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0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32篇
林业   20篇
农学   22篇
  47篇
综合类   364篇
农作物   18篇
水产渔业   182篇
畜牧兽医   39篇
园艺   15篇
植物保护   2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优选β-环糊精包合γ-亚麻酸的最佳工艺。[方法]采用BOX-Behnken设计和响应曲面分析优选包合的最佳工艺,并采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及X-射线衍射对包合物进行定性分析。[结果]β-环糊精包合γ-亚麻酸的最佳工艺条件为:β-环糊精与γ-亚麻酸的物质的量比6.47∶1、温度51.15℃、包合时间2.03h,在该条件下包合率达91.51%。定性分析表明γ-亚麻酸与β-环糊精确实形成了包合物,其包合物的结构与简单混合物的结构有明显不同,已构成新的固体相。[结论]该研究可有效地减少工艺操作的盲目性,为进一步的放大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2.
研究了水培条件下不同浓度α-萘乙酸(α-NAA)对茉莉(Jasminum sambac Ait.)枝条生根及根尖解剖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α-NAA对茉莉水培生根率、生根数和根长均有显著影响,以200 mg/Lα-NAA浸泡2 h处理的生根效果最好,培养30 d时生根率达100%,平均每株生根16.6条,平均根长3.5 cm。与蛭石扦插(CK)相比,随着α-NAA处理浓度的增加,水培处理所生根尖的根冠长度、气腔的数量和大小均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73.
应用单个体培养和群体培养方法,在25℃条件下,对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南京品系(NJ)和美国佛罗里达品系(FL)的幼体发育时间、胚胎发育时间、繁殖量、种群增长参数及品系间、品系内受精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萼花臂尾轮虫FL品系与NJ品系的幼体发育时间、第一个幼体孵出时间和繁殖量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NJ品系的胚胎发育时间比FL品系显著缩短6.9%(P<0.05);NJ品系的净生殖率(R0)、内禀增长率(rm)、世代时间(T)和生命期望(e0)均显著大于FL品系(P<0.05);萼花臂尾轮虫FL和NJ品系雌雄交配试验结果表明,两品系间的受精率低于各自品系内交配的受精率。本研究表明,南京品系和佛罗里达品系萼花臂尾轮虫的发育和种群增长参数存在显著差异,但两品系之间不存在完全的生殖隔离,未形成姐妹种。  相似文献   
74.
[目的]研究三种前体化合物对茅苍术组培苗中主要挥发油成分积累的影响,以期为人工栽培茅苍术的品质提高提供帮助。[方法]在茅苍术组培苗MS生根培养基中添加不同化合物,对组培苗进行一段时间培养后,超声提取植株所含的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挥发油中苍术酮、苍术醇、β-桉叶醇和苍术素的量。[结果]添加木糖、异戊二烯和四氢呋喃对茅苍术组培苗的生长指标、挥发油得率及四种组分相对百分含量均有影响。6g/L木糖组优化培养基中,检出挥发油中苍术酮、β-桉叶醇的相对百分含量分别达到4.23%和56.34%,分别比对照高出1.41和1.66个百分点;四氢呋喃组优化培养基中苍术酮、苍术醇和苍术素的相对百分含量均有提高,四氢呋喃浓度为0.07g/L时总挥发油含量较对照相比增加49.97%;添加异戊二烯到培养基中虽能提高苍术酮的相对百分含量,但对总挥发油含量的积累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较对照分别减少23.67%、31.06%和7.10%。[结论]添加木糖和四氢呋喃对茅苍术组培苗中主要挥发油的积累具有促进作用,而异戊二烯则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5.
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获得的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真鲷(Pagrus major,♀)的杂交子代F_1(AP)与真鲷(Pm)的两组Calmodulin(CaM)基因序列。通过生物软件分析了两者的差异及所表达的蛋白质特性;同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APCaM与PmCaM在仔鱼及2龄鱼的6种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特征。结果表明:1)克隆得到APCaM与PmCaM的cDNA全长分别为1 230 bp、1 210bp,两基因序列均具有一个450 bp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编码了一个由149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该多肽包含有高度保守的4个EF-hand功能结构域。杂交F_1与真鲷的CaM基因非翻译区差异位点主要在3'端,ORF区域有5个氨基酸差异。2)两基因与其它鱼类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最高为95%,与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最高为100%;从基因序列结构及蛋白质属性表明APCaM与PmCaM属保守的CaM基因家族。3)定量分析表明CaM在检测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APCaM在脑中表达量最高,PmCaM在性腺中表达最高;APCaM与PmCaM在脑、肌肉、性腺及鳃中的表达存在显著差异(P0.01),在肝、肾组织及仔鱼中的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结合杂交F_1与双亲本在生长及性腺发育上的性状,推测CaM可能与生长及性腺发育调控有关。这些结果为探讨CaM基因在杂交F_1及真鲷亲本中的作用及鲷科育种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76.
