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4篇
  8篇
综合类   34篇
水产渔业   6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研究了大黄鱼与三疣梭子蟹的池塘混养技术。2011年4月初向池塘内投放80~100 g/尾的大黄鱼,混养池塘投放4 000~5 000尾/hm~2,共投放4 500尾/hm~2,5月下旬投放规格为150~200只/kg的三疣梭子蟹,混养池塘投放30 000只/hm~2,共投放33 000只/hm~2,梭子蟹单养池塘60 000只/hm~2,共投放66 000只/hm~2。大黄鱼单养池塘投放8 000~10 000尾/hm~2,共投放9 000尾/hm~2;当年11月中下旬收获商品大黄鱼,大黄鱼单养池塘平均单产2 118.7~2 238.7 kg/hm~2,混养池塘1 329.6~1 460.3 kg/hm~2,存活率分别为76.2%和85.3%;9~11月收获商品梭子蟹,梭子蟹单养池塘的平均单产1 701.8~1 747.1 kg/hm~2,混养池塘的平均单产为1 253.5~1 314.3kg/hm~2,存活率分别为17.8%和21.3%。混养、大黄鱼单养、梭子蟹单养投入产出比分别为1∶1.83~1∶1.96、1∶1.69~1∶1.81、1∶1.57~1∶1.76。由此可见,大黄鱼与三疣梭子蟹的混养有助于提高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32.
[目的]研究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FAS基因的结构与表达特性。[方法]以前期获得的转录组序列作为数据库,应用PCR技术,获得赤点石斑鱼FAS基因的c DNA全序列。[结果]该序列与大黄鱼(Larimichthy scrocea)FAS基因的相似度最高,为87%。该序列全长8 505 bp,包括712 bp的3'UTR区、7 548 bp的开放阅读框(ORF)以及245 bp的5'UTR区,可编码2 515个氨基酸。经预测,该蛋白分子量为274.03 ku,等电点为5.98,其属于亲水性蛋白。通过Real-time PCR方法获得FAS在赤点石斑鱼各个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显示,其在心脏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在肝脏中。FAS基因的进化与物种进化一致。[结论]该研究为进一步研究赤点石斑鱼脂肪代谢奠定理论基础,也为赤点石斑鱼在养殖方面的工作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33.
为筛选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a)因受病原菌感染导致发病的标志性生理生化指标, 以嗜水气单胞菌 (Aeromonas hydrophila)为攻毒菌株, 采用半致死剂量注射感染克氏原螯虾, 分析了感染初期(12 h)、发病期(24~72 h)和感染后恢复期(90 h)血淋巴中的非特异免疫、糖类代谢、脂类代谢、蛋白质代谢及常规生理生化指标共 23 项, 结果显示, 在发病期, 8 项非特异免疫指标中, 感染组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在发病状态下提高显著(P<0.01), 均值分别是空白对照组的 3.29 倍和 2.56 倍; 感染组发病期蛋白代谢指标白蛋白(ALB)和尿素(UREA) 浓度极显著提高(P<0.01), 其浓度均值比空白对照组分别提高了 1.75 与 5.58 倍; 感染组发病期消化酶指标中淀粉酶(AMY)活力在发病过程中活性显著下降(P<0.01), 比空白对照组下降了 74.18%; 血清中肌酸激酶(CK)、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 4 种酶活力在发病期显著提高(P<0.01), 与空白对照组比分别提高了 16.72、219.21、74.43、2.66 倍。在所检测指标中, 葡萄糖(GLU)、甘油三酯(TG)、总蛋白(TP)和脂肪酶(LPS) 4 项指标在克氏原螯虾发病过程中均变化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 克氏原螯虾血清中 CAT、T-AOC、 ALB、UREA、AMY、CK、ALT、AST 及 GSH-Px 9 项指标变化对细菌感染发病极敏感, 可作为判断其受细菌病感染发病的标志性指标。本研究结果可为克氏原螯虾患病风险评估和疾病预警提供新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34.
随机选取池塘专养模式(M1)和稻田养殖模式(M2)养成的平均体长和体重分别为(113.37±4.55) mm、(13.35±1.23)g和(122.69±5.22) mm、(16.43±1.36)g的1龄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作为实验对象,以养殖泥鳅的稻田鲜土样为色差对照(Mo),比较分析了2种模式下泥鳅间体色、背肌质构、脏器消化酶、抗氧化酶和ATP酶的差异,以期为阐述稻田生境下泥鳅生活策略、2种养殖模式下泥鳅的品质鉴定及其养殖模式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1)M1泥鳅养成品背部体色与对照具有显著差异(P<0.05),二者测量值呈Mo>M1(P<0.05);(2)所测背肌质构指标中,M1和M2均具显著差异(P<0.05),除黏着性外,其余各指标测量值均呈M2>M1 (P<0.05);(3)所测消化酶中,M1和M2间仅蛋白酶和脂肪酶具有显著差异(P<0.05),其测量值依次呈M2>M1和M1>M2 (P<0.05);(4)所测脏器抗氧化酶和消化酶中,M1和M2间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各测量值均呈M2>M1 (P<0.05).  相似文献   
35.
