟氏角毛藻、球等鞭金藻和投喂不同藻类后12h的褶皱臂尾轮虫的脂肪酸含量。试验结果表明,不论是投喂单种藻类还是2种混合藻类,强化后的轮虫其体内的脂肪酸含量均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单链脂肪酸及低度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在投喂前后没有变化,各种脂肪酸的含量界于未强化的轮虫和所投喂的单胞藻饵料含量之间。3种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除了二十二碳六烯酸因在牟氏角毛藻中含量较低,在单独投喂牟氏角毛藻后的轮虫中未检测出外,其余均与其所投喂的单胞藻的脂肪酸一致;轮虫中被检出的3种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在单种藻类试验组中均低于所投喂藻类的含量;在2种藻类混合试验组中界于2种单胞藻含量之间。混合藻类比单种藻类强化轮虫具有更加全面的营养效果。  相似文献   
52.
利用ICP-MS对温州市洞头岛海域11种常见大型海藻中重金属及有害元素Al的含量进行检测,并利用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法考查洞头岛海域对重金属的富集特征。结果表明,不同藻体内各重金属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同种藻类中各重金属含量也不相同。所测海藻中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含量依次为Al>Fe>As>Mn>Zn>Cu>Cr>Ni>Cd>Pb,其中,Al、Fe、Mn、As、Cr、Ni和Pb在褐藻门中含量最高,Zn、Cu在红藻门中含量最高,Cd在绿藻门中含量最高。Al、Fe、Mn、As、Cr、Ni和Pb均在鼠尾藻的富集系数最高,Zn在蜈蚣藻中的富集系数最高,Cu在日本角叉藻中的富集系数最高,Cd在刚毛藻中的富集系数最高,石莼对Cd的富集系数最小。11种海藻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综合排序表现为鼠尾藻>日本角叉藻>石莼>羽藻>蜈蚣藻>铁钉菜>刚毛藻>中间硬毛藻>刺松藻>舌状蜈蚣藻>铜藻。  相似文献   
53.
在浙江苍南霞关海域研究养殖密度(16.08、21.44、26.80、32.16、37.52 kg·m-3)、水层(0.50~1.25、1.00~1.75、1.50~2.25、2.00~2.75 m)、规格[初始个体质量(28.5±2.2)、(35.4±1.7)、(57.0±2.7)g]对浅海筏架吊笼养殖刺参特定生长率和个体质量变异系数的影响,试验持续180 d。结果表明,养殖密度对刺参特定生长率和个体质量变异系数有显著(P<0.05)影响,随着养殖密度增大,特定生长率显著降低、生长变异系数显著增加。在本试验条件下,养殖水层对刺参生长无显著影响。规格显著(P<0.05)影响刺参特定生长率和个体质量变异系数,规格越大,特定生长率越高,个体质量变异系数越低。本试验表明,刺参浅海吊笼养殖密度应控制在26.80 kg·m-3以内,养殖水层以1.50~2.25 m为宜,结合南移养殖实际,建议选择初始个体质量33.3~62.5 g的苗种进行养殖。  相似文献   
54.
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水温对绿鳍马面鲀胚胎发育和受精卵孵化率的影响。结果显示,17、20、23和26 ℃组受精卵都能孵化,且孵化率随温度升高而升高,但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29 ℃组胚胎发育到神经胚期后停止发育。20 ℃时,各平行组间孵化率差异最小,且 20 ℃组与23 ℃组孵化历时与积温都相差不大, 表明20~23 ℃为绿鳍马面鲀胚胎发育适温区。  相似文献   
55.
利用实验生态学方法,模拟浙江省南部自然海区生态环境条件,研究了温度、盐度、培育密度、投饵量、底质对刺参幼体(6.42±0.84 g)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自然海水温度为(12.5±0.5)℃,盐度为27±0.3时,温度向上突变至30℃时,幼参在第2天和第6天的存活率分别为50%和20%;温度向下突变至0℃时,幼参在第4天和第6天的存活率分别为90%和50%;盐度向下突变至15时,幼参在第4 d和第6 d的存活率分别为80%和0%,向上突变至39时,幼参在第2天和第4天的存活率分别为70%和0%。实验周期30 d,温度10~15℃时,幼参第30 d的相对增重率显著高于其它各温度组(P﹤0.01),温度20℃时,幼参不夏眠;幼参分别在盐度24~30,培育密度20~40 ind/m2,日投饵量为刺参体质量6%~9%时,第30d的相对增重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盐度组、培育密度组和日投饵量组;以水泥、轮胎、轮胎+瓦片、泥为底质,幼参第30 d的相对增重率和存活率均较好。在浙江省南部沿海海区环境条件下,幼参生长适宜温度为10~15℃,适宜盐度为24~30,最适培育密度为40 ind/m2,最适日投饵量为幼参体重的6%,室内水泥池养殖和潮间带网箱养殖是适宜的养殖方式。  相似文献   
56.