为了研究不同生长阶段杂交黄颡鱼主要内脏指标差异及其与体质量的相关性,随机选取1、2、3、4龄杂交黄颡鱼493尾,测量其体长、体质量及肠质量、肝质量、鳔质量、心脏质量、脾质量、性腺质量等脏器指标,并计算脏器指数。采用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多元回归分析方法进行杂交黄颡鱼体质量和内脏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脏器质量(m_v)在1龄杂交黄颡鱼个体极少达到差异极显著水平,在2、3龄杂交黄颡鱼个体间大部分呈差异极显著水平,在4龄杂交黄颡鱼个体间除m_v(性腺、脾)外达到差异极显著水平的居多;脏器指数在1、2龄杂交黄颡鱼绝大部分未达差异显著水平,3龄脏器指数(I_v)除I_v(性腺、鳔)外基本均达到差异极显著水平。杂交黄颡鱼部分脏器质量之间和脏器指数之间达到显著相关;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脏器质量与体质量有显著相关性,其中1龄杂交黄颡鱼肝质量与体质量的相关性最强,2、3、4龄杂交黄颡鱼鳔质量与体质量的相关性最强。根据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可得,鳔质量、心脏质量(除2龄外)对体质量的直接作用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77.
Timeless基因是重要内源性的生物钟基因之一,在生物体内周期性表达,保持昼夜节律时间并激活输出途径。本文分析了中华绒螯蟹Timeless基因在其溞状幼体Ⅰ~Ⅴ期、大眼幼体期和仔蟹Ⅰ~Ⅲ期共9个不同发育阶段以及扣蟹、成蟹(性成熟)不同组织间的mRNA表达情况。荧光定量PCR结果揭示Timeless基因在溞状幼体Ⅰ期至仔蟹Ⅲ期9个发育阶段均有表达,在溞状幼体Ⅴ期的表达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时期(P0.05),随后在大眼幼体时期急剧下降,最后仔蟹时期又呈稳步上升趋势。在扣蟹时期的8个组织中,Timeless基因在肝胰腺和肌肉中的表达量较高,与其他组织的表达均呈显著差异(P0.05);在成蟹时期肝胰腺中的表达量最高且与其他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均差异显著(P0.05)。研究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Timeless基因在幼体发育阶段均有表达,组织表达主要在肝胰腺和肌肉中,并且在不同性别的成蟹组织间Timeless mRNA表达存在显著差异。推测该基因可能在中华绒螯蟹的生长发育、生理适应和代谢调控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8.
为解决河川沙塘鳢繁殖过程中种质退化的问题,为该鱼的种质资源保护和遗传育种改良提供相关基础数据,运用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对河川沙塘鳢5个家系(F1、F16、F29、F35和F36)的152个个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9个微卫星位点在5个家系中总共检测到128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检测到1~4对等位基因,有效等位基因数在1.00~3.87,平均观测杂合度值分别为0.625 6、0.661 5、0.537 2、0.477 7、0.613 7,平均期望杂合度值分别为0.570 7、0.512 0、0.541 9、0.380 7、0.402 5,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5693、0.5014、0.5244、0.4198、0.4258。5个家系均表现为中度或者高度多态,多态信息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F1F29F16F36F35。家系间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177 8,表明各家系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根据遗传距离采用UPGMA法对5个家系进行聚类,F16家系和F29家系遗传距离最小,并先聚为一支,F35家系和F36家系聚为另一支,F1家系则单独聚为一支。  相似文献   
79.
黄颡鱼属鱼类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从选择育种、杂交育种、细胞工程育种、基因工程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五个方面概述了黄颡鱼属鱼类遗传育种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0.

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斑点叉尾 (Ictalurus punctatus)ipu-miR-143的靶基因进行预测, 并对预测到的ipu-miR-143靶基因进行生物学鉴定。生物信息学预测结果显示, 斑点叉尾 微管相关蛋白基因RP/EB家族EB1基因的3′-UTR区具有ipu-miR-143的潜在作用位点。结合对几种近缘物种中RP/EB家族EB1基因和miR-143的进化保守性进行分析, 推测ipu-miR-143在斑点叉尾 中可以通过靶向EB1基因的3′-UTR区而发挥其调控功能。因此, 本研究将斑点叉尾 EB1基因的3′-UTR(含有miR-143靶位点)构建到pMIR-REPORTTM Luciferase载体的下游, 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对ipu-miR-143的靶基因进行鉴定。采用HEK293CCK两种细胞进行细胞转染, 两种细胞中转染miR-143 mimics组荧光相对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均表现为显著性降低(P<0.05)。共转染miR-143 inhibitors, CCK细胞中荧光素酶相对活性(8.27±1.02)与对照组相比(5.44±1.55)显著上调(P<0.05); HEK293细胞中荧光素酶相对活性(6.30±1.19)与对照组(4.26±0.84)相比有所上升, 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初步研究结果提示, miR-143可以通过靶向EB1基因的3′-UTR区而发挥其调控功能。本研究旨为后续深入研究斑点叉尾 EB1基因的转录后调控机制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