为了探究潜水推流器作用下八边形养殖池内的污物聚集特点,本研究利用物理模型试验的方法,研究潜水推流器不同的布设角度θ、布设距离比d/a (中垂线模式:d1为推流器叶轮轴线中点与最近的池壁之间的距离,a1为八边形养殖池长边边长;对角线模式:d2为推流器叶轮轴线中点与最近的短边边长之间的距离,a2为八边形养殖池排污口与最近的短边边长之间的距离)、推流器数量n和布设模式对八边形养殖池内污物聚集的影响。试验利用高清相机记录养殖池内的污物分布情况,并使用MATLAB分析计算污物与池中心的距离。实验中通过比较不同工况下污物与池中心距离的最大值的大小,衡量养殖池集污性能的优劣。结果显示,潜水推流器的布设角度θ、布设距离比d/a、推流器数量n以及布设模式都影响池内污物聚集的效果。在本研究设置的布设距离比工况下,潜水推流器布设角度θ为45°时集污效果最优,而当布设角度θ大于70°时,随着布设角度增加,八边形养殖池周边出现集污死角,残饵及粪便距离排污口中心变远且饲料离散程度变大;在30°、40°、45°、50°工况下,污物聚集效果随布设距离比d/a的增大逐渐增强,当布设距离比为1/2时集污效果最好。养殖池集污性能随潜水推流器数量的增加而整体呈现增强的趋势,尤其是潜水推流器数量从1增加至2时,集污性能明显提升,但是持续增加后,集污性能不再有明显的提升。其余设置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对角线布设模式下的养殖池集污性能明显优于中垂线布设模式。研究表明,潜水推流器采取对角线模式,布设时不少于2个,布设角度θ为45°附近,此时八边形养殖池集污性能较优。研究结果可为八边形养殖池内潜水推流器的布设方式提供依据与指导。  相似文献   
36.
生物标志物(Biomarkers)是指生物与环境因子相互作用而使生物体发生各种变化的指标或标志物,将生物标志物应用于海洋污染评价可以为海洋环境生态毒理学调查提供有效的证据。文章详述了国内外几种常见的单一类型和综合类型生物标志物评价方法在海洋石油污染监测中的应用与研究现状,概述其检测方法和意义,并指出将生物标志物应用于海洋石油污染领域可以进行早期预警,从而为海洋环境保护提供有力的科学保障。  相似文献   
37.
38.
桩柱结构广泛应用在大型围网养殖工程中,其主体结构的安全与稳定关系到围网养殖的成败。该研究以舟山桃花岛海域双排桩柱式围网养殖工程结构(Prestressed High-intensity Concrete (PHC)桩,桩径0.6 m,极限弯矩0.246 MN·m)为例,采用地基反力法中的常数法,将海床土体简化为若干个相互独立的弹簧,分析不同水流速度、波高、水深、埋深以及波流联合条件下桩柱结构的力学特性。结果表明:桩柱结构最大位移在结构顶面且随流速、波高、水深的增加而增大,随桩柱结构埋深的增加而减小;弯矩零点上下两侧正、负弯矩均沿水深方向先增大后减小,呈现镜像的"S"形,桩柱最大弯矩在海床面以下2 m范围内且随流速、波高和水深的增加而增大,随桩柱结构埋深增加而减小;单纯流速为0.8、1.0、1.2、1.5 m/s条件下,该养殖结构安全稳定,当波高大于5 m或波高3 m、流速1.0 m/s时,桩柱结构将发生破坏;根据该研究结果,桃花岛海域围网养殖工程桩柱埋深应不小于17 m,海床面以上桩柱结构露出高度与海床埋深之比以小于0.8为宜。研究结果可为类似桩柱式围网养殖工程设计和建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9.
[目的]研究利用TR人工鱼礁养殖刺参可能获得的经济效益。[方法]于2016年10月从山东烟台采购一批体长为6~9 cm,平均体重为42.5 g的刺参幼苗,在温州石坪海洋牧场基地进行养殖试验,采用在一定范围内放养的方式进行饲养,历时101 d。[结果]试验组1和试验组2的平均体长分别为10.33和9.87 cm,平均体重分别为68.5和63.5 g,成活率分别为95.2%和92.9%,因此初步认定利用TR鲍参人工鱼礁剩余空间对刺参养殖产生经济效益的方案是可行的。该次养殖试验过程中,将羊栖菜、石莼2种藻类栽培在TR人工鱼礁场周围敷设的延绳浮筏上,模拟自然藻类生长环境,滋生海洋微生物,聚集海洋生物,从而达到为刺参提供天然饵料的目的,不但有效地减少了潜水员的工作量,降低了刺参养殖的投入成本,也使得刺参食用天然饵料,实现自然状态下的生长,避免了营养过剩引发的病害问题等。[结论]该研究可为TR鲍参人工鱼礁养殖刺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0.
目前水产品生产中滥用抗生素、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等现象时有发生。水产品溯源技术在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利用该技术可以在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找到问题源头,从而对安全事件进行更好地分析,进而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文章主要从物理、化学、生物等3个方面对水产品溯源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并对水产品溯源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