利用生态实验学方法,研究了密度(1.0、1.5、2.0、2.5 kg/m~2)、规格(200、100、50、20 ind/kg)和附着基(瓦片、空心水泥砖、塑料管)对刺参南移室内工厂化养殖效果的影响。通过对刺参生长(SGR)与个体生长差异(CV)的测定与分析,初步掌握了刺参南移室内水泥池工厂化养殖关键技术。试验结果表明:密度对刺参的生长有着显著的影响(P0.05),放养密度增加,刺参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降低,而生长变异系数增大,但生长变异系数对1.0 kg/m~2和1.5 kg/m~2无统计学意义差异;规格对刺参的生长有着显著的影响(P0.05),200 ind/kg和100 ind/kg试验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50 ind/kg和20 ind/kg试验组而生长变异系数显著低于50 ind/kg和20 ind/kg试验组;附着基对刺参的生长有着显著的影响(P0.05),空心水泥砖和瓦片试验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塑料管组而生长变异系数显著低于塑料管组。结合生产实际,刺参南移室内水泥池养殖时,养殖密度应低于1.5 kg/m~2、附着基应采用空心水泥砖或瓦片,小规格刺参(200 ind/kg和100 ind/kg)更适宜室内水泥池养殖;养殖过程中,当养殖密度达到1.5 kg/m~2或刺参规格差异较大时,要适时分苗以减轻刺参个体生长差异。  相似文献   
57.
条石鲷出血病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患刺激隐核虫继发感染出血病的条石鲷上分离到2株细菌L1和L2,人工感染实验证实L1和L2均对条石鲷具有高致病性。对菌株L1和L2进行了形态和生理生化鉴定,结果表明L1和L2为同一种细菌,为革兰氏阴性菌,发酵葡萄糖,氧化酶阳性,在无盐NaCl胨水中不生长,赖氨酸脱羧酶、鸟氨酸脱羧酶阳性,精氨酸双水解酶、精氨酸脱羧酶阴性;发酵葡萄糖产酸不产气;硝酸盐还原、明胶酶为阳性;利用葡萄糖、甘露醇、甘露糖、蔗糖,不利用阿拉伯糖、乳糖、纤维二糖、肌醇、枸橼酸盐、水杨素等;七叶苷、MR为阴性,VP阳性,产生吲哚,不产生H2S,可鉴定为溶藻弧菌。  相似文献   
58.
光环境因子对豹纹鳃棘鲈幼鱼栖息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豹纹鳃棘鲈[全长(17.5±0.6)cm、体质量(205.2±1.7)g]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光梯度法和正交试验法,在小型循环水养殖系统中一个特制的养殖水槽和一组常规的养殖水槽内探究了豹纹鳃棘鲈幼鱼对白、蓝、绿、黄和红5种光环境的喜好性和三原色(红色A1、绿色A2、蓝色A3)及光周期(16L︰8D,B1;12L︰12D,B2;8L︰16D,B3)和光照度(1000lx,C1;1500lx,C2;2000lx,C3)对豹纹鳃棘鲈幼鱼栖息的影响。结果表明,光色和光照度对幼鱼幼鱼的栖息习性均有显著影响,在试验设定的光色和光照度范围内,同光色照射下,随着光照度的升高,幼鱼对光照度的敏感性越来越低,在不同光照度下的分布率差异不显著(P0.05);同强度光照射下,光波长越大,幼鱼分布率越高,随着光照度的升高,幼鱼对光波长的敏感度逐渐降低,但在不同光色下的分布率显著差异(P0.05)。正交试验结果,光色对豹纹鳃棘鲈幼鱼的栖息有显著影响(P0.05),光周期和光照度对豹纹鳃棘鲈栖息影响不显著(P0.05);极差分析结果,豹纹鳃棘鲈幼鱼最适宜栖息的光照环境是绿色光;光周期16L∶8D;光照度1500lx;影响豹纹鳃棘鲈幼鱼栖息的主要光照因子是光色,其次是光照度和光照周期。  相似文献   
59.
养殖海水的质量是影响凡纳滨对虾生殖、发育、代谢生长的关键环境因素之一,因此明确不同养殖海水(天然海水、人工海水)对凡纳滨对虾的影响,对凡纳滨对虾养殖产业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本研究通过养殖试验和荧光定量PCR技术,对比分析了天然海水、人工海水对雌、雄凡纳滨对虾10个生长与形态指标的影响,并探讨了其对雌、雄凡纳滨对虾关键代谢供能基因己糖激酶(HK)、丙酮酸激酶(PK)、异柠檬酸脱氢酶(IDH)和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CPT1)表达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天然海水中养殖的凡纳滨对虾,不论雌雄个体,其生长指标(体长、体重、头甲长、头甲宽、躯体周长、肌肉重)均显著高于人工海水饲养组(P0.05)。进一步的基因表达分析表明,除了雌性对虾的IDH基因被诱导表达之外,人工海水养殖显著抑制了雌、雄凡纳滨对虾代谢供能基因PK、HK、CPT1的表达(P0.05)。  相似文献   
60.
温度对文蛤生理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文蛤(Meretrix petechialis)为实验对象,采用实验室静水法和间歇式呼吸测量法,通过测定摄食率、耗氧率、排粪率、排氨率等生理参数,研究了不同水温下不同规格文蛤的生理代谢情况。结果显示:供试文蛤的摄食率、排氨率、排粪率、耗氧率分别在25~30、20~30、15~20、35 ℃存在最大值。随水温升高,文蛤摄食率和排氨率先增加后下降,而排粪率逐渐降低,耗氧率逐渐升高。实验条件下,大、中、小规格的文蛤(壳长范围30~46 mm)摄食率为0.015~0.043 mg·g-1·h-1,排氨率为1.26~135.25 μg·g-1·h-1,排粪率为2.173~15.908 μg·g-1·h-1,耗氧率为0.290~1.780 mg·g-1·h-1。研究结果可为探明文蛤在不同季节的生理代谢规律、指导文蛤养殖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