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4篇
  8篇
综合类   34篇
水产渔业   6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绒杜父鱼全基因组survey分析及微卫星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绒杜父鱼(Hemitripterus villosus)为西北太平洋近海重要的经济鱼类, 近年来其渔业资源呈现过度开发及衰退的趋势。为评估绒杜父鱼基因组基本信息, 开发基因组范围内遗传标记, 以期为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本研究对绒杜父鱼开展全基因组 survey 分析, k-mer 分析表明绒杜父鱼基因组大小约为 713.18 Mb, 杂合率为 0.26%, 重复序列的比例为 38.61%。基因组初步组装结果显示, Contig N50 和 Scaffold N50 分别为 7433 bp、19388 bp。在整个基因组范围内, 总共检测到 583498 个微卫星位点, 相对丰度为 1010 个/Mb。其中二碱基重复比例最高(55.61%), 单碱基重复次之(33.39%)。在二、三碱基重复中主要是 AC/GT 和 AGG/CCT 类型, 微卫星重复拷贝数主要集中在 5~17 次。研究结果表明, 绒杜父鱼基因组为简单基因组, 可以用“Illumina+PacBio+Hi?C”的测序策略组装出高质量全基因组序列, 而经过筛选的微卫星位点也能为后续的遗传学研究提供有效的分子标记。本研究结果可以为绒杜父鱼进化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02.
为探讨盐度驯化改善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盐度胁迫耐受性的作用机制,将大黄鱼暴露在盐度为25或20的水体中7 d,再暴露在盐度为12或40的水体中24 h,分为对照组(25)、低盐组(25+12)、高盐组(25+40)、低盐驯化组(20)、低盐驯化+低盐组(20+12)和低盐驯化+高盐组(20+40) 6个处理组,分别记为C组、CL组、CH组、A组、AL组、AH组。结果显示, CL vs C中大黄鱼肝脏的丙二醛(MDA)和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显著上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溶菌酶(LZM)活性显著上升,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降低(P<0.05),碱性磷酸酶(AKP)的活性变化不显著(P>0.05)。CH vs C中MDA和LPO含量显著上升, SOD和LZM的活性显著上升, CAT和AKP显著降低(P<0.05)。A vs C中MDA和LPO含量显著上升(P<0.05), SOD、LZM和AKP的活性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 CAT活性显著降低(P<0.05)。AL vs CL与AH vs CH中MDA...  相似文献   
103.
为探究贻贝养殖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生态特征以及资源利用情况,基于2021年嵊泗枸杞岛贻贝养殖区春季(4月)和秋季(11月)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数据,采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联结系数、冗余分析等方法探究了优势种时空生态位及种间联结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共鉴定大型底栖动物132种,优势种共有13种,分别为不倒翁虫(Sternaspis scutate)、朝鲜阳遂足(Amphiura koreae)、刚鳃虫(Chaetozone setosa)等。生态位宽度范围为1.065~2.507,其中不倒翁虫生态位宽度最高。生态位重叠各种对间重叠值范围为0~0.83,其中重叠值最大的种对为刚鳃虫和细丝鳃虫(Cirratulus filiformis),梳鳃虫(Terebellides stroemii)与刚鳃虫、昆士兰稚齿虫(Prionospio queenslandica)、细丝鳃虫3组物种对以及异足索沙蚕(Kuwaita heteropoda)和中锐吻沙蚕(Glycera rouxii)种对生态位重叠值最小。方差比率法表明,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总体呈现不显著负关联。卡方检验和联结系数也表明大...  相似文献   
104.
为了探讨铜驯化改善大黄鱼(Larimichthyscrocea)低温耐受性的作用机制,将大黄鱼幼鱼放入含Cu20μg/L的水体中驯化7 d,然后暴露在10℃的水体中6 h和24 h,检测其抗氧化能力、能量代谢和非特异性免疫力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温胁迫增加了大黄鱼的活性氧(ROS)含量,加重了肝细胞畸形,表明低温胁迫对机体产生了氧化损伤。与低温胁迫相比,铜驯化+低温胁迫提高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ATP合成酶、琥珀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和溶菌酶的活性,增加了谷胱甘肽和ATP含量,降低了ROS、乳酸含量和肝细胞空泡率,表明铜驯化通过改善大黄鱼的抗氧化能力、能量代谢效率和非特异性免疫力来缓解低温胁迫对机体的损伤。结论认为,铜驯化通过产生适应性反应来提高大黄鱼的低温胁迫耐受性,表现了毒物兴奋效应作用。  相似文献   
105.
106.
人工鱼礁建设是改善底栖生境、提高底栖动物多样性和资源丰度的重要措施之一,其建设效果与投放时间长短密切相关。为了探究投礁时长对大型底栖动物营养关系的影响,实验应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对比分析了莱州湾芙蓉岛海域不同礁龄人工鱼礁区和对照区大型底栖动物及其食源的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计算了不同区域大型底栖动物的食物基础以及消费者的营养级。结果显示:①长礁龄区、短礁龄区和对照区的大型底栖动物δ13C值分别为−25.08‰~−13.34‰、−25.86‰~−17.80‰和−25.39‰~−11.06‰;δ15N值分别为10.73‰~15.78‰、10.02‰~14.89‰和10.17‰~15.80‰。②相较于短礁龄区和对照区,长礁龄区底栖动物群落营养多样性更高,食物来源多样性水平更高,群落内营养生态位更加多样化,群落结构稳定性较好。③以食性为依据,将大型底栖动物分为浮游生物食者 (Pl)、肉食者 (C)、碎屑食者 (D)和杂食者 (O)等4类摄食功能群,在4类潜在食源 [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水体悬浮颗粒有机物 (POM)和沉积物有机物 (SOM)]中,浮游植物碳源对除肉食者外的3类消费者的平均贡献率最高 (31.40%)。④长礁龄区、短礁龄区和对照区的消费者营养级分别为2.00~3.83、2.00~3.49和2.00~3.87;此外在长礁龄区出现了相对多的高营养级捕食者,从而证实长礁龄区的底栖动物群落具有更复杂的营养结构。同时发现,人工鱼礁建设能使大型底栖动物更充分地利用浮游植物碳源,并且能够增加底栖动物群落的营养多样性和丰富度,促进群落中较高营养级动物的增加。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人工鱼礁建设的环境生态效应,为进一步研究底栖生境食物网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