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7篇
综合类   12篇
水产渔业   30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Dmrt1是Dmrt双性和mab-3相关转录因子基因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在生殖细胞分化和性别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探究其在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性别分化中的表达调控模式,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分析了虾夷扇贝Dmrt1的序列特征;采用半定量PCR (RT-PCR)检测了Dmrt1...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盐度对台湾泥鳅幼鱼的耐受性、生长存活及呼吸代谢的影响.试验采用生态急性毒理学方法,确定试验鱼在24、48、72、96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值分别为17.156‰、16.087‰、15.541‰和15.109‰.并以此为依据将生长和呼吸代谢实验的盐度梯度设置为0、3‰、6‰、9‰和12‰,研究幼鱼在不同盐度水...  相似文献   
13.
14.
传统海水虾蟹类养殖模式中,虾蟹生长过程中所释放的氨氮会严重影响水体环境.藻类具有吸收氨氮、净化水质的作用.通过建立藻、虾/蟹共养系统,以不同生物量的浒苔(Ulva prolifera)分别与几种虾蟹共培养,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浒苔与日本(Charybdis japonica)生物量比为0.07,与脊尾白虾(Exopalamon carincauda)、口虾蛄(Squilla orarotia)和凡纳滨对虾(Penaeus vannamei)生物量比均为0.06时达到氨氮释放率和吸收率的平衡.且在4 d时氨氮浓度均小于0.2 mg/L,达到养殖用水标准.研究结果可为虾蟹类工厂化养殖及虾蟹类长途保活运输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评估基因型鉴定芯片在育种群体构建中的应用价值,实验对凡纳滨对虾3个群体(EE、PP和SS)进行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HPND)副溶血弧菌(VpAHPND)侵染实验,利用自主研发的40K SNP液相芯片“黄海芯1号”获得146尾个体的基因型信息,对群体遗传背景进行了系统调查并估算了AHPND抗性遗传力。VpAHPND浸染实验结果显示,不同群体间存在抗病差异,PP群体的存活性能比EE和SS群体分别高出12.9%和11.6%。利用质控后的38 148个SNP信息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群体内同一个家系的个体首先聚在一起,进而同属一个群体的多个家系聚在一起。主成分和遗传结构分析显示,可以准确地将146尾个体划分为3个组,与系统进化树聚类结果一致。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3个群体的观测杂合度(Ho)平均值为0.25~0.29,多态信息含量(PIC)平均值为0.20~0.23,上述遗传参数达到极显著水平。3个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11~0.21,存在中高度遗传分化。基因组近交分析表明,EE、PP和SS...  相似文献   
16.
《水产养殖》2021,42(8)
为探讨三氯生对蚤状溞(Dphnia pulex)的毒性影响,在预试验的基础上,设置了5个试验组[ρ(三氯生)为100,200,400,800和1 200μg/L]和空白对照组,开展三氯生对蚤状溞急性毒性试验。在此基础上,设置6个试验组[ρ(三氯生)为5,10,20,40,80和160μg/L]和空白对照组,分析三氯生对蚤状溞酶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三氯生对蚤状溞的48 h-LC_(50)值为370.3μg/L;整体上,蚤状溞暴露三氯生下24和48 h酶活性均呈低促进高抑制的趋势,其中GST活性在暴露24和48 h时出现抑制的质量浓度最低,分别为20和10μg/L;蚤状溞暴露在三氯生下24和48 h时MDA含量则均呈上升趋势,其中暴露时间为24 h时,出现显著上升的三氯生质量浓度为40μg/L,暴露时间为48 h时,质量浓度为20μg/L。综上,蚤状溞GST对三氯生毒性的敏感度最高,且三氯生处理时间越长,对蚤状溞的毒性越大。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不同光照周期对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生长、性腺发育以及血淋巴生化成分的影响,本研究挑选体质量为(0.71±0.05) g、体长为(3.62±0.28) cm的脊尾白虾,在水温23~25℃、盐度22~24、pH 7.8~8.1、光照强度为1000 lx的养殖条件下,测定其在5种光照周期(全光照L、16L︰8D、12L︰12D、8L︰16D、全黑暗D,L表示光照时长,D表示黑暗时长)下的生长、性腺发育以及血淋巴生化成分等相关指标。结果显示,在存活率方面,全黑暗组最高[(86.67±5.77)%],其次为12L︰12D组[(83.33±8.82)%],再次为8L︰16D组[(80.00±3.33)%],3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在特定生长率方面,8L︰16D组的特定生长率为(2.49±0.20)%/d,显著高于全黑暗组(P<0.05);在蜕壳率方面,8L︰16D组蜕壳率最高,为(6.96±0.50)次/(尾·d)。性腺指数随光照时间的缩短逐渐增大,在光照时间为8L时达到最高值[(2.37±0.04)%],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8L︰16D组卵巢成熟率为(42.93±4.57)%,显著高于全黑暗组(P<0.05);8L︰16D组卵巢相对长度在实验第30天时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8L︰16D组血淋巴蛋白质和胆固醇浓度显著高于全光照组、16L︰8D组和全黑暗组(P<0.05),与12L︰12D组无显著差异(P>0.05);8L︰16D组葡萄糖浓度显著高于全光照组和全黑暗组(P<0.05),与16L︰8D组和12L︰12D组差异不显著(P>0.05);8L︰16D组甘油三酯浓度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研究表明,不同光照周期对脊尾白虾生长、性腺发育以及血淋巴生化成分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8L︰16D是脊尾白虾亲虾促熟和工厂化养殖较为适宜的光照周期。  相似文献   
18.
凡纳滨对虾SNP标记开发与家系亲缘关系验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基于转录组序列开发了37个SNP标记,并对22个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家系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家系聚类和亲子鉴定分析,探讨SNP标记在对虾家系选择育种中的应用途径。结果显示,37个SNP位点在凡纳滨对虾22个家系中的平均期望杂合度(He)和平均观测杂合度(Ho)分别为0.38和0.34;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30,属于中度多态性(0.25相似文献   
19.
本文简要概述了主要经济双壳贝类性别分化分子机制研究进展,介绍国内外研究性别分化和性别决定的代表性双壳贝类物种及主要研究成果,主要涉及牡蛎科(Ostreidae)、扇贝科(Pectinidae)、珍珠贝科(Pteriidae)等常见的经济物种,分子层面涵盖了核酸、蛋白质和激素等,通过综述这些物种相关研究的现状,展望双壳贝类性别分化研究的发展趋势,以期加深对双壳贝类性别分化和性腺发育的认识,为解析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及其他双壳贝类性别分化分子机制研究理清思路。  相似文献   
20.
趋化因子(chemokines)是一类分子量仅 8~10 kD 的小分子细胞因子,由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T 细胞和 B 细胞等表达分泌。按生理功能的差异可将趋化因子分为组成型和诱导型,前者通常参与淋巴细胞的迁移、定位以及免疫监视, 而后者仅在感染或炎性刺激时分泌并诱导白细胞迁移至炎症部位。根据氨基酸序列中前两个半胱氨酸(Cys)的排列方式, 可以将趋化因子分为 4 类: CXC 亚族、CC 亚族、C 亚族和 CX3C 亚族。鱼类至今尚未发现有关 CX3C 亚族趋化因子的研究报道, 但拥有一类特有的 CX 亚族。除了基本的募集和激活白细胞功能外, 鱼类趋化因子在免疫应答、应激反应、胚胎发育及血管生成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鱼类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分类、鉴定、结构、表达以及功能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